宋代以來徽州文化象征的塑造——以程朱闕里的建構(gòu)為中心
[Abstract]:After the Song Dynasty, Huizhou culture changed from martial arts to elegance, and Neo-Confucianism became the symbol of Huizhou culture. Huangdun in Shexian is valued by Huizhou scholars because of its special connection with Ercheng and Zhu Xi.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uizhou raised the climax of constructing Cheng Zhu que.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gentry, clans and merchants in Huizhou, the state power finally recognized Huangdun as Cheng Zhuque Li. This construction process is the result of conscious choice of Huizhou society, which fully reflects the essence of Huizhou culture.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基金】:黃山學院博士人才啟動項目《近代徽州村落社會變遷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為2009xskq001
【分類號】:K29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薛貞芳;徽州譜牒述略[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2 劉伯山;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歷史地位[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3 胡中生;明清徽州下層社會的非常態(tài)婚姻及其特點[J];安徽史學;2001年03期
4 趙華富;關于徽州宗族制度的三個問題[J];安徽史學;2003年02期
5 胡中生;明清徽州的人口買賣與婚配[J];安徽史學;2003年02期
6 趙峗;納稅單位“真實”的一面——以徽州府土地數(shù)據(jù)考釋為中心[J];安徽史學;2003年05期
7 陳瑞;清代中期徽州山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狀況研究——以棚民營山活動為中心[J];安徽史學;2003年06期
8 李明;明清徽州區(qū)域風俗雙重特性成因初探[J];安徽史學;2005年06期
9 常建華;;宋明以來宗族制形成理論辨析[J];安徽史學;2007年01期
10 李曼曼;譚書龍;;試析徽州文化精神在胡適文化心理中的積淀[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周禮;范成梅;;徽商與江南士人社會交往研究[A];安徽省徽學學會二屆二次理事會暨“徽州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倪國華;;祁門蘆溪儺[A];祭禮·儺俗與民間戲劇——'98亞洲民間戲劇民俗藝術(shù)觀摩與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嚴翅君;偉大的失敗的英雄——張謇與南通區(qū)域早期現(xiàn)代化[D];蘇州大學;2001年
2 阿風;徽州文書所見明清時代婦女的地位與權(quán)利[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于少海;經(jīng)濟與社會:明清贛南社會經(jīng)濟的動態(tài)考察[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孫強;晚明商業(yè)資本的籌集方式、經(jīng)營機制及信用關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邱才楨;十七世紀下半葉山水畫中的黃山形象[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05年
6 周t ;清代廣東鹽業(yè)與地方社會[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7 羅海山;傳統(tǒng)中國的契約:法律與社會[D];吉林大學;2005年
8 殷俊玲;盛世繁華[D];山西大學;2005年
9 周曉光;徽州傳統(tǒng)學術(shù)文化地理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10 閻安;清初揚州畫壇研究[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健;民間信仰視野下的國家與社會[D];蘇州大學;2002年
2 朱琳;明清徽州婚姻若干問題研究[D];安徽大學;2003年
3 宗韻;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4 陳曉東;黟縣西遞村外部空間構(gòu)成與解析[D];東南大學;2004年
5 安濤;從中心到邊緣:明清以來朱涇鎮(zhèn)經(jīng)濟社會轉(zhuǎn)型[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6 代光源;《新路周刊》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7 余朝陽;商路、市鎮(zhèn)與社會變遷:以贛東北為考察中心(1842-1937)[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8 周驚濤;明清徽商與江浙地區(qū)的文教事業(yè)[D];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
9 吳麗麗;論徽商的四民觀[D];安徽大學;2005年
10 燕海雄;敦煌吐魯番借貸契約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陸林,凌善金,焦華富,楊興柱;徽州古村落的演化過程及其機理[J];地理研究;2004年05期
2 何劍明;南唐時期安徽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論要[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鄧曉林;江澤民總書記贊譽黃山、贊譽徽州文化[J];黃山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2 江志偉;;徽州民俗中的諧音文化[J];黃山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04期
3 錢念孫;徽州文化的全景掃描——《徽州五千村》簡評[J];學術(shù)界;2005年01期
4 大白;云蒸霞蔚 滿目生輝——序《古黟鉤沉錄》[J];黃山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5 毛新紅;劉道勝;徐道彬;胡中生;沈昕;何巧云;張平平;周慧s,
本文編號:21937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2193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