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時期“東亞文明圈”民族關系研究的另一種視角
本文選題:六朝 切入點:東亞文明圈 出處:《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在東亞史中,六朝時期的"東亞文明圈"是較為復雜的。從外緣性因素(國際朝貢關系、王朝分裂對立等)來看,東亞諸民族國家與中原王朝的關系時緊時松,所呈現出的"螺旋式"的關系演進讓東亞文明圈越來越緊密而不可分割。在漢魏六朝史籍資料中,以"遼東——樂浪"線的分合為主線,分析東晉南朝、北朝(尤其是北齊)的東亞朝貢國之等級關系,可以看到中國本土自身的南北分裂狀態(tài)引起了東亞文明圈內諸民族國家關系的復雜化。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 the "circle of East Asian civilization" in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was more complicated. The evolution of the "spiral" relationship has made the East Asian civilization circle more and more close and indivisible.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the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 the main line of the line "Liaodong-Lelang" is taken as the main line to analyze the Eastern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 of the East Asian tributary states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especially in the Northern Qi Dynasty, can be seen that the north-south split of China itself has complicated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ethnic states in the East Asian civilization circle.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域外漢籍與六朝隋唐文學綜合研究”(項目編號:10CZW037)階段成果
【分類號】:K28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允春喜;;耶律楚材“以儒治國”思想初論[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2 劉治立;;習鑿齒與王夫之的三國正統論比較[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3 束錫紅;;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獻考論[J];敦煌研究;2006年05期
4 梁濤;彭杰;再帕爾·阿不都瓦依提;;于闐地神圖像流變相關問題再探[J];敦煌研究;2009年05期
5 朱玉麒;;清代西域流人與早期敦煌研究——以徐松與《西域水道記》為中心[J];敦煌研究;2010年05期
6 仇鹿鳴;;五星會聚與安史起兵的政治宣傳——新發(fā)現燕《嚴復墓志》考釋[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7 張星久;論合法性研究的依據、學術價值及其存在的問題[J];法學評論;2000年03期
8 閆存庭;;從《馬達漢西域考察日記1906—1908》看清末的新疆社會[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9 劉芹;;王培荀對傳統史學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J];管子學刊;2009年04期
10 藏明;;略論鄒衍對魯學與齊學的融通[J];管子學刊;2011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保傳;社會與學術:黃宗羲與明清學術思想史的轉型[D];西北大學;2010年
2 鮑遠航;《水經注》文獻學文學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3 彭華;陰陽五行研究(先秦篇)[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王剛;學與政[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張明華;《新五代史》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6 宋慧娟;清代中朝宗藩關系嬗變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7 汪高鑫;董仲舒與兩漢史學思想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2年
8 蔣海升;“西方話語”與“中國歷史”之間的張力[D];山東大學;2006年
9 左桂秋;明代通鑒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10 阿依達爾·米爾卡馬力;從敦煌出土回鶻文佛教文獻看漢語對回鶻文佛典語言的影響[D];新疆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繼剛;;說“甭”[J];辭書研究;2011年04期
2 夏無雙;Sign;;類似愛情[J];男生女生(銀版);2009年04期
3 陳建軍;;北齊雕塑藝術特色探析[J];作家;2011年14期
4 韋琦輝;;魏晉南北朝“干”研究述評[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5 張思齊;;比較視域中的一組六朝佛教文獻探微[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8期
6 韋琦輝;;論北齊皇權的建立[J];前沿;2011年14期
7 俞理明;;六朝道教文獻語言研究的新探索——評夏先忠《六朝上清經用韻研究》[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8 劉林魁;;北齊文宣帝高洋廢除道法考論[J];宗教學研究;2011年02期
9 高啟新;;甌瓷韻致——那些甌窯的瓶瓶罐罐們(二)[J];文藝生活(藝術中國);2011年07期
10 陳根遠;;磁州訪古[J];收藏;2011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俊飛;;六朝婦女研究回顧與展望[A];建國六十年來六朝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盧海鳴;;六朝鹽業(yè)初探[A];漢唐社會經濟與海鹽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李恒全;;六十年來六朝商品經濟研究的回顧與展望[A];建國六十年來六朝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陳剛;;六朝時期長江建康河段的歷史地理概貌及其變遷——以歷史文獻中“濤水入石頭”及“廣陵涌潮”、“牛渚春潮”現象的考察為中心[A];建國六十年來六朝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鄒勁風;;論六朝時期金陵崛起的原因[A];南京區(qū)域文化與旅游產業(y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6 肖夢龍;;六朝時期鎮(zhèn)江的崛起和顯要地位[A];六朝歷史與吳文化轉型高層論壇論文專輯[C];2007年
7 顧琳;;試論六朝時期建康的邸[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輯)——中國古都學會2003年年會暨紀念太原建成250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8 高燮初;;關于六朝時期吳文化嬗變的幾個問題[A];六朝歷史與吳文化轉型高層論壇論文專輯[C];2007年
9 羅宗真;;六朝時期中國對外文化交流[A];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三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2年
10 周才方;;略論六朝時期的南方玄學[A];“六朝歷史文化與鎮(zhèn)江地域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劍民 羅福明;德清出土六朝時期“德清窯”代表文物[N];江南游報;2008年
2 端木;北齊藝術寶窟響堂寺[N];中國文化報;2003年
3 記者 胡謀;一批六朝時期生活器具出土[N];人民日報;2002年
4 浙江利捷;政策選股 農業(yè)與東北齊飛[N];華夏時報;2004年
5 記者 梁鳳鳴 通訊員 何志達;通州城里藏著北齊長城[N];北京日報;2003年
6 農信;黨風巡視員南北齊“出擊”[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04年
7 本報記者 孟苗;千年筆墨唱大風[N];山西日報;2003年
8 記者 譚旭;太原發(fā)現北齊壁畫墓[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9 本報記者 柯寧;北齊王墓 驚現并州[N];山西經濟日報;2001年
10 本報訊 特約記者 程書林 記者 陳零初;山西太原王家峰壁畫墓驚現保存完好的北齊壁畫[N];中國文物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鋼;六朝論語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2 劉艷芬;佛教與六朝詩學[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邱峰;《南齊書》介詞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4 張云華;北朝婚姻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5 朱逸寧;江南都市文化源流及先秦至六朝發(fā)展階段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6 常昭;六朝瑯邪顏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朱葆華;原本玉篇文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夏增民;儒學傳播與漢魏六朝文化變遷[D];復旦大學;2007年
9 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態(tài)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10 徐國榮;中古文士生命觀及其文學表述[D];南京大學;199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賢亮;六朝時期江西地區(qū)華夏認同感的加深及該區(qū)域的開發(fā)[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魏宏利;《全北齊文》編年考[D];西北大學;2004年
3 張曉娜;六朝植物賦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文丹;徐顯秀墓壁畫圖像和風格的初步研究——兼論北齊新畫風[D];中央美術學院;2004年
5 劉斌;六朝鼓吹樂及其與五禮制度的關系研究[D];河南大學;2006年
6 宋志民;論漢魏六朝時期的“七”體[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7 洪衛(wèi)中;六朝商業(yè)發(fā)展述論[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8 李媛;六朝音樂文化交流探微[D];南京藝術學院;2006年
9 葛海鵬;六朝游俠風貌與游俠詩[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10 王彥紅;六朝吳郡張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6186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1618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