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宗教祭司的法器與服飾藝術(shù)
本文關(guān)鍵詞: 普米族 宗教 器物 服飾 藝術(shù) 出處:《民族藝術(shù)研究》2011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普米族宗教的法器是祭司韓規(guī)或釋畢修法、法會中經(jīng)常可見并使用的器具,而服飾則指韓規(guī)做法事時佩帶的法衣法帽。本文以普米族祭司的法器與服飾作為觀察單元,介紹并分析了普米族祭祀壇場的法器及服飾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
[Abstract]:The instruments of the Pumi religion are the instruments used by the priests of Han Dynasty 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Bixiu, which are often seen and used in the Dharma, while the costumes refer to the legends and caps worn by the priests of the Pumis when they are doing legalism.In this article, the instruments and costumes of the priests of the Pumis are taken as observation units.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instruments and costumes of the Pumi sacrificial altar.
【作者單位】: 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云南省文化館;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普米族宗教研究”(項目編號:09XZJ014)
【分類號】:K892.3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秋銀;試論郭泰之不仕不隱[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2 談莉;;唐代樂府詩格律化傾向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3 李暉;“愛民如子,尤恤煢獨”——唐賢官才子灩信陵史實鉤沉[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4 林虹;試論白居易的婦女觀[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5 梅華;;平衡的打破與重建——韋應(yīng)物性格的獨特性分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6 闞緒良;;《后漢紀》校讀札記[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7 闞緒良;呂曉玲;;“野渡無人舟自橫”新解[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8 方勝;;晚唐詩人曹松生平事跡考略[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9 馬華陽;;宋代糧食作物種植的分布[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05期
10 景遐東;唐代江南家族詩人群體及其家學淵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聶順新;;影子官寺:長安興唐寺與唐玄宗開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與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郝延霖;;論西域文學(代序)[A];西域文學論集[C];1997年
3 鄔國義;;關(guān)于墨海書館一首詩的詮釋[A];近代中國(第十六輯)[C];2006年
4 薄音湖;;關(guān)于察哈爾史的若干問題[A];蒙古史研究(第五輯)[C];1997年
5 莫蘇;;釋《爾雅·釋器》“滅謂之點”[A];2012西南地區(qū)語言學研究生論壇論文集[C];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輝;明清小說中尼僧形象之文學與文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陳建新;李漁造物思想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3 常昭;六朝瑯邪顏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劉曉林;唐律“七殺”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吳為民;漢語性別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季慶陽;唐代孝文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黎文麗;唐代校書郎與文學[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甘生統(tǒng);皎然詩學淵源考論[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王孫盈政;唐代后期的尚書省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10 金少華;古抄本《文選集注》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金野;唐彥謙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譚卓華;從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對陶淵明精神家園的守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蘇健;李白詩歌意象的概念整合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5 黃艷春;胡宿及其詩歌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6 張冬冬;崔府君故事流變論考[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璇;宋代茶文化與宋代士大夫意識[D];江南大學;2010年
8 陳雷雷;中晚唐江西籍詩人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9 員平平;“初唐四杰”詩律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謝心麗;張說詩歌聲律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爾千此里;胡文清;陳瑛;;春節(jié)歌(普米族)[J];華夏地理;1983年05期
2 李玉生;楊照輝;;接親調(diào)(普米族)[J];華夏地理;1981年03期
3 季志超米;;狗救主人的故事(普米族)[J];華夏地理;1981年03期
4 季志超米;;普米族謎語[J];華夏地理;1983年06期
5 楊曾烈;;歡聚(普米族·外一首)[J];華夏地理;1986年02期
6 李玉生;;求婚歌(普米族)[J];華夏地理;1989年06期
7 歐陽晶潔;;凝固在書中的音樂記憶———讀《普米族音樂概論》有感[J];民族音樂;2011年01期
8 金發(fā)貴;木無;;普米族情歌[J];華夏人文地理;1980年03期
9 章虹宇;普米族的火祖母及生火慶典[J];中國民族博覽;1999年02期
10 殷海濤;;普米族民歌散論[J];民族藝術(shù);1988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孔慶峒;;“邪教”與“宗教”——兩種不同概念的比較研究[A];反邪教的理論與實踐——中國反邪教協(xié)會全國第一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1年
2 鄢正剛;尹大明;李遠國;劉曉博;;邪教冒用宗教的形式、危害及對策探討[A];尊重宗教信仰自由 打擊和防范邪教——中國反邪教協(xié)會第五次報告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3 陳小鴿;李林洲;;風雨同舟50年——福州宗教在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yīng)的道路上穩(wěn)步前進[A];宗教:世紀之交的多視角思維——福建省宗教研究會論文集(三)[C];1999年
4 楊文芳;范玉鳳;;宗教與邪教之比較研究[A];尊重宗教信仰自由 打擊和防范邪教——中國反邪教協(xié)會第五次報告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5 杜孝義;;宗教與邪教本質(zhì)的區(qū)別[A];尊重宗教信仰自由 打擊和防范邪教——中國反邪教協(xié)會第五次報告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6 肖艷;;找準位置 發(fā)揮宗教特有作用[A];宗教:世紀之交的多視角思維——福建省宗教研究會論文集(三)[C];1999年
7 黃秋潤;;淺談宗教與“法輪功”邪教的本質(zhì)區(qū)別[A];尊重宗教信仰自由 打擊和防范邪教——中國反邪教協(xié)會第五次報告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8 初瑩;;論宗教與邪教的區(qū)別[A];尊重宗教信仰自由 打擊和防范邪教——中國反邪教協(xié)會第五次報告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9 潘顯一;;談“法輪功”的邪教本質(zhì)——從宗教與邪教的區(qū)別談起[A];崇尚科學 關(guān)愛家庭 珍惜生命 反對邪教——中國反邪教協(xié)會第九次報告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10 馬連芬;;宗教啟示錄[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彭紫甄;普米族:起源于祁連山的古老民族[N];西部時報;2007年
2 李延紅;滇川氐羌后人的歌樂生活[N];音樂周報;2007年
3 馮永鋒;一個畏懼通路的普米族村莊[N];大眾科技報;2006年
4 通訊員 趙坤玉 記者 李秀春;萬余普米族群眾生產(chǎn)生活條件改善[N];云南日報;2009年
5 何福德;普米族服飾[N];中國醫(yī)藥報;2000年
6 木基元;普米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困惑與出路[N];中國民族報;2003年
7 記者 趙鵬邋李忠將;普米族鄉(xiāng)親為啥屢拒政府幫助修路的好意[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8 房田甜;保護森林也要修路[N];中國綠色時報;2008年
9 記者 房巍;普米族民風展演1月到京城[N];音樂周報;2008年
10 馮永鋒;一個為修路所惑的普米族村莊[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琪;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2 何宗強;宗教與美國政治關(guān)系綜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羅惠,
本文編號:15251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1525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