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來平遙官溝河水利開發(fā)與水利紛爭
發(fā)布時間:2017-11-02 23:22
本文關鍵詞:明清以來平遙官溝河水利開發(fā)與水利紛爭
更多相關文章: 明清以來 官溝河 洪水灌溉 資源稟賦 水環(huán)境變遷
【摘要】:資源問題,與人類生存與發(fā)展息息相關。在中國傳統農業(yè)社會,在生產力總體水平不高的前提下,自然資源稟賦成為人類謀求生存與發(fā)展的基礎性條件。當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之間的均衡出現傾斜的時候,會給過分依賴于自然資源稟賦的社會產生沖擊,導致社會內部沖突的發(fā)展和蔓延。尤其是自然環(huán)境比較惡劣的干旱半干旱丘陵山區(qū),圍繞著資源開發(fā)利用,形成了本地特有的經濟結構。傳統的人文因素與地理環(huán)境演變的模式認為,人類活動對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導致了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而自然環(huán)境惡化帶來了人類對資源的掠奪加劇,形成一個惡性的循環(huán)。筆者認為,對洪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成為抵抗干旱半干旱丘陵地區(qū)惡劣環(huán)境的有效手段。建立在引洪基礎上的作物選擇、耕作制度、分水制度等給流域內村莊帶來了豐厚的回報,維持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但是,在人口增殖、土地開發(fā)利用率加大的情況下,水資源稀缺性日益加重,產生了對洪水資源的爭奪。綿延不絕的爭奪沖擊了原有的水利秩序,流域內村莊試圖通過制度調整與分水技術改進來維持村莊間的水利秩序,卻沒有認識到當時生產力條件下,過分依賴自然資源稟賦產生的糾紛不可避免。結構性的貧困存在,生產力沒有大的提高前提下,該區(qū)域單純依賴資源而生存和發(fā)展的狀況不會改變。本文即是以山西平遙縣官溝河流域引洪灌溉為例,利用當地保存的碑刻資料、縣府志資料等,運用長時段的眼光,審視了發(fā)生在流域內的水利糾紛。水利糾紛具體原因復雜多樣,訴訟標的也不盡相同,根源于資源稟賦的經濟形態(tài)。雖則有緩解人口壓力的遷移與流動,也有經商等副業(yè)補充,但是該區(qū)域惡劣的環(huán)境
【關鍵詞】:明清以來 官溝河 洪水灌溉 資源稟賦 水環(huán)境變遷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K248;K29
【目錄】:
- 引言16-25
- 第一章 官溝河水利開發(fā)歷史25-39
- 1.1 官溝河概況25-27
- 1.2 流域內村莊的基本狀況27-34
- 1.2.1 村莊概況28-32
- (1) 社會經濟狀況28-31
- (2) 社會構成及信仰狀況31-32
- 1.2.2 村莊的差序格局32-34
- 1.3 “三七分水”與“小水獨用”用水制度的形成34-39
- 1.3.1 萬歷時期“上輪下次,周而復始”規(guī)則的形成34-36
- 1.3.2 乾隆道光時期“三七分水”與“小水獨用”規(guī)則的形成36-37
- 1.3.3 渠道建設與水權保障體系形成37-39
- 第二章 流域內水利糾紛狀況及解決機制39-54
- 2.1 碑刻資料中水利糾紛概況39-40
- 2.2 水案——并未完結的歷史事件40-51
- 2.2.1 明清時期水利糾紛及其解決機制40-41
- 2.2.2 民間力量對道光時期水利秩序的整合41-43
- 2.2.3 民國時期全流域內爆發(fā)的水利糾紛及其解決經過43-49
- (1) 民國年間水利糾紛的背景43-45
- (2) 水利訴訟經過45-46
- (3) 園地——民國時期訴訟的標的46-49
- 2.2.4 解放后水利糾紛及其解決機制49-51
- 2.3 長時段: 社會史的一種分析視角51-54
- 結語54-55
- 參考文獻55-57
- 附錄57-58
- 致謝58-59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趙淑清;;關中地區(qū)水利糾紛研究綜述[J];古今農業(yè);2012年01期
2 張愛華;;“進村找廟”之外:水利社會史研究的勃興[J];史林;2008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東部地區(qū)的宗族與地方社會[D];南開大學;2010年
2 李德楠;工程、環(huán)境、社會:明清黃運地區(qū)的河工及其影響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1336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1133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