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北方游牧民族兩次南下西南邊疆
本文關鍵詞:論北方游牧民族兩次南下西南邊疆
更多相關文章: 游牧民族 南遷 西南邊疆 羌人 蒙古人 色目人 民族融合
【摘要】:戰(zhàn)國漢初與宋元之際,北方游牧民族兩次南下西南邊疆。戰(zhàn)國漢初南下的游牧民族人口,大部分居住在今云貴、川西等地山區(qū),以后演變?yōu)橐、哈尼、納西、傈僳、拉祜、基諾等民族。宋元之際,蒙元統(tǒng)治者通過建立行省、推行土官制度等措施積極經(jīng)營西南邊疆,亦有不少蒙古人、色目人落籍其地。北方游牧民族這兩次大規(guī)模的南下,其發(fā)展軌跡和所產(chǎn)生影響均有豐富內容,但由于歷史條件的差異,這兩次南下在諸多方面表現(xiàn)不同。相比較而言,宋元之際蒙古人與色目人的南下,意義更為重大,并表現(xiàn)出有利于西南邊疆發(fā)展、較快實現(xiàn)民族融合等特點。
【作者單位】: 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
【關鍵詞】: 游牧民族 南遷 西南邊疆 羌人 蒙古人 色目人 民族融合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的邊疆及邊疆治理理論研究”(11&ZD122)
【分類號】:K28
【正文快照】: 戰(zhàn)國漢初,西北的一些游牧部落自河湟一帶南下,通過現(xiàn)稱“藏緬語民族走廊”的今川西進入西南邊疆,以后擴散至今云南、川西南和貴州等地,大部分人口長期居住在山區(qū)。經(jīng)與土著民族交融,這部分游牧人口成為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的彝、哈尼、納西、傈僳、拉祜、基諾等民族的祖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云;;拓跋鮮卑西遷大澤、匈奴故地原因探析[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1年04期
2 李慧;;淺論匈奴的族源[J];群文天地;2011年07期
3 黃鶴;葉小軍;;西土羌魂育華夏 白云深處有人家[J];中國西部;2011年13期
4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內蒙古[J];琴童;2011年05期
5 秀梅;;新疆少數(shù)民族禁忌習俗中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J];塔里木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6 行走40國;;匈牙利與中國是遠親嗎?[J];黃金時代;2010年12期
7 張安福;;中國歷代西北邊疆安全體系下的屯墾戍邊策略選擇[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8 丁慧倩;;從“都人南遷”到“出于回部”:明清山東青州回回歷史記憶的變遷[J];回族研究;2011年02期
9 趙雨星;;河西走廊古代少數(shù)民族收繼婚初探——以烏孫、匈奴為例[J];社科縱橫;2011年08期
10 卜風賢;;歷史時期西北地區(qū)的農業(yè)化及其自然與人文原因[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單之薔;;理解游牧[A];中國長城博物館暨中國長城學會優(yōu)秀文集[C];2005年
2 曉克;;論匈奴在游牧文明發(fā)展史上的先驅者作用[A];中國長城博物館暨中國長城學會優(yōu)秀文集[C];2005年
3 張志剛;;赤峰古代都邑沿革初論[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八輯上冊)——中國古都學會2001年年會暨赤峰遼王朝故都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4 楊帆;;滇名稱的由來[A];中國邊疆考古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C];2005年
5 Э.С.庫利平-古拜杜林;趙曉佳;;金帳汗國——中世紀的國際貿易中心[A];首屆中國寧夏回商大會文化論壇論文匯編[C];2008年
6 蔡家藝;;準噶爾的農業(yè)——準噶爾社會經(jīng)濟初探之二[A];蒙古史研究(第一輯)[C];1985年
7 仲高;;乞寒習俗與蘇莫遮[A];龜茲學研究(第一輯)[C];2006年
8 康玉慶;靳生禾;;試論古都晉陽的戰(zhàn)略地位[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二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1994年
9 李書吉;;論太原在古代中國的歷史地位[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輯)——中國古都學會2003年年會暨紀念太原建成250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10 張文芳;王大方;;論草原絲綢之路[A];中國·內蒙古第二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吉林省社科院院長、教授 邴正;東北社會結構與文化的歷史特征[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2 劉廣先;鐵龍:宋代銅都[N];韶關日報;2010年
3 王大方;匈奴民族的歷史文化[N];中國文化報;2007年
4 蕭易;昆明人 一個強悍部落的背影[N];成都日報;2008年
5 田淑華;隆化歷史考古研究的里程碑[N];承德日報;2008年
6 楊云峰;存“根”記[N];中國文化報;2003年
7 農工黨黨員、市文物管理所 唐洪源;文物考古收獲與展望[N];遼源日報;2005年
8 董耀會;萬里長城縱橫談(二十三)[N];西部時報;2005年
9 本報記者 李艷;古代草原上的戰(zhàn)爭與和平[N];中國文物報;2004年
10 田夫;可以攻玉的譯作[N];中國文物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娜拉;清末民國時期新疆游牧社會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2 曾現(xiàn)江;胡系民族與藏彝走廊:以蒙古族為中心的歷史學考察[D];四川大學;2005年
3 尹勇;隋唐五代內遷蕃胡族源考異[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博;明代輝發(fā)部南遷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亞森·不沙克;當代維吾爾族物質生產(chǎn)生活方式變遷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8年
3 苗天寶;古突厥族史學初探[D];蘭州大學;2009年
4 李莎;論烏桓、鮮卑的南遷及其對漢匈關系的影響[D];渤海大學;2012年
5 蔡秀清;青海土族節(jié)慶習俗中的生存理念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5年
6 阿地力;維吾爾史學發(fā)展研究(八世紀—十七世紀)[D];新疆大學;2006年
7 孟克巴雅爾;九十九泉[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6年
8 房忠偉;沙陀突厥對唐態(tài)度的變化及其原因與影響[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9 查娜;關于阿魯科爾沁旗的名稱及設旗編佐過程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10 劉漢興;匈奴、鮮卑牌飾的初步研究[D];鄭州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0307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1030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