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中學外國史教科書初探
發(fā)布時間:2017-08-17 06:16
本文關鍵詞:民國時期中學外國史教科書初探
【摘要】:中學生主要就是通過歷史教科書這個載體獲取歷史知識的。專業(yè)的歷史教科書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xiàn)的。之后經(jīng)過漫長的改革,單純的中國史的歷史教學逐漸分為本國史以及外國史的教學。外國史教科書出現(xiàn)之后,經(jīng)歷了由單純的翻譯,到編譯,再獨立撰述的過程。本文力圖對民國時期的中學外國史教科書的發(fā)展進行整體關照,對其發(fā)展脈絡和原因進行探析,希望引起大家的關注,也為今天的中學世界史教科書的編訂提供一些借鑒。本文共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介紹本文選題的緣起和現(xiàn)今學界對民國時期中學外國史教科書的研究現(xiàn)狀。 第二部分,對清末歷史教育進行溯源。古代歷史教育的發(fā)展,推動了史書的編輯,為人們遺留下了一些合理的編撰方法。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教會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興起,外國史教育引進中國!肮锩畬W制”后,歷史成為一門獨立的并受到法制保障的課程,新式歷史教科書誕生和發(fā)展,雖存在問題,但對民國時期外國史教科書的發(fā)展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做鋪墊。 第三部分,著重論述民國時期的外國史教科書的發(fā)展歷程。新教育思潮興起后,外國史教科書盡管還處在編譯階段,深受前者的影響。新文化運動帶動了白話文運動開展,白話文的中學外國史教科書成形。壬戌學制后,初高中分段教學模式出現(xiàn),高中外國史教科書應運而生。1929年,政府對王戌學制進行調(diào)整和修改,推動了中學外國史教科書的調(diào)整。之后,外國史教科書一直謹遵學制和課程標準進行編寫,并取得很大的發(fā)展。 第四部分,探討民國事情中學外國史教科書發(fā)展的原因。 第五部分為結語。
【關鍵詞】:民國時期 中學外國史 教科書 初探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G634.51;K258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緒論9-15
- 1、選題的原因9-11
- 2、國內(nèi)外研究動態(tài)分析11-15
- 第一章 清末歷史教科書的發(fā)展15-23
- 1.1 近代外國史教育和教科書的發(fā)展15-23
- 1.1.1 近代外國史教育的引進15-16
- 1.1.2 翻譯外國史教科書的興盛及弊端16-20
- 1.1.3 自編歷史教科書的誕生20-23
- 第二章 民國時期的外國史教科書23-53
- 2.1 民國初年的中學外國史教科書23-28
- 2.1.1 新教育思潮興起下的中學外國史教科書23-26
- 2.1.2 白話文運動重新開展下的中學外國史教科書26-28
- 2.2 壬戌學制下的中學外國史教科書28-39
- 2.2.1 壬戌學制頒布初期中學歷史教科書發(fā)展概況28-30
- 2.2.2 壬戌學制下外國史教科書的典例—陳衡哲的《西洋史》30-39
- 2.3 壬戌學制調(diào)整和完善下的外國史教科書39-53
- 2.3.1 學制調(diào)整后外國史教科書發(fā)展概況39-47
- 2.3.2 壬戌學制調(diào)整下的外國史教科書典例—何炳松的《新時代外國史教科書》47-53
- 第三章 民國時期外國史教科書發(fā)展的原因53-67
- 3.1 歷史教學相關理論的發(fā)展及運用53-56
- 3.1.1 史學理論的發(fā)展及應用53-55
- 3.1.2 教育學理論引進和應用55-56
- 3.2 出版行業(yè)的迅速發(fā)展56-61
- 3.2.1 教科書編審制度的完善56-58
- 3.2.2 教科書出版業(yè)的發(fā)展58-61
- 3.3 教科書編著者的因素61-67
- 結語67-71
- 參考文獻71-73
- 致謝73-7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黃蕾;;陳衡哲史學成就論略[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2 韋慶媛;何炳松與歷史教科書[J];歷史教學;1999年12期
3 王欽法;維新變法與近代教育的發(fā)展[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4期
4 李孝遷;清季支那史、東洋史教科書介譯初探[J];史學月刊;2003年09期
5 俞旦初;二十世紀初年中國的新史學思潮初考[J];史學史研究;1982年03期
6 何成剛 ,張安利;一部“帶有創(chuàng)作的野心的”歷史教科書——陳衡哲著述《西洋史》教科書特色述評[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4年1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友軍;清末和民國時期的中學歷史教科書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6874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687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