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高等美術教育課程設置發(fā)展研究
本文關鍵詞:民國時期高等美術教育課程設置發(fā)展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民國時期 高等美術教育 課程設置 演變發(fā)展
【摘要】:西式美術課程從清末進入課堂,在民國時期得到發(fā)展,形成了具有時代特點的課程內(nèi)容與課程結構。研究這一時期高等教育的美術課程設置,不僅可以探索其形成的原因和發(fā)展特點,而且還可以從其發(fā)展軌跡窺見時代風貌。本論文依此展開論述: 前言部分,陳述本論文的選題包括選題緣由和研究現(xiàn)狀的分析,然后交代研究方法包括研究的思路和本論文所運用到的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探討了民國時期高等美術教育課程設置的發(fā)展背景,從西式美術教育及西式美術課程的出現(xiàn)這兩方面對其所產(chǎn)生的原因做一個簡略的論述。 第二部分論述了高等美術教育課程設置在民初的發(fā)展,首先以私立上海美專最初的課程設置為實例,闡述其對清末美術課程的繼承,然后以公立私立院校的新課程設置為實例,闡述其對西方現(xiàn)代美術課程的引進。 第三部分論述了民國中期黃金十年中高等美術教育課程設置的變化,從課程的進一步西化,產(chǎn)生了融合中西的課程設置和繼承傳統(tǒng)這三個方面論述,這個時期的課程設置情況可謂是方興未艾在繁榮中發(fā)展。 第四部分論述了抗戰(zhàn)時期高等美術教育課程設置的狀況,此時期私立美校和公立美校都因為戰(zhàn)爭而出現(xiàn)了一些變化。 最后的總結是對上述討論得出的結論進行分析,對民國高等美術教育課程設置的課程目標、課程內(nèi)容和課程結構三個方面,來分析這一時期美術課程設置演變的總體特征。
【關鍵詞】:民國時期 高等美術教育 課程設置 演變發(fā)展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J12;K258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錄6-8
- 前言8-13
- (一) 關于選題8-11
- (二) 研究思路與方法11-13
- 一、發(fā)展背景13-18
- (一) 西式學校美術教育的出現(xiàn)13-14
- (二) 西式美術課程的出現(xiàn)14-18
- 二、繼承與引進——民初的發(fā)展(1911-1927)18-40
- (一) 上海美專創(chuàng)辦初期的課程設置(1912-1918)18-22
- 1. 課程來源18-20
- 2. 課程的發(fā)展20-22
- (二) 新課程的設置(1918-1927)22-39
- 1. 私立學校的興起及課程設置23-30
- 2. 公立學校的興起及課程設置30-39
- 小結39-40
- 三、方興未艾——黃金十年的發(fā)展(1927-1937)40-48
- (一) 進一步西化的課程設置40-43
- (二) 融合中西的課程設置43-46
- (三) 繼承傳統(tǒng)的課程設置46-47
- 小結47-48
- 四、命運多舛——磨難期的發(fā)展(1937-1949.9)48-57
- (一) 私立美術學校的課程設置48-51
- 1. 上海美專的變遷及課程48-50
- 2. 其它私立美術學校的發(fā)展50-51
- (二) 公立美術學校的課程設置51-56
- 1. 抗戰(zhàn)對課程設置的影響51-54
- 2. 復校后的課程設置54-56
- 小結56-57
- 總結57-63
- (一) 課程目標的演變57-59
- (二) 課程內(nèi)容的演變59-60
- (三) 課程結構的演變60-63
- 參考文獻63-67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67-68
- 致謝68-69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穎慧;;課程價值問題述評[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2 強百發(fā);;近代中國對西方農(nóng)書的翻譯及其傳播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7年02期
3 馮兆杰;;1920年代至1940年代山水畫復古思潮之流變[J];書畫世界;2010年04期
4 艾青;;關于蔣兆和寫實主義美術教育思想及其教學體系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1期
5 吳芳芳;;童謠里的老上海[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2期
6 劉國軍;;西方宗教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的沖突與選擇——戊戌時期士大夫“保教”主張及中西宗教文化認同論析[J];北方論叢;2012年03期
7 賈小葉;“中體西用”論不是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8 田國鵬;;肚兜的傳承與革新[J];才智;2011年34期
9 李超;;論清末國人的法治認知[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10 楊廣紅;;彩色絲網(wǎng)版畫綜合運用發(fā)展歷程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張景平;;士與二十世紀的實踐性儒學——試論劉爾p樀乃枷搿⑹導捌湟庖錥A];《國學論衡》(第四輯)[C];2007年
2 魏學峰;;四川漢代畫像磚的藝術價值論[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黃芬;;四川漢代畫像磚的藝術特色[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高星;;轉(zhuǎn)瞬即逝的現(xiàn)代性——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先鋒”藝術家后期轉(zhuǎn)型現(xiàn)象評析[A];2010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10年
5 樓嘉軍;徐愛萍;;休閑時代上海城市休閑功能及空間特征研究[A];中國經(jīng)濟60年 道路、模式與發(fā)展: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經(jīng)濟、管理學科卷[C];2009年
6 張煉紅;;“海派京劇”與近代中國城市文化娛樂空間的建構[A];京劇的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暨京劇學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5年
7 褚瀟白;;社會反常與文化應激中的藝術創(chuàng)作——試析北平輔仁大學基督宗教圖像本土化嘗試(1930-1949)[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九輯[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向永;信息技術課程價值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彭亮;中西方家具設計教育模式的比較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3 張梅;另一種現(xiàn)代性訴求[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西亞;金代圖書出版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趙箋;主流文化對20世紀以來中國油畫影響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6 喻琴;國立杭州藝專校長林風眠素養(yǎng)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波;中國電影批評中的話語權威與身份建構(1937-1949)[D];上海大學;2011年
8 王軍;上海連環(huán)畫發(fā)展史研究(1949-1966)[D];上海大學;2011年
9 徐立;20世紀前期(1912-1937)上海粵籍美術家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10 沈其旺;中國連環(huán)畫敘事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露霞;論潘玉良“合中西于一治”的藝術觀[D];浙江理工大學;2009年
2 劉洋;民國前期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3 趙媛媛;中國意象油畫的色彩表現(xiàn)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媛媛;論傳統(tǒng)中國文人畫的中和之美[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胡蓓蓓;美學的巾幗之風[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樹森;中職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與課堂教學實踐[D];蘇州大學;2010年
7 王璇;小學語文家庭作業(yè)價值取向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黎曉玲;版畫名家吳忠翰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常貴環(huán);林樂知與《上海新報》[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鄭鈺W,
本文編號:6738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673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