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近代中日變革成敗原因的政治學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10-29 21:24
  本文緊緊圍繞“變革”和“權力”這兩個核心概念所揭示的要點,運用宏觀、中觀、微觀相結合的方法,對近代中日變法維新的成敗原因做出動態(tài)分析。全文以變革為主線,以權力為焦點,通過比較內部條件之不同、個人和組織的權力資源掌握程度之不同以及權力獲取和運行效用之不同,將有關因素歸結為動力與內部相關條件、主體與組織化程度以及集權與強制力三個分析層次。各層次間既相互獨立,各自構成一個分析視角,同時,三者之間又具有密切的邏輯關系,形成全方位的分析框架。 

【文章來源】: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03,(03)

【文章頁數(shù)】:12 頁

【文章目錄】:
一、“變革”與“權力”的概念界定
    1.變革與外源性變革。
    2.權力。
二、近代中日外源性變革的動力與內部相關條件
    (一)外部壓力
    (二)內部相關條件
        1. 結構助益性。
        2. 結構緊張程度。
        3. 特定信念的增長與擴散。
        4. 加速因素。
三、近代中日外源性變革的主體及其組織化程度
    (一)主體特點
        1. 主體的構成。
        2. 主體意識。
    (二)變革主體的組織化程度
        1. 組織規(guī)模。
        2. 組織團結。
        3. 組織的內部控制力。
        4. 組織的經(jīng)濟實力。
四、近代中日外源性變革的強制性要求
    (一)獲取權力、建立中央集權政府的必要性
    (二)強制力的特定功能。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頑固大臣對戊戍變法的阻礙與扼殺作用[J]. 鐘家鼎.  貴州文史叢刊. 2000(02)
[2]明治時期日本官僚集團的自我更新[J]. 李文.  日本學刊. 1998(02)
[3]論明治初期日本政治改革[J]. 武寅.  日本學刊. 1994(03)
[4]戰(zhàn)前日本現(xiàn)代化進程的“中斷”[J]. 徐平.  世界歷史. 1993(05)
[5]構筑明治維新論述的新框架——讀呂萬和著《明治維新與中國》(日文版)[J]. 宋成有.  日本問題. 1990(03)
[6]戊戌與明治時期的中日維新運動之比較[J]. 吳廷嘉.  世界歷史. 1987(04)
[7]西學在封建末期的中國與日本[J]. 呂萬和,羅澍偉.  歷史研究. 1981(03)
[8]康有為的一部未刊印的重要著作——《日本變政考》評介[J]. 王曉秋.  歷史研究. 1980(03)



本文編號:346542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346542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390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