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義對綏遠的治理(1931—1937年)
發(fā)布時間:2021-10-26 17:58
傅作義作為著名的愛國將領,他不僅僅是一位軍事家,偉大的愛國者,而且是一位有著系統(tǒng)政治、經濟、教育思想的建設者。自1931年就任綏遠省主席到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傅作義抱著“天下為公”和“人民第一”的信念,政治、經濟、軍事齊頭并進,對綏遠的治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文章分四章,第一章詳細分析了傅作義就任綏遠省主席前綏遠地區(qū)當時的社會狀況:軍閥混戰(zhàn)頻繁,匪患橫行,經濟凋敝,邊疆危機日趨嚴重。這一切都是傅作義面臨而又必須解決的問題。 第二章至第四章以大量史料為基礎,說明傅作義所取得的各項成就。通過剿匪,解決了綏遠地區(qū)多年土匪橫行的問題;并針對綏遠農村極度貧困的狀況,在全省范圍內開展鄉(xiāng)村建設工作,且取得成效;經濟建設方面,從發(fā)展水利、植樹造林、推進農業(yè)改良等方面加強農業(yè);整頓金融;興辦工商實業(yè),積極發(fā)展教育,使綏遠地區(qū)出現(xiàn)社會安寧,經濟發(fā)展的局面。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德王的分裂活動,傅作義在苦抓軍隊建設同時,運籌帷幄,和德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并取得了綏遠抗戰(zhàn)的偉大勝利。
【文章來源】: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自治區(qū)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3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序言
一、 傅作義生平
二、 研究狀況
第一章 傅作義主政前綏遠的社會情況
一、 綏遠省的沿革
二、 當時綏遠地區(qū)的社會情況
第二章 剿匪與鄉(xiāng)村建設并重,切實加強綏遠的政治建設
一、 徹底肅清匪患
二、 加強鄉(xiāng)村建設
第三章 工農并舉,振興綏遠經濟
一、 農業(yè)方面
二、 工商業(yè)方面
第四章 既反分裂又反侵略,努力化解邊疆危機
一、 與德王的斗爭
二、 堅決抵抗日本的侵略
小結
后記
【參考文獻】:
碩士論文
[1]1933年綏遠學潮研究[D]. 宋文慧.內蒙古師范大學 2021
[2]晚清到民國時期綏遠地區(qū)的金融[D]. 張穎.內蒙古大學 2019
[3]綏遠省文化社團研究(1928—1937)[D]. 圖克.內蒙古大學 2019
[4]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綏遠地區(qū)社會文化研究[D]. 張春穎.內蒙古大學 2019
[5]綏遠平市官錢局的幾個問題研究[D]. 李丹陽.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9
[6]傅作義與奮斗學校研究(1940-1952)[D]. 閆夢月.河北大學 2016
[7]民國時期綏遠禁煙中的官民沖突的根源及解決的研究[D]. 全四虎.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4
[8]綏遠農林試驗場研究(1924年-1937年)[D]. 王昊.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3
[9]民國時期綏遠省鄉(xiāng)村建設研究(1935-1937)[D]. 郭勝利.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3
[10]傅作義主綏時的經濟建設措施(1931-1937年)[D]. 陳文勝.內蒙古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459948
【文章來源】: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自治區(qū)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3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序言
一、 傅作義生平
二、 研究狀況
第一章 傅作義主政前綏遠的社會情況
一、 綏遠省的沿革
二、 當時綏遠地區(qū)的社會情況
第二章 剿匪與鄉(xiāng)村建設并重,切實加強綏遠的政治建設
一、 徹底肅清匪患
二、 加強鄉(xiāng)村建設
第三章 工農并舉,振興綏遠經濟
一、 農業(yè)方面
二、 工商業(yè)方面
第四章 既反分裂又反侵略,努力化解邊疆危機
一、 與德王的斗爭
二、 堅決抵抗日本的侵略
小結
后記
【參考文獻】:
碩士論文
[1]1933年綏遠學潮研究[D]. 宋文慧.內蒙古師范大學 2021
[2]晚清到民國時期綏遠地區(qū)的金融[D]. 張穎.內蒙古大學 2019
[3]綏遠省文化社團研究(1928—1937)[D]. 圖克.內蒙古大學 2019
[4]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綏遠地區(qū)社會文化研究[D]. 張春穎.內蒙古大學 2019
[5]綏遠平市官錢局的幾個問題研究[D]. 李丹陽.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9
[6]傅作義與奮斗學校研究(1940-1952)[D]. 閆夢月.河北大學 2016
[7]民國時期綏遠禁煙中的官民沖突的根源及解決的研究[D]. 全四虎.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4
[8]綏遠農林試驗場研究(1924年-1937年)[D]. 王昊.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3
[9]民國時期綏遠省鄉(xiāng)村建設研究(1935-1937)[D]. 郭勝利.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3
[10]傅作義主綏時的經濟建設措施(1931-1937年)[D]. 陳文勝.內蒙古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4599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3459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