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的三重鏡像——論林紓、魯迅、貝納爾多眼中的溥儀形象
發(fā)布時間:2021-07-25 20:02
<正>自辛亥革命以來,很多文學(xué)家藝術(shù)家將清朝最后一個皇帝溥儀寫進作品之中,并逐漸衍生出了一種"末代皇帝"的題材類型。相較而言,溥儀在民元之后存續(xù)的"宣統(tǒng)十三年"比其偽滿洲國時期更為人關(guān)注。遜位后的清帝,既無軍事權(quán)又無經(jīng)濟權(quán),更多地是作為一種文化象征符號而存在,也因此被作家與讀者賦予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文章來源】:魯迅研究月刊. 2020,(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9 頁
【文章目錄】:
一、遺民視角:“復(fù)辟”的幻夢
二、啟蒙視角:帝制的殘魂
三、西方視角:東方的隱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為“文學(xué)底革命軍”立一墓碣——由《狂人日記》文言識語出發(fā)[J]. 姜異新. 魯迅研究月刊. 2018(09)
[2]史實與虛構(gòu):《末代皇帝》的歷史藝術(shù)化處理[J]. 蘇葆榮. 電影評介. 2017(02)
本文編號:3302680
【文章來源】:魯迅研究月刊. 2020,(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9 頁
【文章目錄】:
一、遺民視角:“復(fù)辟”的幻夢
二、啟蒙視角:帝制的殘魂
三、西方視角:東方的隱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為“文學(xué)底革命軍”立一墓碣——由《狂人日記》文言識語出發(fā)[J]. 姜異新. 魯迅研究月刊. 2018(09)
[2]史實與虛構(gòu):《末代皇帝》的歷史藝術(shù)化處理[J]. 蘇葆榮. 電影評介. 2017(02)
本文編號:33026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3302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