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初留學生社會形象及其演變
發(fā)布時間:2021-03-20 20:08
晚清時期,留學生的社會形象從模糊到清晰,從對容閎等早期邊緣人"通夷言夷字""久居外洋"的模糊認識,到清政府派遣同文館學生出洋、幼童留美、船政學生留歐,形成對出洋肄業(yè)生的認知,社會逐步認識了這一新群體,留學生形象在19世紀八九十年代建構起來。甲午戰(zhàn)敗后,在張之洞《勸學篇》、梁啟超《敬告留學生諸君》等著述鼓舞下,出國留學迅速成為晚清社會的焦點之一,社會對留學生寄予厚望。在一系列獎勵游學畢業(yè)生出身和授予官職政策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留學生被清政府任用,樹立了留學生社會精英的形象。直至民初,社會賦予留學生群體救治中國衰敝的重任,留學生在政學工商各界均舉足輕重。留學生也承載了社會及家庭對自身的巨大期許和壓力,完成了自我形塑。20世紀20年代中期,諸多因素導致留學生遭到學界批評和質疑,對留學生的崇拜逐漸破除,理性認知成為學界的共識。然而,留學生精英者的形象依舊,普通民眾對留學生仍舊盲從。在清末民初社會形象演變過程中,留學生從社會邊緣走到了舞臺中心。
【文章來源】:史學月刊. 2019,(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4 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弱國子民”到“無根的一代”——比較《沉淪》和《芝加哥之死》主人公自我毀滅的心理過程[J]. 黃月. 文教資料. 2013(36)
[2]清國留學生形象譜系的源頭[J]. 朱美祿. 新文學史料. 2011(02)
[3]論轉型視野下晚清留學生小說家和晚清小說中的留學生形象[J]. 湯克勤. 文藝研究. 2011(03)
[4]假洋鬼子的沉浮 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留學生形象[J]. 李兆忠. 上海文化. 2010(04)
[5]試論老舍小說中的留學生形象及文化啟示[J]. 張學福.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08(10)
[6]從“出洋”、“游學”到“留學”——晚清“留學”詞源考[J]. 劉集林. 廣東社會科學. 2007(06)
[7]李鴻章與近代西醫(yī)[J]. 李傳斌. 安徽史學. 2001(03)
[8]“文明人”的窘境——二十世紀前半葉留學生題材作品文化意向考察[J]. 袁國興. 學習與探索. 1998(03)
[9]簡論黃寬、黃勝對西學的傳播[J]. 梁碧瑩. 廣東社會科學. 1997(04)
[10]近代中國留學生發(fā)言位置轉換的學術意義[J]. 歷史研究. 1996(04)
博士論文
[1]“學為世界人”的迷思——晚清民國文學中的留學生形象[D]. 余婉卉.武漢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跨文化語境下20世紀中國留學生文學形象研究[D]. 朱美潔.西南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091594
【文章來源】:史學月刊. 2019,(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4 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弱國子民”到“無根的一代”——比較《沉淪》和《芝加哥之死》主人公自我毀滅的心理過程[J]. 黃月. 文教資料. 2013(36)
[2]清國留學生形象譜系的源頭[J]. 朱美祿. 新文學史料. 2011(02)
[3]論轉型視野下晚清留學生小說家和晚清小說中的留學生形象[J]. 湯克勤. 文藝研究. 2011(03)
[4]假洋鬼子的沉浮 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留學生形象[J]. 李兆忠. 上海文化. 2010(04)
[5]試論老舍小說中的留學生形象及文化啟示[J]. 張學福.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08(10)
[6]從“出洋”、“游學”到“留學”——晚清“留學”詞源考[J]. 劉集林. 廣東社會科學. 2007(06)
[7]李鴻章與近代西醫(yī)[J]. 李傳斌. 安徽史學. 2001(03)
[8]“文明人”的窘境——二十世紀前半葉留學生題材作品文化意向考察[J]. 袁國興. 學習與探索. 1998(03)
[9]簡論黃寬、黃勝對西學的傳播[J]. 梁碧瑩. 廣東社會科學. 1997(04)
[10]近代中國留學生發(fā)言位置轉換的學術意義[J]. 歷史研究. 1996(04)
博士論文
[1]“學為世界人”的迷思——晚清民國文學中的留學生形象[D]. 余婉卉.武漢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跨文化語境下20世紀中國留學生文學形象研究[D]. 朱美潔.西南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0915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3091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