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與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
發(fā)布時間:2020-11-01 19:13
從傳統(tǒng)中尋求富有建設意義的思想資源,是中西文化保守主義者共同的思想傾向。西方的文化保守主義是西方國家在自身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由于出現(xiàn)了人的異化問題,引發(fā)了保守傳統(tǒng)道德的回應。與西方不同,中國的文化保守主義還要面臨一個儒家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現(xiàn)代文化的沖撞問題,“中體西用”思想成為了這一思潮的核心理念。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與強烈中心主義的文化,自西方文化伴隨著列強的堅船利炮傳入中國之初,文化保守主義思想就已經開始孕育,并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而愈發(fā)顯得持久而堅韌。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洋務運動的破產,是中西文化力量對比走向失衡的開始,此時傳統(tǒng)士人已經難以從傳統(tǒng)的儒學體系中尋找到應對西學東漸和時代變遷的有力思想資源,儒學本身也無法按照其自身倫理政治的理路繼續(xù)發(fā)展,而在此刻系統(tǒng)闡釋“中體西用”思想以捍衛(wèi)儒學道統(tǒng)的張之洞,強調以中國文化為本位有限的吸收西方文明,試圖通過對傳統(tǒng)儒家倫理的普世性價值的固守來維持傳統(tǒng)中國社會政治秩序的穩(wěn)定,對中國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張之洞也因此成為了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興起的標志性人物。 作為晚清官僚中的學者,學者中的官僚,張之洞的從政與為官具有一種獨到的儒家文化特色,他始終力圖為自己的為政治民之道尋求一種學理上的解釋。同時,一生以孔儒之學為歸依的張之洞,也自覺地融入了近代西學東漸的大潮,努力獲取西方新知,這又使得張之洞具有了一種中西兼采、自成體系的學術素養(yǎng)。他立足古文經學,兼采漢宋,又對康梁等人奉為圭臬的今文經學極力抵制,而張之洞一以貫之的經世情懷,以及對傳統(tǒng)儒家義利之辨的重新詮釋,為其接納西學提供了思想動因。但傳統(tǒng)的經世思想本身也蘊含著維護封建道統(tǒng)的內在邏輯,排斥私利這一儒家文化人格片面的道德立身要求,也使張之洞在晚清社會轉型時期遭遇困境,這使得張之洞無法在更高的層面上學習西方,他只能通過對正統(tǒng)儒學的調適與捍衛(wèi)來應對傳統(tǒng)文化的危機,提出“中體西用”主張,在肯定傳統(tǒng)文化本質優(yōu)長的前提下有限的吸收西方近現(xiàn)代文明,以期實現(xiàn)“保國、保種、保教”這一儒家倫理與政治制度緊密結合的政治理想。 “中體西用”思想經過張之洞在戊戌時期系統(tǒng)闡釋之后,其歷史作用已經完成了從“采西學而開新”到“守中學以衛(wèi)道”的轉變,并經過滿清朝廷的認可后成為了統(tǒng)治思想和官方意識,也成為了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核心理念,張之洞本人在這一思潮中的奠基地位由此確立。文化保守主義者在對社會政治秩序關注的同時,他們更看重的是人們道德秩序的維系,而中國社會儒家道德法律化的傳統(tǒng),正為他們守護傳統(tǒng)的禮治思想提供理由;诖,張之洞身體力行地將“中體西用”思想落實到政治實踐層面,使這一思想成為了他在興辦洋務、變革科舉以及清末新政時期進行法制變革、清末立憲的指導思想,對晚清的中國社會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張之洞在這其間的成敗得失也反映出傳統(tǒng)儒家文明在中國近代化轉型過程中的張力與惰性。 社會變革不僅需要先進思想的導引,也需要有常態(tài)的文化制衡。但是,張之洞乃至中國的文化保守主義者,并沒有像西方的保守主義者那樣贏得社會更多的理解與認同。作為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奠基者,張之洞在提醒人們關注文化的民族性的同時,卻忽視了對民族文化時代性的追求,他在試圖關注對現(xiàn)有社會秩序的維持,并立足國情對社會近代變革做出循序漸進的審慎安排的同時,卻無法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找到能夠適應社會近代轉型的可靠思想資源,使其難以給中國的近現(xiàn)代化道路指明可靠的路徑,而張之洞本人也每每陷入事與愿違、進退失據的現(xiàn)實困境。中國文化保守主義者所面臨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要比西方的保守主義者復雜而艱難得多,因為西方文化保守主義者所依托的市民社會、人文主義價值等前期思想資源,正是中國近代社會所缺失的,而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價值體系中并不包含現(xiàn)代化的因素,這使得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成為了中國文化保守主義思想擺脫困境、實現(xiàn)發(fā)展的必需。畢竟,保守主義的關鍵不在于保守與否,而在于保守什么,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或許可以把中國文化保守主義的前途,看作是一種作為心理傾向的保守思路,以期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尋求到一種合理的張力。
【學位單位】:南開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09
【中圖分類】:K252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jié) 選題意義
第二節(jié) 研究現(xiàn)狀
1.2.1 關于張之洞政治思想的研究
1.2.2 關于中國近代文化保守主義思想的研究
第三節(jié) 概念界定
1.3.1 保守主義與文化保守主義
1.3.2 中國的文化保守主義
第四節(jié) 研究方法與路徑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難點
1.4.3 研究路徑
第二章 晚清社會歷史環(huán)境與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興起
第一節(jié) 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晚清社會
2.1.1 工業(yè)文明的進入與自然經濟的惰性
2.1.2 西方的入侵與中國社會的政治秩序危機
2.1.3 西學東漸的加深對傳統(tǒng)儒學的沖擊
第二節(jié) 張之洞對"儒臣"形象的認同與追求
第三節(jié) 張之洞與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興起
2.3.1 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萌生
2.3.2 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特點
第三章 張之洞政治思想的學術來源
第一節(jié) 張之洞的中學根基
3.1.1 立足漢學,兼采宋學
3.1.2 堅持古文經學,力辟今文公羊說
3.1.3 權衡孔孟,讀子通經
第二節(jié) 張之洞思想的經世傾向
3.2.1 經世致用的學術旨趣
3.2.2 經世思想與西方文化的東漸
3.2.3 經世致用對道統(tǒng)的固守
第三節(jié) 張之洞對傳統(tǒng)義利之辨的繼承與突破
3.3.1 張之洞的義利之辨
3.3.2 從"不與民爭利"到"公利不可不講"
3.3.3 "私利不可講"與張之洞義利之辨的理論局限
第四節(jié) 張之洞對西學的體認
3.4.1 對西方文化的基本立場
3.4.2 對日本文化的態(tài)度轉變
第四章 張之洞"中體西用"思想的形成及其表現(xiàn)
第一節(jié) 張之洞"中體西用"思想的形成
4.1.1 體用之辨的歷史溯源
4.1.2 張之洞對"西學中源"論的改良
4.1.3 對中學與西學體用關系的論證
第二節(jié) 張之洞的洋務思想
4.2.1 超越傳統(tǒng)產業(yè)結構的思想主張
4.2.2 官督商辦的經營思想
第三節(jié) 張之洞的教育思想
4.3.1 對西方實業(yè)教育的倡導
4.3.2 對科舉制度的變革思想
4.3.3 廢除科舉之后的尊經主張
第四節(jié) 張之洞的法制思想
4.4.1 借鑒西方的立法舉措
4.4.2 以禮教為本的修律思想
4.4.3 儒家道德法律化的傳統(tǒng)與張之洞對禮治的固守
4.4.4 對西方憲政制度的體認與誤讀
第五章 張之洞在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中的地位
第一節(jié) 張之洞與晚清各思想流派中西文化觀的比較
5.1.1 張之洞洋務思想的時代特點
5.1.2 張之洞與維新派中西文化觀的主要差異
5.1.3 張之洞與晚清國粹派的一致與分歧
第二節(jié) 張之洞作為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奠基者
5.2.1 《勸學篇》與"中體西用"提法的流行
5.2.2 "中體西用"成為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核心理念
第三節(jié) "中體西用"成為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核心理念的原因
5.3.1 對中西文化沖突的心理調節(jié)
5.3.2 傳統(tǒng)政治思維方式與保守意識的形成
第六章 張之洞文化保守主義思想的評價
第一節(jié) 張之洞"中體西用"思想的保守性質
6.1.1 "隆中抑西"的基本價值取向
6.1.2 "變器不變道"的審慎變革模式
第二節(jié) 張之洞文化保守主義思想的價值
6.2.1 對文化主體意識的堅守
6.2.2 漸進變革模式的合理性
第三節(jié) 張之洞文化保守主義思想的局限
6.3.1 張之洞文化衛(wèi)道的現(xiàn)實困境
6.3.2 "中體西用"思想的流弊
6.3.3 中國文化保守主義的困境與前途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張之洞生平及著作年表
致謝
個人簡歷 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引證文獻】
本文編號:2865964
【學位單位】:南開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09
【中圖分類】:K252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jié) 選題意義
第二節(jié) 研究現(xiàn)狀
1.2.1 關于張之洞政治思想的研究
1.2.2 關于中國近代文化保守主義思想的研究
第三節(jié) 概念界定
1.3.1 保守主義與文化保守主義
1.3.2 中國的文化保守主義
第四節(jié) 研究方法與路徑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難點
1.4.3 研究路徑
第二章 晚清社會歷史環(huán)境與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興起
第一節(jié) 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晚清社會
2.1.1 工業(yè)文明的進入與自然經濟的惰性
2.1.2 西方的入侵與中國社會的政治秩序危機
2.1.3 西學東漸的加深對傳統(tǒng)儒學的沖擊
第二節(jié) 張之洞對"儒臣"形象的認同與追求
第三節(jié) 張之洞與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興起
2.3.1 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萌生
2.3.2 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特點
第三章 張之洞政治思想的學術來源
第一節(jié) 張之洞的中學根基
3.1.1 立足漢學,兼采宋學
3.1.2 堅持古文經學,力辟今文公羊說
3.1.3 權衡孔孟,讀子通經
第二節(jié) 張之洞思想的經世傾向
3.2.1 經世致用的學術旨趣
3.2.2 經世思想與西方文化的東漸
3.2.3 經世致用對道統(tǒng)的固守
第三節(jié) 張之洞對傳統(tǒng)義利之辨的繼承與突破
3.3.1 張之洞的義利之辨
3.3.2 從"不與民爭利"到"公利不可不講"
3.3.3 "私利不可講"與張之洞義利之辨的理論局限
第四節(jié) 張之洞對西學的體認
3.4.1 對西方文化的基本立場
3.4.2 對日本文化的態(tài)度轉變
第四章 張之洞"中體西用"思想的形成及其表現(xiàn)
第一節(jié) 張之洞"中體西用"思想的形成
4.1.1 體用之辨的歷史溯源
4.1.2 張之洞對"西學中源"論的改良
4.1.3 對中學與西學體用關系的論證
第二節(jié) 張之洞的洋務思想
4.2.1 超越傳統(tǒng)產業(yè)結構的思想主張
4.2.2 官督商辦的經營思想
第三節(jié) 張之洞的教育思想
4.3.1 對西方實業(yè)教育的倡導
4.3.2 對科舉制度的變革思想
4.3.3 廢除科舉之后的尊經主張
第四節(jié) 張之洞的法制思想
4.4.1 借鑒西方的立法舉措
4.4.2 以禮教為本的修律思想
4.4.3 儒家道德法律化的傳統(tǒng)與張之洞對禮治的固守
4.4.4 對西方憲政制度的體認與誤讀
第五章 張之洞在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中的地位
第一節(jié) 張之洞與晚清各思想流派中西文化觀的比較
5.1.1 張之洞洋務思想的時代特點
5.1.2 張之洞與維新派中西文化觀的主要差異
5.1.3 張之洞與晚清國粹派的一致與分歧
第二節(jié) 張之洞作為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奠基者
5.2.1 《勸學篇》與"中體西用"提法的流行
5.2.2 "中體西用"成為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核心理念
第三節(jié) "中體西用"成為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核心理念的原因
5.3.1 對中西文化沖突的心理調節(jié)
5.3.2 傳統(tǒng)政治思維方式與保守意識的形成
第六章 張之洞文化保守主義思想的評價
第一節(jié) 張之洞"中體西用"思想的保守性質
6.1.1 "隆中抑西"的基本價值取向
6.1.2 "變器不變道"的審慎變革模式
第二節(jié) 張之洞文化保守主義思想的價值
6.2.1 對文化主體意識的堅守
6.2.2 漸進變革模式的合理性
第三節(jié) 張之洞文化保守主義思想的局限
6.3.1 張之洞文化衛(wèi)道的現(xiàn)實困境
6.3.2 "中體西用"思想的流弊
6.3.3 中國文化保守主義的困境與前途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張之洞生平及著作年表
致謝
個人簡歷 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引證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陸胤;近代學術的體制內進路[D];北京大學;2011年
2 李君;“存在之由”與“變遷之故”[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8659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865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