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時期的中法關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5-14 12:38
【摘要】: 本論文所稱大革命時期,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到南京國民政府成立這段時期,在文中視所指對象也稱二十世紀二十年代。 這一時期的中法關系是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國際格局下展開的。該體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列強根據彼此新的實力對比,經討價還價形成,在遠東和中國主要特點是恢復了在一戰(zhàn)中被打破的列強間的均勢。 就中法關系而言,在政治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中國在1928年以前在南方和北方并存兩個互相對立的政府。法國承認北京政府,但和南方政府也事實上存在著類似政府間的往來。 法國和北京政府的關系,以五卅運動為界前后有所不同。此前法國站主動,并攫取了一些新的利益,此后北京政府稍站主動,盡管取得的成果很有限。 這一時期的中法經貿關系有很大進展,但對法國更為有利。不過比較而言,法國在華經濟利益和英國、日本等不能相比。 在兩國文化關系上,法國宗教文化勢微,政府支持下的世俗文化交流獲得了更大的發(fā)展,突出體現(xiàn)在教育上。 總的說,,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法國缺乏持續(xù)的、一以貫之的政策,和新興的美國和日本比較,在中國的影響在下降。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3
【分類號】:K262.9
本文編號:2663362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3
【分類號】:K262.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葛夫平;關于里昂中法大學的幾個問題[J];近代史研究;2000年05期
2 宓汝成;庚子賠款的債務化及其清償、“退還”和總清算[J];近代史研究;1997年05期
3 羅志田;西方的分裂:國際風云與五四前后中國思想的演變[J];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03期
本文編號:26633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663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