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近代史上革命與改良的再認識——民族復興的視角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陳四益;改良與革命[J];讀書;2003年04期
2 陳旭麓;;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與改良[J];歷史研究;1980年06期
3 李恭忠;;辛亥革命與中華文明的偉大轉(zhuǎn)型[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4期
4 金沖及;中國近代歷史的幾個根本問題[J];中共黨史研究;2005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江沛;遲曉靜;;中國國民黨“黨國”體制述評[J];安徽史學;2006年01期
2 黎俊祥;;清末新政啟動前慈禧心態(tài)的變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3 金建;袁世凱與民國初年的經(jīng)濟發(fā)展[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4 李在全;;民初的司法、傳媒與政爭——對1917年一樁高官案件的考析[J];比較法研究;2008年03期
5 聶鑫;;國民大會的理論與實踐[J];比較法研究;2008年05期
6 劉寶東;;民族主義勃興與司法主權重構(gòu)——民國北京政府廢除領事裁判權的外交努力[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7 張皓;;革命陣營內(nèi)的名位之爭與辛亥革命的失敗[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8 付金柱;;孫中山北伐受阻“潛師回粵”歷史情境因素考辨[J];長白學刊;2011年01期
9 周柏林;;從政黨角度看內(nèi)閣制在民初受挫[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01期
10 趙黎明;;一種“文化偏至”,兩種“人文教育”——青年魯迅與胡先殨教育思想之比較[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馬銘德;;孫中山、張作霖同盟與莫斯科的關系[A];中國近代(第十七輯)[C];2007年
2 文紅玉;;民初聯(lián)邦思想與聯(lián)省自治運動[A];知識分子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C];2007年
3 梁仲明;宮欣旺;;論危機處理中中央向地方授權的困境及其成因——基于漢、唐、清三代的比較分析[A];“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鄧京力;馬敬;;試論影響歷史評價的若干因素[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饒傳平;論近代中國憲法中基本權利條款之演變(1908-1947)[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劉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叢報》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胡鋒;黎元洪與民初政局[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徐奉臻;從“隱性自在”到“顯性自為”[D];吉林大學;2011年
6 畢彩云;毛澤東新民主主義國家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趙紅;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政治體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陳蕾;鄭珍詩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毛德儒;中國模式興起的邏輯[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10 盧敦基;李慈銘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袁唯;20世紀20年代湖南省憲運動中的選舉風潮[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張家惠;國民政府時期青島慈善事業(yè)研究(1929-1937)[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3 陳燕玲;早期維新思想與戊戌變法[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云;黃乃裳與近代福州報刊的文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琳琳;吳經(jīng)熊憲政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本森;急進與保守·劇變與不變[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常孩;袁世凱統(tǒng)治時期政治會議述略[D];吉林大學;2011年
8 楊濤;北洋陸軍第三師述略[D];吉林大學;2011年
9 劉娟;洪憲帝制時期的中日外交[D];吉林大學;2011年
10 賴海靈;阿美士德訪華述略[D];吉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羅耀九 ,林平漢;洋務運動的歷史教訓[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1992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可榮;;試論全面抗戰(zhàn)時期的民族復興思潮[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2 陳奎元;;加強國史研究 推進民族復興[J];求是;2010年22期
3 張可榮;;近代“中華民族復興”觀念形成的歷史考察[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4 陳奎元;;加強國史研究 推進民族復興[J];黑龍江史志;2010年24期
5 陳奎元;;加強國史研究 推進民族復興[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0年06期
6 劉慶楚;;民族復興史上的三大歷史“飛躍”[J];南京社會科學;2011年07期
7 張可榮;;“民族復興”的歷史內(nèi)涵與當代意蘊[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8 李晨升;;“九一八”事變后的民族復興思潮研究綜述[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3年05期
9 魏萬磊;;20世紀30年代中國民族復興話語譜系的形成[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10 王志中,梁雅玲;論中華民族復興的三面旗幟[J];理論探索;199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蕭致治;;孫中山:中華民族復興大業(yè)的奠基人[A];孫中山與二十一世紀中國——紀念中山先生奉安七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專輯[C];1999年
2 孫立功;;重溫開國大典——喜迎中華民族復興曙光[A];我與新中國60年[C];2010年
3 張海鵬;;走向民族復興的重要標志——論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歷史意義[A];中國抗戰(zhàn)與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上卷)[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孫承斌(新華社記者) 李術峰(新華社記者);傳承民族復興的薪火[N];解放軍報;2001年
2 俞祖華 魯東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院長 教授;“中華民族復興”觀念源流考[N];北京日報;2013年
3 ;民族復興的重要轉(zhuǎn)折點[N];人民日報;2014年
4 記者 霍小光 張宗堂 吳晶晶 趙超;匯聚起民族復興的智慧和力量[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5 任仲平;開啟民族復興的百年征程[N];人民日報;2011年
6 ;弘揚抗戰(zhàn)精神 實現(xiàn)民族復興[N];北京日報;2014年
7 記者 王慶環(huán);北大舉行“五四運動與民族復興”理論研討會[N];光明日報;2009年
8 ;民族復興還要弘揚抗戰(zhàn)精神[N];中華工商時報;2005年
9 周勇 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追尋民族復興之夢的偉大先驅(qū)[N];重慶日報;2013年
10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和百科研究部 張社卿 陳永紅;2014:這個甲午不尋常[N];中國國防報;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李鵬;抗戰(zhàn)時期民族復興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2 翟明龍;清末民初民族復興思想萌芽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3 楊兆貴;“九一八事變”后的民族復興思潮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4 田力;抗戰(zhàn)時期錢穆民族復興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5 嚴志;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戰(zhàn)國策派的民族復興思想[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6 任志勝;九一八后蔣介石的民族復興思想研究(1931-1937)[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5658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565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