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至民國時期絲綢紋樣的傳承與變革
[Abstract]: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silk pattern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inheritance and extension of silk patterns in this period and the infiltration and fusion of foreign patterns from the two angles of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hang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y. The rapid progress of silk weaving technology, the change of silk weaving varieties and so on.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pecific modeling techniques, layout forms and color characteristics, it is shown that Chinese silk patterns were more and more influenced by western art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concept of art changed from utilitarian to simple aesthetics. Pattern modeling tends from complex figurative to simple abstraction. Compared with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silk pattern styl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ends to be "simple, less, fine and new".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
【分類號】:TS941.42;K25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程冰瑩;梁惠娥;畢紅軍;;近代江南民間絲綢服飾紋樣的形式流變[J];絲綢;2011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果;周波;陳一;李旭東;;傳統(tǒng)民居屋頂語言解析——以雷暢故居屋頂裝飾為例[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29期
2 劉春雷;張杰;;中國傳統(tǒng)吉祥觀念對現(xiàn)代包裝設計的影響[J];包裝工程;2007年09期
3 王愛紅;劉春麗;;中國傳統(tǒng)吉祥觀念對現(xiàn)代產(chǎn)品設計的影響[J];包裝工程;2010年12期
4 劉紅偉;;解析中國民間圖案色彩的傳承[J];包裝工程;2011年10期
5 俞愛芳;朱鴿翔;;立經(jīng)編緯,紡織纖維的藝術魅力[J];包裝世界;2008年05期
6 劉志;徐萃;;唐代寶相花紋藝術構成形式透析[J];包裝學報;2010年02期
7 馮麗娟;;鄂州花樣剪紙“筆定雙錢”紋樣解讀[J];包裝學報;2012年01期
8 宮艷君 ,黃俐君;從遼代綿帽談緙絲的織造工藝[J];承德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9 余劍;歐潮海;;包裝設計的傳統(tǒng)圖案承揚——以卷式紋樣為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7期
10 陶紅;;蠶桑文化的組織傳播分析[J];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梁惠娥;胥箏箏;;淺析中國傳統(tǒng)服飾中的幾何紋樣及其藝術魅力[A];“五洋杯”2010年江蘇紡織學術論文集[C];2011年
2 陶紅;;獨立生成與相互融合——民族文化融會中巴蜀蠶桑文化符號構成探悉[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邱紅;;漢繡的色彩語言形式探究[A];傳統(tǒng)色彩與現(xiàn)代應用——海峽兩岸傳統(tǒng)色彩與現(xiàn)代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4 李蕊;;淺析滿族服飾色彩特點與服裝設計應用[A];傳統(tǒng)色彩與現(xiàn)代應用——海峽兩岸傳統(tǒng)色彩與現(xiàn)代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劉春雷;張杰;;中國傳統(tǒng)吉祥觀念對現(xiàn)代包裝設計的影響[A];第十一屆全國包裝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二)[C];2007年
6 吳雪平;;中國傳統(tǒng)服裝中的五色審美研究[A];紀念中國流行色協(xié)會成立三十周年:2012中國流行色協(xié)會學術年會學術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曉東;明清民居與文人園林中花文化的比較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2 葉嬌;敦煌文獻服飾詞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3 劉芳芳;戰(zhàn)國秦漢妝奩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4 胡孔發(fā);民國時期蘇南工業(yè)發(fā)展與生態(tài)環(huán)境變遷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5 谷莉;宋遼夏金裝飾紋樣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6 羅yN波;漢唐時期禮儀服飾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7 溫潤;二十世紀中國絲綢紋樣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8 樸恩希;基于認知語言學的中醫(yī)五色理論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9 王淵;補服形制研究[D];東華大學;2011年
10 艾山江·阿不力孜;維吾爾族服飾文化研究[D];新疆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宇;清代吉祥紋樣在定制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2 汪茉莉;“青衣”及其文化語義淺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偉偉;對中國旗袍文化之美的符號學解讀[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鄒文兵;中國傳統(tǒng)吉祥紋樣盤長紋藝術符號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5 孔元元;中國傳統(tǒng)吉祥紋樣在現(xiàn)代翡翠制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6 郝鳴;魏晉南北朝時期如意紋藝術符號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7 王靜;明代纏枝紋視覺形式語言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8 胡秋萍;服飾鳳紋研究及其在現(xiàn)代禮服設計中的應用[D];江南大學;2010年
9 胡蝶;關于“花鼓燈”舞蹈服飾的探究[D];江南大學;2010年
10 嚴加平;針織童裝造型“語言”的研究及應用[D];江南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繆良云;試論漢——唐期間中國絲綢紋樣風格的演變[J];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1984年01期
2 解曉紅;探析《紅樓夢》中的絲綢文化[J];絲綢;2003年01期
3 艾靚;納米技術與社會變革[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05年10期
4 廖軍;元代絲綢紋樣的藝術特色及尚金習俗[J];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4期
5 ;國人百年服飾:社會變革的晴雨表(英文)[J];Women of China;2008年04期
6 陳松竹;試談“泥地畫法”[J];絲綢;1988年03期
7 戴國;;傳統(tǒng)紅木家具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J];家具與室內裝飾;2009年08期
8 汪開慶;黃璜;;從黃金酒廣告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缺失[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9年12期
9 貝虹;;刺繡工藝與民俗文化的傳承[J];絲綢;2010年04期
10 趙安;;關于藍印花布傳承與發(fā)展的思考[J];南通紡織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玉非;;建國初期的社會變革與教會學校的消亡[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蔣紅梅;;試論文學創(chuàng)作在西部大開發(fā)中的作用[A];貴州省寫作學會2010年遵義縣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張大均;陳旭;;“我國社會變革時期青少年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結題報告(摘要)[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周新城;;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與和諧社會的經(jīng)濟基礎[A];忘年交書簡五十封[C];2007年
5 王欣;;淺談信息資源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A];濟南市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馬濤;;試探荀子“性惡論”在當時社會變革中的進步性[A];趙國歷史文化論叢[C];1987年
7 厲無畏;;“孫中山與社會變革”學術研討會開幕詞[A];近代中國(第十一輯)[C];2001年
8 張同樂;;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nóng)村社會變革論略[A];“20世紀中國社會史與社會變遷”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C];1997年
9 新關輝夫;;日本的社會變革與大學的使命——以明治時期為中心[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社會變革與大學發(fā)展”教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10 高永麗;;淺談科學視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A];全國社科院系統(tǒ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屆年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黨的領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采訪人 馬雪芬 受訪人 熱拉爾·德羅克莫雷爾;雜志走在社會變革的前沿[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2 趙何娟;程樂華:SNS將帶來新一輪社會變革[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7年
3 陸天明;在中國社會變革中“到場”[N];文匯報;2001年
4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賀衛(wèi)方;司法改革與社會變革[N];人民法院報;2002年
5 傅慧軍;將軍事變革融入社會變革之中[N];解放軍報;2003年
6 孟廣林;社會變革與西歐文藝復興的醞釀[N];學習時報;2004年
7 特約專家 王建華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 博士;一場由水資源脅迫誘致的社會變革的成功探索[N];中國水利報;2006年
8 記者 管晶晶邋李凝;北京論壇熱議社會變革中的大學發(fā)展[N];科技日報;2007年
9 本報記者 王tD;出發(fā),與世界同行[N];國際商報;2008年
10 哈爾濱學院 楊曉梅;憂患意識與晚清社會變革[N];光明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刁桐;社會抗爭的治理之道[D];吉林大學;2012年
2 劉國軍;20世紀中國社會變革的歷史動因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翟建宏;管子經(jīng)濟思想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4 羅甜田;世俗化背景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5 葛國耀;唯物史觀視域中的社會工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6 趙先政;漢劇傳承發(fā)展與保護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08年
7 鄭國華;社會轉型與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傳承[D];北京體育大學;2007年
8 傅靜;意識形態(tài)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革[D];山東大學;2005年
9 沈t ;南朝陵墓雕刻造型風格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5年
10 許瑞芳;社會變革中的中國高校德育轉型研究(1978-2005)[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姍;商代青銅器獸面紋與良渚玉器獸面紋關系之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年
2 路文忠;革命英雄主義的傳承及其時代培育[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3 鞏s,
本文編號:24833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483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