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資產階級革命派國民性改造思想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10-16 09:55
【摘要】: 19世紀末,中國社會面臨深重的內憂外患。從外部看,中國飽受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欺凌和蹂躪,從內部看,滿清政府日益腐朽,并且逐漸與列強勾結,國家主權和領土日益面臨被瓜分的危險。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愛國志士,為了挽救國家民族于危亡之中,于1894年在日本成立“興中會”,標志著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建立。資產階級革命派人士為了激發(fā)國人革命熱情,喚起大眾的愛國熱情和追求自由、民主的精神,在清末民初,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啟蒙。本文擬在學術界已有的相關研究基礎上,對革命派人士的國民性改造及其思想做進一步地研究,以求對該問題有全面和深入地認識。 全文共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對“國民性”概念的內涵、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定義以及研究時間加以界定。同時,對學術界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作以簡要的綜述。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和論述革命派國民性改造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和思想來源。革命派的國民性改造思想在民族危機日益加劇的特殊時代背景下提出的。其思想來源較為豐富,其中,西方生物進化論、社會有機體論和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是其國民性改造思想的重要依據。日本國國民的精神也直接影響了革命派國民性改造思想。同時,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學說也是革命派國民性改造思想的重要來源之一。當然,革命派的國民性改造思想不僅僅是中西啟蒙思想的簡單移植,它凝聚了革命派人士的不同理解和創(chuàng)新。 第三部分,主要論析革命派國民性改造思想的基本內容、革命派對國民劣根性形成原因的認識以及革命派內部國民性改造思想的分歧。革命派國民性改造思想內容主要分為對國民性劣根性的批判和理想國民的塑造。他們認為,中國國民的劣根性大體包括:具有強烈的奴隸性、缺乏國家思想、麻木和冷漠的心理;守舊和缺乏進取的精神。關于理想國民塑造的思想主要包括:國民應當具有愛國思想、權利思想、自由和平等精神、尚武和軍國民精神及其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革命派認為封建的專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是國民劣根性的形成的主要原因,對此既有合理性,又有明顯的片面性。革命派內部對國民性改造思想存在一定分歧。以章太炎為首的國粹派側重以發(fā)揮傳統(tǒng)思想文化為契機,深入國民性改造;另有一部分人士極力主張采取暗殺、刺殺等極端行為,以此激勵國人速養(yǎng)成愛國精神。 第四部分,與同時代條件下維新派的國民性改造思想進行比較。通過比較,革命派和維新派國民性改造思想相同點主要表現在:第一,都是在中西比較視野下的進行的,國民性改造思想的基本內容相近,均呈現出精英主義式的傾向,側重運用報刊雜志等進行國民性啟蒙。兩派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對國民良性的關注程度不同和具體的改造途徑不同。19世紀末,革命派雖大力批判國民劣根性,但其出發(fā)點仍是基于對國民良性的肯定。隨著革命形勢的發(fā)展,革命派開始側重對國民素質的褒揚,而維新派則繼續(xù)批判國民的諸多缺點。革命派國民性改造思想始終以肯定乃至褒揚國民良性為重點,雖具有一定的政治工具意義,但是,其對于國人信心的建立和救亡圖存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五部分,主要對革命派國民性改造及其思想作以簡要的評述。革命派國民性改造思想的積極意義主要表現在:第一,為革命奠定了一定的輿論基礎,動員了一部分民眾,特別是青年人從事革命的精神。第二,注重利用傳統(tǒng)資源進行國民性改造,有利于國民自信心的培育。第三,為“五四”及以后的國民性改造或國民素質的培育提供了一定的資鑒作用。同時,其思想的片面性也很明顯,主要體現在:第一,救亡與啟蒙相結合,影響了國民性改造的效果。第二,過于集中集體精神的塑造和教化,忽視了個體精神的教導。第三,忽視了經濟等綜合因素對國民性的影響。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K257
本文編號:2273988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K257
【引證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裴穎;清末民初文學期刊中的“雜歌詩”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2739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273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