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傳教士報刊“科學輔教”研究
[Abstract]:The missionaries came to China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dhering to the missionary ideas of the Jesuits 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took science as the medium and carrier of religious dissemination, hoping to eliminate the rejec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realize the Christianization of this ancient country, and realize the ideal of "making the glory of God shine all over the world". It is a pity that there is a relative lack of research in this field.
The study of the "scientific supplementary religion" of missionaries'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is helpful to identify the nature of missionaries'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more scientifically, and then to clarify their position and role in the process of "western learning spreading eastward". If we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missionary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from this angle, we can understand their influence on Chinese society and give them a proper evalu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lies in "learning from history", as a mean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mode of communication used by the "science auxiliary" and its effect on today'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still have some enlightenment, which is both a spur and a warning.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Chapter one gives a general accou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religion, which is the basis of the following discuss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realistic reasons why the missionaries in China chose the mode of "scientific assistant religion", thus revealing the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background of "scientific assistant religion".
The second chapter will discuss the cultural essence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science-assisted relig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cience-assisted religion", the dissemination of scientific content implies religious purposes, science is the form, and missionary is the essen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ltural essence of the missionary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and comb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ode of transmission of the missionary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science assistant religion".
Chapter Four will discus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the missionary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The activities of the missionary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he eastward trend of Western learning and introduc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to China. The cultural change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Xiong Yuezhi affirmed the leading role of missionaries in the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his book The Eastern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and the Society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sponsors" of the missionary press are rarely described. This paper hopes to play a role in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people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this topic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science assistant religion" in the missionary press.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K252;G219.2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敏;;感動的力量[J];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中學時代);2011年06期
2 沈國威;;理念與實踐:近代漢外辭典的誕生[J];學術月刊;2011年04期
3 劉利君;;汪潮涌:“智錢”時代的“金融傳教士”[J];黃金時代;2003年11期
4 王學明;田麗琴;;利瑪竇來華原因芻議[J];中國教師;2011年S1期
5 藤井樹;;那一瞬間的情話,令人陶醉[J];電影畫刊(上半月刊);2011年06期
6 王萍;;“魚”與“漁”——明代中后期實學、西學影響下的士人造物觀[J];裝飾;2011年08期
7 王靜;;傳教士筆下的辛亥革命——以布朗的《中國革命》為中心[J];中國圖書評論;2011年09期
8 胡磊;;晚清英語教育中傳教士培養(yǎng)女性外語人才的實踐及影響[J];文學界(理論版);2011年07期
9 呂紅菊;;明恩溥中國觀的特點探析[J];大眾文藝;2011年16期
10 陳安云;;論中國近代美術期刊與中外藝術設計交流[J];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燕燕;;明末福建士大夫與天主教傳教士的對話[A];福建省首屆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李晟文;;1918~1955年加拿大法裔耶穌會士在徐州傳教過程初探[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3 胡其柱;;晚清“自由”語詞的生成考略:1820~1900年代[A];中國近代史上的自由主義——“自由主義與近代中國(1840~1949)”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雷銀照;;第一本中文電磁學著作及其歷史地位[A];第6屆全國高等學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9年
5 趙海濤;;傳教士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A];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6 陳永濤;;近代傳教運動中傳教士對中國文化的兩種基本態(tài)度及簡評[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陳建華;;清末基督教會教育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8 王劍;;商務印書館與近代西方教育學理的東漸[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雷北疆;;西學東漸對中國近代史學的影響[A];濮陽市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選編[C];2006年
10 劉寶建;;傳教士與清官儀器制造[A];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YMG記者 耿晶 實習生 鄒正;傳教士在煙臺留下的印跡[N];煙臺日報;2010年
2 資深報人 丁剛;傳教士的非洲[N];東方早報;2010年
3 ;清代內閣秘本檔中有關17世紀在華西洋傳教士活動的檔案[N];中國檔案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袁瑛;綠色“傳教士”[N];南方周末;2010年
5 楊梅菊 王艷華;張躍:從“低碳”企業(yè)家到環(huán)!皞鹘淌俊盵N];經理日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楊建智;一次“西學東漸”的成功探索[N];江西日報;2010年
7 馬來平 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薛鳳祚:被冷落的西學東漸關鍵人物[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見習記者 李巧婷 本報記者 尹小兵;她說自己是保險的“傳教士”[N];福建工商時報;2005年
9 夢明;晚清大變局中的英國傳教士[N];中華讀書報;2005年
10 本報記者 趙明宇;劉金標:自行車運動文化傳教士[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靜;“覺醒的中國”:傳教士眼中的辛亥革命[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2 蔣有亮;近代中加文化交流史——一曲傳教士的悲歌[D];復旦大學;2010年
3 崔華杰;傳教士學者與中國歷史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4 林立強;美國傳教士盧公明與晚清福建社會[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5 李穎;基督拯救中國?——倫敦會傳教士麥嘉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6 張立程;西學東漸與晚清新式學堂教師群體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6年
7 陳義海;對明清之際中西異質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蘇州大學;2002年
8 岳峰;架設東西方的橋梁——英國漢學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9 孫青;晚清之“西政”東漸及本土回應[D];復旦大學;2005年
10 郭剛;梁啟超與清末的西學東漸[D];武漢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縱橫;近代傳教士報刊“科學輔教”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2 梁永康;“西學東漸”與晚清經濟思想的近代化(1860-1911年)[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劍;傳教士在洋務教育中的活動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4 吳霞;英國倫敦會傳教士艾約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5 龍偉;傳教士視野中的20年代四川基督教運動[D];四川大學;2005年
6 熊曉曼;傳教士與中國傳統(tǒng)學術[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汪進春;基督教與新生活運動[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8 張明瑜;論雞公山避暑地的形成及影響(1902~1937)[D];河南大學;2008年
9 孫圣英;傳教士李明和他的著作《中國現(xiàn)勢新志》[D];外交學院;2001年
10 陳述軍;《圣經》漢譯及漢譯《圣經》在中國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1757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175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