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國共兩黨對1943廢約的反應(yīng)

發(fā)布時間:2018-07-08 11:25

  本文選題:國民黨 + 共產(chǎn)黨 ; 參考:《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4年04期


【摘要】: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在亞洲戰(zhàn)場的地位與日俱增。中美間有著共同的利害關(guān)系,中國戰(zhàn)場關(guān)系著美國歐洲、太平洋戰(zhàn)場的勝敗。在當時國內(nèi)外政治、軍事、外交、輿論等因素促使下,美國鼓動英國,經(jīng)過與中國的協(xié)商促成新約的訂立,隨后歐美一些國家相繼宣布放棄在華特權(quán),與華簽訂平等新約。廢約的勝利使得中國收回了一系列主權(quán)并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歡呼和支持。國共兩黨紛紛發(fā)言或舉辦活動等以表慶賀。同時,兩黨對廢約勝利也抱有警惕并反思中國何以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及卷入不平等條約體系中。隨著局勢的發(fā)展,在對待新約上,國共兩黨逐漸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變化,出現(xiàn)分歧并逐漸分道揚鑣。1943廢約后國共兩黨的反應(yīng)深刻影響了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兩黨的關(guān)系和中國歷史進程。
[Abstract]:Since the outbreak of the Pacific War, China's position in the Asian battlefield has increased.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a common interest, and the Chinese battlefield has a bearing on the victory and defeat of the American, European and Pacific battlefields. At that tim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s, military affairs, diplomacy, public opinion and other factor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United States encouraged Britain to conclude the New Testament through consultation with China. Subsequently, some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successively renounced their privileges in China and signed the New Testament on an equal footing with China. The victory of abrogation led China to take back a series of sovereignty and received cheers and support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have spoken or held activities to celebrate. At the same time, the two parties are wary of the victory of abrogation and reflect on why China has been reduced to semi-colonization and involved in unequal treaty system step by ste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in dealing with the New Testament, the KMT and the CPC have gradually ha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changes. The reaction of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after the dissolution of the treaty in 1943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and the course of Chinese history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
【分類號】:D231;K26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王建朗;英美戰(zhàn)時廢約政策之異同與協(xié)調(diào)[J];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03年03期

2 王淇;;一九四三年“中美平等新約”簽訂的歷史背景及其意義評析[J];中共黨史研究;1989年04期

3 羅志田;帝國主義在中國:文化視野下條約體系的演進[J];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秦程節(jié);;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初期之國際承認分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2 樊卡婭,朱超南;蘇聯(lián)援華與皖南事變不能構(gòu)成因果關(guān)系[J];安徽史學;2003年02期

3 王亞嘉;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的三民主義政策對其政治合法性的影響[J];安徽史學;2005年06期

4 李磊;;吉田茂的抉擇——日本選擇中日和約締結(jié)方的矛盾[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1期

5 羅志田;發(fā)現(xiàn)在中國的歷史——關(guān)于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一點反思[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6 李華程;;民初職業(yè)外交家與中國參加一戰(zhàn)——以陸徵祥和顧維鈞為中心的一個考察[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9年01期

7 劉寶東;;民族主義勃興與司法主權(quán)重構(gòu)——民國北京政府廢除領(lǐng)事裁判權(quán)的外交努力[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8 李興祥;;論汪精衛(wèi)對中山艦事件的處置[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9年09期

9 張風梅,潘廣輝;杜魯門政府對華政策的大敗筆——司徒雷登北平之行夭折透視[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4年02期

10 馮田芳;;宋慶齡的報刊活動及編輯思想[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田明;;“客郵”、“客卿”與郵權(quán)——兼論中國近代政治的歷史境遇[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9年卷[C];2011年

2 張偉;;1958年第二次臺海危機研究述評[A];國史研究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研究述評:第七屆國史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魏明杰;;中國與國際條約60年[A];新中國對外關(guān)系60年 理論與實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guān)系學科卷[C];2009年

4 顏莉;;和諧社會的文化支持——傳承與整合[A];社會轉(zhuǎn)型中的和諧社會構(gòu)建——上海市黨校系統(tǒng)“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周斌;;清末民初知識分子的國民外交觀念述評[A];知識分子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C];2007年

6 李世安;陳淑榮;;盧溝橋事變后英國對日政策的轉(zhuǎn)變[A];中華民族的抗爭與復興——第一、二屆海峽兩岸抗日戰(zhàn)爭史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7年

7 陶文釗;;試論新中國“一邊倒”方針的歷史必然性[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0年

8 左雙文;王杰;;中華民國外交史研究:回顧與前瞻[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9 侯中軍;;近代中國的不平等條約——關(guān)于評判標準的初步探討[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8年卷)[C];2009年

10 周斌;;南京國民政府推行過革命外交政策嗎?——兼論二三十年代“革命外交”話語的演變[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10年卷[C];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姚遠;上海公共租界特區(qū)法院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朱蓉蓉;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民間外交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黃宗華;中國國民黨江西省干部訓練研究:1932-1949[D];南開大學;2010年

4 張秀閣;援越抗美與中越關(guān)系的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5 冀愛蓮;翻譯、傳記、交游:阿瑟·韋利漢學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梅祖蓉;歷史,文化與人格[D];武漢大學;2010年

7 曹傳清;赫德對晚清中國社會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瑛;李鴻章與晚清條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傳利;美臺《共同防御條約》的締結(jié)、運用及終止[D];南京大學;2011年

10 賈春陽;論“疆獨”問題與美國的政策[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平;美國對臺政策的演變與“孫立人事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解瑩;晚清運用國際法維護宗藩體制的理念與實踐[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陳光強;從認知視角看正;^程中的中英關(guān)系(1949-1972)[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侯魯男;羅斯福對華經(jīng)濟政策(1931-1945)[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劉強;1925-1926年抵制洋貨運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郭盼盼;冷戰(zhàn)后歐盟對臺灣政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羅春梅;國民黨左派與第二次國共合作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楊陽;清末商約談判[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玉潔;對武漢淪陷時期在漢英人狀況的考察[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李成薈;艾奇遜與美國冷戰(zhàn)初期的外交政策(1945-1953)[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7條

1 羅志田;北伐前數(shù)年胡適與中共的關(guān)系[J];近代史研究;2003年04期

2 羅志田;西潮與近代中國思想演變再思[J];近代史研究;1995年03期

3 吳景平;中美平等新約談判述評[J];抗日戰(zhàn)爭研究;1994年02期

4 陶文釗;太平洋戰(zhàn)爭期間的香港問題[J];歷史研究;1994年05期

5 羅志田;傳教士與近代中西文化競爭[J];歷史研究;1996年06期

6 羅志田;國際競爭與地方意識:中山艦事件前后廣東政局的新陳代謝[J];歷史研究;2004年02期

7 羅志田;西方的分裂:國際風云與五四前后中國思想的演變[J];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亮;;巧過韓復榘大堂[J];春秋;1997年04期

2 吳大明;冒險營救地下黨[J];紅巖春秋;2005年04期

3 陳瑞云;東北地下抗日斗爭述論[J];史學集刊;2005年03期

4 李三崗;郭進山;;國共師俄之比較[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5 竇春芳;;剖析西安事變發(fā)生前葉劍英是否已經(jīng)知道[J];社科縱橫;2007年07期

6 侯艷興;;國共兩黨“五四”形象比較研究[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1年01期

7 ;蔣介石的自辯──國民黨為什么會敗在共產(chǎn)黨手下?[J];黨風與廉政;1994年01期

8 郝銀俠;;抗戰(zhàn)時期國共兩黨糧政之差異性研究[J];求索;2011年05期

9 田彤;;目的與結(jié)果兩歧:從勞資合作到階級斗爭(1927—1937)[J];學術(shù)月刊;2009年09期

10 馮曉楓;廖品懿;;解放后第一個春節(jié)[J];西部廣播電視;2009年09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育民;;廢約史研究三十年[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朱宗震;;民盟從籌建到1947年解散的歷史定位[A];近代中國(第五輯)[C];1995年

3 黎德榮;;布依英豪陸瑞光[A];布依學研究——貴州省布依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88年

4 張毅;;艱難曲折的淮北突圍之路[A];鐵流 16——迎國慶 憶崢嶸歲月[C];2009年

5 谷鳳鳴;李子新;鄧旭初;;郝鵬舉覆滅記[A];上海市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jù)地歷史研究會第三屆年會紀念特刊[C];1987年

6 楊昌文;;布依族英豪陸瑞光[A];全國少數(shù)民族革命史文集[C];1991年

7 ;曹又參將軍對記者談話控訴國民黨當局消滅異己[A];曹又參與安邊起義——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暨安邊起義六十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張建祥;;試論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兩個綱領(lǐng)[A];抗日戰(zhàn)爭史論文集——中國現(xiàn)代史學會第四、五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選[C];1987年

9 紅英;;堅貞不屈的女紅軍戰(zhàn)士[A];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意義和思考——北京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jù)地研究會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大會論文集(三)[C];2005年

10 沈濟時;曹富明;;皖南事變和國民參政會[A];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四十周年暨1985年會論文集[C];198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上海大學歷史系副主任、博導 徐有威;魏斐德:以國際視野研究中國近代史[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2 何蜀;國民黨為何要殺張瀾、羅隆基[N];北京日報;2003年

3 廖桂洲;黨在粵北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作用[N];韶關(guān)日報;2005年

4 本報記者 戴敦峰;“攘外必先安內(nèi)”走到盡頭[N];南方周末;2005年

5 王勇 傅偉韜;中國青年黨投靠國民黨始末[N];團結(jié)報;2002年

6 耿守玄;國民黨成立之初與宋教仁之死[N];人民政協(xié)報;2003年

7 周口市政協(xié)文史委邋王羨榮 馬毅堂;憶周口的四次解放[N];周口日報;2007年

8 胡宗奎;國民黨起義將領(lǐng)的屯墾生活[N];中國民族報;2004年

9 鞠向明 于路生 宋中華;理琪與膠東抗日根據(jù)地的開辟[N];中國檔案報;2005年

10 金寶山;史東山與《八千里路云和月》[N];中國檔案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暨愛民;現(xiàn)代中國民族主義思潮研究(1919—1949年)[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2 梁家貴;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教門、幫會研究[D];南京大學;2002年

3 鄭率;蔣介石與民末憲政[D];吉林大學;2009年

4 汪朝光;戰(zhàn)后國民黨東北決策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5 別琳;保守政黨與民初政制:進步黨的政治參與及其與國民黨的互動[D];四川大學;2006年

6 田守業(yè);國民黨改組派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宋梅英;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和政策[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孔祥宇;《現(xiàn)代評論》與中國政治[D];北京師范大學;2003年

9 聞麗;辛亥革命時期的政黨觀念[D];復旦大學;2006年

10 陳益元;醴陵縣農(nóng)村基層政權(quán)建設(shè)研究(1949—1957)[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穎;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際友人視野中的國共兩黨[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王亞嘉;試論抗戰(zhàn)勝利前后國共兩黨政治合法性的轉(zhuǎn)換[D];西北大學;2006年

3 崔創(chuàng);論抗戰(zhàn)時期國共兩黨的中間勢力政策[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4 劉鳳茹;試論傅作義與綏遠抗戰(zhàn)[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5 范連生;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懲治腐敗問題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6 顧樹衛(wèi);蔣介石個人權(quán)力的發(fā)展演變(1927.4.18-1949.12)[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張智丹;國民黨應(yīng)對憲政的政治舉措[D];吉林大學;2005年

8 鄒麗慧;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的民族主義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9 陳卓;法西斯主義在中國的困境及原因分析[D];西北大學;2008年

10 周鶴敏;國民黨在湖北抗日戰(zhàn)爭中的地位和作用[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

本文編號:210727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10727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8c77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