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代之悲:民初遺老政治文化心理及其表征
本文選題:民國 + 遺民。 參考:《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05期
【摘要】:民初的改元、改歷和易冠剪發(fā)有著豐富而深刻的政治涵義和文化影響。作為末代遺民的民初遺民對此反應頗為微妙,于改元更多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遺民在易代之際的政治悲慨,于改歷則在傳統(tǒng)"正朔"觀念之外兼有關注和守護傳統(tǒng)文化之用心,于剪發(fā)易服則體現(xiàn)出遺老們的歸屬感和文化認同。這都反映出民初遺民易代之際復雜的政治文化心理。
[Abstract]:The reform of Yuan Dynasty, the change of calendar and the change of crown have rich and profound political meaning and cultural influenc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relic of the people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last survivor of the last generation, was rather subtle. In reforming the Yuan Dynasty, the political sadness of the traditional survivors at the time of the change of generation and the intention of paying attention to and protect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utside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Zhengshuo" were more reflected in the reform of the Yuan Dynasty. Haircut change clothes reflect the sense of belonging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elderly. All this reflects the complicated politic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of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作者單位】: 揚州大學文學院;
【基金】:揚州大學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項目《廿年心史:1898—1917年間的詩歌與社會》(xjj2014-08)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25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道彬;;徽州樸學成因的地域性解讀——以戴震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2 洪九來;;在場與追憶——《東方雜志》建構“辛亥革命”話語的歷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3 馬勇;;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悲劇——試論《時務報》內(nèi)訌[J];安徽史學;2006年01期
4 雷戈;;中國思想史研究中的概念省思[J];安徽史學;2008年03期
5 金永健;;劉師培的文學史觀[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6 常安;;清末民初憲政世界中的“五族共和”[J];北大法律評論;2010年02期
7 李帆;劉師培與北京大學[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8 傅道彬,王秀臣;海藏樓內(nèi)外的鄭孝胥[J];北方論叢;2005年01期
9 馬麗敏;;清代中后期經(jīng)學家的戲曲觀——以焦循與俞樾為中心[J];北方論叢;2010年01期
10 趙諾;;戊戌變法時期的“王安石記憶”[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1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何玲;;1903年汴城會試論略[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郭衛(wèi)東;;時代轉換之際的變相——以辛亥革命時期的岑春煊為案例[A];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3 劉毓慶;;論明代“詩經(jīng)學”的歷史貢獻[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4 王雪萍;周媛;;試論兩淮鹽商在揚州學派形成中的作用[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二輯)[C];2007年
5 易惠莉;;盛宣懷在漢冶萍公司成立前的日本借款論析[A];近代中國(第十一輯)[C];2001年
6 陳絳;;《落花》詩所見陳寶琛的晚年心跡[A];近代中國(第十二輯)[C];2002年
7 馬銘德;;辛亥革命與趙鳳昌[A];近代中國(第十三輯)[C];2003年
8 易惠莉;;關于山田良政的研究[A];中國近代(第十七輯)[C];2007年
9 馬銘德;;辛亥革命與趙鳳昌[A];“辛亥革命與20世紀中華民族振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10 王夏剛;;楊銳年譜簡編[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鄭林華;墨家思想與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潘葦杭;先秦兩漢堯文化探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華;孟子與漢代《詩經(jīng)》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王成;晚清詩學的演變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趙華;清末十年小說與倫理[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7 胡曉明;符瑞研究:從先秦到魏晉南北朝[D];南京大學;2011年
8 陳蕾;鄭珍詩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馮一鳴;西漢用《詩》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10 陸胤;近代學術的體制內(nèi)進路[D];北京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龔潔;劉師培魏晉玄學研究述論[D];湘潭大學;2010年
2 王曉倩;論老子的無為思想與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3 鮑樹柏;古代漢語樂器名源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4 陳偉奇;中國古代刑法親屬容隱制探析[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5 徐雯雯;李瑞清年譜[D];南昌大學;2010年
6 王傳濤;近現(xiàn)代中國仁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銀良;戰(zhàn)國及秦郵傳制度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8 劉敬;《四庫全書總目》七子派批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吳園林;財權·政權·憲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10 花明;一曲“陽關”疊至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0254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025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