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jì)50年代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特點
本文選題:文化交流 + 外交; 參考:《當(dāng)代中國史研究》2014年06期
【摘要】:20世紀(jì)50年代,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對外文化交流工作。這一時期對外文化交流的特點是:文化交流緊密圍繞外交活動展開,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形式、內(nèi)容、數(shù)量、規(guī)模上既不同于漢唐至明前期盛世之際的古代中國,也有別于為尋求救亡圖存的途徑而向西方學(xué)習(xí)的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對外文化交流存在不平衡性,以中國主動吸收和借鑒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文化為主;官方和民間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頻繁,但民間形武大多是以政府主導(dǎo)為主;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的基礎(chǔ)上與世界各國進(jìn)行文化交流,為中國打破西方封鎖、樹立新中國在國際舞臺的形象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Abstract]:In the 1950 s,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s in this period are: cultural exchang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diplomatic activities, and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oreign policy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 terms of form, content and quantity, The scale is different from the ancient China during the prosperous period from Han and Tang dynasties to the early Ming Dynasty, and also from the modern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order to seek ways to save the nation from the dead. China took the initiative to absorb and draw lessons from the socialist culture of the Soviet Union; official and folk forms of 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s were frequent, but most of the folk forms were dominated by the government;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Cultural exchanges with other countries on the basis of mutual respect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breaking the blockade of the West and establishing the image of the new China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作者單位】: 山東師范大學(xué)歷史與社會發(fā)展學(xué)院;
【基金】: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創(chuàng)新工程重大課題《20世紀(jì)50年代中國的文化建設(shè)》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27;G125
【相似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xié)會慶祝20華誕[J];世界科學(xué);2006年12期
2 ;進(jìn)一步擴(kuò)大對外文化交流[J];世紀(jì)行;2007年11期
3 文宣;;讓世界更多更好了解廣西——廣西對外文化交流紀(jì)事[J];當(dāng)代廣西;2007年13期
4 周麗娟;;試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作用[J];中央社會主義學(xué)院學(xué)報;2009年03期
5 ;廣州市青年對外文化交流中心活動簡訊(三)[J];青年探索;2011年01期
6 高瓊;;試述唐代對外文化交流的載體[J];學(xué)周刊;2011年36期
7 林峻;;《南京對外文化交流簡史》首發(fā)[J];對外傳播;2011年11期
8 ;廣州市青年對外文化交流中心活動簡訊(八)[J];青年探索;2011年06期
9 何勝莉;;地方對外文化交流的發(fā)展趨勢[J];中華文化論壇;2012年04期
10 ;廣州市青年對外文化交流中心活動簡訊(十三)[J];青年探索;2012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6條
1 薛成榮;;文化自覺與文化調(diào)適——黑龍江文化內(nèi)涵、精神特質(zhì)、特色與對外文化交流的若干思考[A];繁榮學(xué)術(shù) 服務(wù)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xué)學(xué)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2 張敏;;新世紀(jì)的博物館與對外文化交流[A];北京博物館學(xué)會第四屆學(xué)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4年
3 侯湘華;;“歡樂春節(jié)”:對外文化交流的靚麗品牌[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號(總第10期)[C];2012年
4 韓建武;;對外展覽中的文物安全問題[A];繼承 發(fā)展 保護(hù) 管理——北京博物館學(xué)會保管專業(yè)十年學(xué)術(shù)研討紀(jì)念集[C];2010年
5 ;不斷探索 精益求精——關(guān)于古字畫修復(fù)技術(shù)的幾點體會[A];文物保護(hù)與修復(fù)紀(jì)實——第八屆全國考古與文物保護(hù)(化學(xué))學(xué)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4年
6 劉宏建;;劉宏建在開幕式上的致辭[A];《中國木偶皮影》總第25期[C];201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李舫;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取得突破性進(jìn)展[N];人民日報;2002年
2 記者 郭志剛;長治市對外文化交流協(xié)會日前成立[N];長治日報;2006年
3 張小蘭;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xié)會迎來20歲[N];中國文化報;2006年
4 黃磊;湖南省博物館對外文化交流工作再上新臺階[N];中國文物報;2007年
5 記者 張云寬、實習(xí)生 王芳;2006年湖北省對外文化交流十大新聞揭曉[N];湖北日報;2006年
6 記者 劉瓊;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xié)會慶祝成立20周年[N];人民日報;2006年
7 肖意;加強對外文化交流[N];深圳特區(qū)報;2007年
8 張小蘭;地方對外文化交流工作日益活躍[N];中國文化報;2008年
9 匡麗娜;重慶:探索對外文化交流新機制[N];西部時報;2009年
10 本報記者 王向華;四川對外文化交流:從“零”點走向復(fù)蘇[N];四川日報;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5條
1 馬曉明;文化軟實力視角下的中國對外文化交流路徑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xué);2011年
2 張燕;從“上海周”看對外文化交流的作用[D];復(fù)旦大學(xué);2009年
3 李金虎;胡錦濤對外文化交流思想研究[D];大理學(xué)院;2014年
4 海曉笛;對外文化交流中的現(xiàn)代河南民俗文化[D];鄭州大學(xué);2014年
5 鐘利紅;對外文化交流下的功夫演藝產(chǎn)業(yè)[D];山東大學(xué);2012年
,本文編號:20063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006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