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張作霖的三次獨立
本文選題:張作霖 + 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 參考:《檔案與建設(shè)》2014年09期
【摘要】:正在中國近代史上,各省宣布獨立,斷絕與中央政府之關(guān)系,本來是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一種方式,是脫離反動政府,建設(shè)革命政權(quán)。如辛亥革命時期,全國各省紛紛宣布獨立,就是脫離滿清政府,然后成立中華民國新政權(quán);"二次革命"期間,江西、江蘇、安徽、上海、福建、湖南、四川重慶等地相繼宣布獨立,也是為了響應(yīng)孫中山的號召,脫離袁世凱統(tǒng)治,恢復(fù)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領(lǐng)導(dǎo)權(quán);為反對"洪憲
[Abstract]:In China's recent history, provinces declared independence and severed relations with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riginally, it was a way of bourgeois revolution to break away from the reactionary government and build a revolutionary regime. For example, during the Revolution of 1911, all provinces across the country declared their independence one after another, that is, they broke away from the Manchu government and set up a new regim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second Revolution," Jiangxi, Jiangsu, Anhui, Shanghai, Fujian, Hunan, Sichuan, Chongqing and other places declared independence one after another in response to the call of Sun Zhongshan, to break away from the rule of Yuan Shikai and restore the leadership of bourgeois revolutionaries; to oppose "Hong Xian"
【作者單位】: 張氏帥府博物館;
【分類號】:K25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海晨;胡玉海;;張學良與中東路事件的緣起[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2 佟德元;;東北政務(wù)委員會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及運作機制考察[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3 焦?jié)櫭?孟健;;論民國年間奉天的民間慈善救助[J];東北史地;2008年05期
4 石巖;;九·一八事變前張學良的對日謀略[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5 張公政;;“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新知識群體對民族國家的認同[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0年05期
6 孫藝年;李學桃;;張學良與東北地區(qū)的現(xiàn)代化進程[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7 程亞娟;;張氏父子兩次搜查蘇聯(lián)使館事件之比較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8 程亞娟;曾亞玲;;郭松齡事件中日張關(guān)系述略[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9 張龍;;論清代以來東北地區(qū)行政沿革及其變化——從清代至民國政府[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年02期
10 張建軍;;從蒙疆經(jīng)略使到熱察綏巡閱使——民國北京政府后期奉直兩系對蒙古地區(qū)的爭奪[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楊衛(wèi)東;民國北京政府時期東北地方行政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2 王虹波;1912-1931年間東北災(zāi)荒的社會應(yīng)對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楊民;熱河鴉片問題研究(1912-1933)[D];河北大學;2011年
2 任丹鳳;二十世紀20~30年代奉天慈善機構(gòu)的養(yǎng)女救助研究[D];遼寧大學;2009年
3 佟德元;東北政務(wù)委員會政治空間研究[D];遼寧大學;2009年
4 張龍;論陶彬?qū)Τr族社會的影響[D];延邊大學;2009年
5 張志勇;安東港的興盛及其原因探析(1907-1931)[D];遼寧大學;2012年
6 張恩強;清末民初奉天法政學堂研究(1906-1916)[D];遼寧大學;2012年
7 張巖;東北地方政府對萬寶山事件的應(yīng)對研究[D];遼寧大學;2012年
8 劉倩;張學良政治思想研究[D];魯東大學;2013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曉風,姜延延;張作霖的桑梓情[J];蘭臺世界;2004年05期
2 柯云 ,育欣;張作霖與他的“編外夫人”[J];文史春秋;2004年09期
3 陶涵;張作霖的用人之道[J];領(lǐng)導(dǎo)文萃;2004年08期
4 馬德偉;;張作霖會不會寫字[J];文史春秋;2005年11期
5 汪烈九;;張作霖軼事[J];文史春秋;2006年06期
6 何立波;;孫中山與張作霖合作揭密[J];文史天地;2007年02期
7 馬亞麗;;張作霖的識人用人[J];領(lǐng)導(dǎo)文萃;2007年02期
8 余斐珍;;孫中山與張作霖的合作[J];蘭臺世界;2007年11期
9 ;張作霖手黑[J];國學;2008年06期
10 張文俊;申曉云;;論張作霖與日本關(guān)系的雙重面相[J];歷史教學(高校版);2009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7條
1 戴振毅;;試論張作霖與日本人的關(guān)系[A];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學會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之七——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2 ;改革闖將 創(chuàng)業(yè)先鋒——記黑龍江省桃山林業(yè)局局長 張作霖[A];改革開放三十年人物成就大典[C];2008年
3 徐徹;;第十八講 張作霖之死[A];遼寧省社會科學普及系列叢書7——遼海講壇·第五輯(歷史卷)[C];2009年
4 劉貴福;;中共對孫中山與張作霖結(jié)盟的態(tài)度評析(1921—1925)[A];政黨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研究——“中國政黨與近現(xiàn)代社會的變遷”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馬銘德;;孫中山、張作霖同盟與莫斯科的關(guān)系[A];中國近代(第十七輯)[C];2007年
6 徐欽琦;;中瑞西北考察團袁復(fù)禮教授的貢獻[A];“中國區(qū)域地質(zhì)調(diào)查歷史的回顧暨紀念丁文江先生誕辰12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7 李凌;;聞一多曾經(jīng)“站在革命的對立面”嗎?——試論聞一多的思想轉(zhuǎn)變[A];聞一多研究集刊(紀念聞一多誕辰100周年)[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徐徹;究竟是誰炸死了張作霖[N];北京日報;2007年
2 薩蘇;日本人筆下的張作霖[N];人民政協(xié)報;2013年
3 王希亮;張作霖的確死于日本關(guān)東軍之手[N];北京日報;2003年
4 張樹純;張作霖魂歸何處[N];中國檔案報;2005年
5 本報記者 張星海;暗殺張作霖的是蘇聯(lián)人嗎[N];北京科技報;2004年
6 王野蛟;沈陽再審“張作霖第九子”案[N];北京日報;2004年
7 沈陽 趙菊梅;溥儀御賜張作霖的盤錦龍吉服袍[N];中國文物報;2011年
8 任慶海 李權(quán)興 王興業(yè);李大釗被害與張作霖編造偽證[N];團結(jié)報;2013年
9 孫憲鈞;孫烈臣的軍閥之路[N];友報;2006年
10 高群;張作霖捕殺郭松齡的6封電報[N];中國檔案報;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劉東;關(guān)東軍與張作霖[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2 趙鵬;遼寧省早期現(xiàn)代化研究(1916-1931)[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2年
3 王冠鴻;張作霖對日外交述評[D];吉林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8748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874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