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孝胥與張謇交往考述
本文選題:鄭孝胥 切入點:張謇 出處:《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5期
【摘要】:鄭孝胥與張謇同為清末民國重要政治人物,二人皆以經(jīng)世為追求,然旨歸不同,鄭孝胥以仕途功名匡扶天下,張謇則以實業(yè)教育為自治基礎。鄭、張相交三十余年,由同志而暌隔,莫不與時局變遷和個人志向有關。
[Abstract]:Both Zheng Xiaoxu and Zhang Jian were important political figur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y both pursu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but their purports were different. Zheng Xiaoxu was famous for his official career, and Zhang Jian was based on industrial education. Zheng and Zhang intersected each other for more than 30 years. The gap between comrades and comrades is related to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times and personal aspirations.
【作者單位】: 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1YJA770022)
【分類號】:K258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光和;;論惠特曼自由詩對胡適白話詩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2 洪九來;;在場與追憶——《東方雜志》建構“辛亥革命”話語的歷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3 馬勇;;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悲劇——試論《時務報》內訌[J];安徽史學;2006年01期
4 李鴻淵;張紅;;略論瞿兌之及其《中國駢文概論》[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5 常安;;清末民初憲政世界中的“五族共和”[J];北大法律評論;2010年02期
6 李云;;論顧隨詞之創(chuàng)新[J];保定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7 馬麗敏;;清代中后期經(jīng)學家的戲曲觀——以焦循與俞樾為中心[J];北方論叢;2010年01期
8 郭道平;;“平生未得江山助,悵望千秋惜此才”——顧隨與古典文學傳統(tǒng)研究范式的終結[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9年02期
9 丁健;李金全;;武昌起義后清、袁、孫妥協(xié)原因述論[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10 溫景峰;楊釗;;吳芳吉的文學思想創(chuàng)作論——吳芳吉文學思想研究之三[J];長城;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何玲;;1903年汴城會試論略[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郭衛(wèi)東;;時代轉換之際的變相——以辛亥革命時期的岑春煊為案例[A];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3 易惠莉;;盛宣懷在漢冶萍公司成立前的日本借款論析[A];近代中國(第十一輯)[C];2001年
4 馬銘德;;辛亥革命與趙鳳昌[A];近代中國(第十三輯)[C];2003年
5 易惠莉;;關于山田良政的研究[A];中國近代(第十七輯)[C];2007年
6 馬銘德;;辛亥革命與趙鳳昌[A];“辛亥革命與20世紀中華民族振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7 王夏剛;;楊銳年譜簡編[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C];2004年
8 李勤璞;;世俗化:一九○○至一九四八年間庫倫旗的政教過程[A];蒙古史研究(第九輯)[C];2007年
9 賈小葉;;試論督撫與《馬關條約》簽訂后的換約問題[A];傳統(tǒng)思想的近代轉換[C];2007年
10 易惠莉;;晚清日本外交官在華的多方活動(1898—1902)——小田切萬壽之助關于漢陽鐵廠事致盛宣懷函解讀[A];近代中國(第二十三輯)[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潘水萍;古典主義在中國[D];暨南大學;2011年
3 陳蕾;鄭珍詩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陸胤;近代學術的體制內進路[D];北京大學;2011年
5 周常林;羅振玉與清末民初歷史文獻學[D];蘭州大學;2011年
6 丁健;民初農商部研究(1912-1916)[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君;“存在之由”與“變遷之故”[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史明文;《新疆圖志》版本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黃健美;上海士紳李平書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10 張立勝;縣令·幕僚·學者·遺老[D];北京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香花;梁啟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2 徐雯雯;李瑞清年譜[D];南昌大學;2010年
3 劉寧;梁啟超近代國民政治素質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4 平云艷;梁啟超近代女性人格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劉潔瑩;蔣智由詩歌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6 吳園林;財權·政權·憲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7 花明;一曲“陽關”疊至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楊陽;清末商約談判[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江錦云;清末鐵路建設[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席力飛;論馬修·阿諾德的文學功用觀及其中國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偉民;鄭孝胥的甲午戰(zhàn)爭觀[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2 孫海鵬;;1932.1.28 鄭孝胥在大連 一天改寫中國近代史[J];東北之窗;2008年24期
3 王天平;鄭孝胥墓穴考查記[J];蘭臺世界;1994年09期
4 趙鑒鉞;;鄭孝胥行楷作品賞評[J];青少年書法;2002年S1期
5 勞柯;閑覽瑣掇[J];讀書;1995年01期
6 經(jīng)富;陳家兄弟文章伯——讀《鄭孝胥日記》零墨[J];南方文物;1999年04期
7 王蕾;;鄭孝胥與陳三立的詩歌人生[J];書屋;2009年05期
8 羅繼祖;我所見之《鄭孝胥日記》[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5年06期
9 邵燕祥;關于貪心的探討[J];時代財會;2001年07期
10 孫愛霞;;論鄭孝胥的哀挽詩作[J];社科縱橫;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郭衛(wèi)東;;時代轉換之際的變相——以辛亥革命時期的岑春煊為案例[A];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2 松本英紀;卞崇道;;宋教仁和間島問題[A];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C];1981年
3 劉文俊;;清末民初桂越邊境的對汛[A];陸榮廷與龍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劉建萍;;論沈鵲應的詩詞創(chuàng)作[A];山東近代文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劉建萍;;論沈鵲應的詩詞創(chuàng)作[A];中國近代文學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翻譯文學與中國文學近代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南陽;褒貶兼之鄭孝胥[N];中國商報;2003年
2 王天平;鄭孝胥墓穴之迷[N];中國檔案報;2003年
3 中國軍事博物館 范大鵬;鄭孝胥自用散氏盤銘文墨盒賞析[N];消費日報;2008年
4 于海鷹;鄭孝胥與駒井德三的爭斗[N];人民政協(xié)報;2001年
5 汪德生;章士釗、鄭孝胥:廬江吳氏倆快婿[N];江淮時報;2006年
6 顧建平(書評人);亂世里訪名士去[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7 元大都 (北京大學);斯人的喧囂與寂寞[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8 好運;上海華星低價求勝[N];中國商報;2004年
9 本報記者 朱紅軍;長春傀儡王朝一夜傾頹[N];南方周末;2005年
10 王若;新發(fā)現(xiàn)羅振玉《東方學會簡》手稿跋[N];中華讀書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君;“存在之由”與“變遷之故”[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孫艷;同光體代表詩人心路歷程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靜;清末民初鄭孝胥社會交誼探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2 程太紅;鄭孝胥王道思想研究[D];湖北大學;2013年
3 顏凌暉;《鄭孝胥日記》涉及書法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4 馬國華;海藏詩學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5 周晉華;荒寒之路上的最后守望者[D];青海師范大學;2011年
6 肖偉;華焯《持庵詩》研究[D];華東交通大學;2012年
7 曾祥明;歧路:社會交往視野下鄭孝胥的政治選擇(1911-1938)[D];福建師范大學;2013年
8 尹傳剛;端方與四川保路運動[D];暨南大學;2012年
9 王曉琳;陳曾壽及其詩歌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10 楊曦;陳曾壽詩歌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6627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662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