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抗戰(zhàn)期間大后方的“倒孔運動”

發(fā)布時間:2018-03-07 12:52

  本文選題:抗戰(zhàn)期間 切入點:大后方 出處:《蘭州學刊》2015年1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抗戰(zhàn)中期之后,大后方人口急劇增加,但物資供應卻極度匱乏,通貨膨脹日益嚴重。國民政府為此實施戰(zhàn)時統(tǒng)制經濟政策,然而隨著政治上的專制與獨裁不斷加劇,加上政府行政效率松散,人浮于事、尸位素餐;由于財政經濟官員手中權力的不斷擴大,以權謀私的現象極為普遍,以致黑市盛行,囤積、走私、貪污等各種腐敗行徑大行其道,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的現象更是比比皆是,而主管戰(zhàn)時國家財政金融大政方針的孔祥熙則成為貪腐的代表,朝野上下曾出現多次"倒孔"風潮,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自1942年起大后方各大城市高校中發(fā)動的"倒孔運動"。這些運動大多是青年學生自動發(fā)起的,事先并無縝密的組織聯系,事后蔣介石和國民政府雖然千方百計平息事件,意圖制止運動的擴散,但孔祥熙以及其他黨國要員貪腐的形象已深入人心,并成為舉國上下共同聲討的對象。
[Abstract]:After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population in the rear area increased sharply, but the supply of goods was extremely scarce, and the inflation beca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For this reason,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dopted a wartime economic policy, but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political despotism and dictatorship, In addition, th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of the government is loose, the number of people is overcrowded, and the dead are in a state of need. As a result of the constant expansion of power in the hands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 officials, the phenomenon of abuse of power for personal gain is so common that the black market prevails, hoarding and smuggling. Corruption and other corrupt practices have flourished. Officials and businessmen collude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phenomenon of power and money trading is everywhere. Kong Xiangxi, who is in charge of the major policy of state finance and finance during the war, has become a representative of corruption, and there have been many "inverted holes" i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opposition. Among them, the most influential is the "inverted hole movement" launched by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he major cities in the rear area since 1942. Most of these campaigns are initiated automatically by young students, and there is no careful organizational connection in advance. After the event Jiang Jieshi a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ried to quell the incident with the intention of stopping the spread of the movement, but the image of corruption of Kong Xiangxi and other important members of the Party and State has been deeply rooted in the people's heart and has become the object of common condemnation by the whole country.
【作者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分類號】:K265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錢斌;;學術自由與制度保障——以中央研究院為例[J];安徽史學;2010年04期

2 鄭素燕;;1949年前張其昀的人際網絡[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3 宋曲霞;;1948年前后中國自由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4 劉海軍;;國民政府戰(zhàn)時公費教育制的創(chuàng)立及其成效[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9期

5 鄭素燕;;1949年前張其昀的人際網絡[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6 常艷芳;王可剛;;論公共視野下大學與大學人的使命[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7 高泳源;竺可楨與人口問題[J];地理研究;1991年01期

8 曾華;;大學校長的二重特征:身份與人格魅力[J];紡織教育;2008年06期

9 吳靜;;竺可楨在浙江大學的教育思想實踐述評[J];法制與社會;2009年10期

10 郭世杰;;從科學到工業(yè)的開路先鋒——對侯德榜和孫學悟的科學觀、工業(yè)觀以及“永久黃”團體中人才群體的考察[J];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2004年00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來容;院士制度與民國學術[D];南開大學;2010年

2 孫洋;太平洋戰(zhàn)爭時期美國對華文化援助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3 王東杰;政治、社會與文化視野下的大學“國立化”:以四川大學為例(1925—1939)[D];四川大學;2002年

4 眭依凡;大學校長的教育理念與治校[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5 鄧小林;民國時期國立大學教師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6 莫子剛;貴州企業(yè)公司研究(1939-1949)[D];四川大學;2005年

7 陳寶云;學術與國家:《史地學報》及其群體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8 何方昱;“科學時代的人文主義”:《思想與時代》月刊(1941—1948)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9 鄭志峰;重建社會重心:戰(zhàn)后自由知識分子群體研究(1945-1949)[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衡朝陽;中共黨史研究的新文獻與新視域(1978-2008)[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珊;戰(zhàn)時大后方知識分子的日常生活[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馮成杰;抗戰(zhàn)時期國統(tǒng)區(qū)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及其對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3 袁恒謙;竺可楨生態(tài)環(huán)境思想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陳釗;國民政府戰(zhàn)時教育方針研究[D];西北大學;2002年

5 黨彥虹;抗戰(zhàn)時期高校內遷與陜西高等教育的發(fā)展[D];西北大學;2004年

6 黃鎮(zhèn);美國加州大學教授會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7 王朝輝;抗戰(zhàn)時期的高校學生救濟[D];四川大學;2007年

8 周志朋;傳統(tǒng)文化在現代大學教育中的價值及價值實現[D];吉林大學;2008年

9 田陽;留美學生對近代中國科學發(fā)展的影響(1914-1949)[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10 鄭素燕;繼承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精神[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梁星亮;抗戰(zhàn)期間馮玉祥的文化活動[J];華夏文化;1999年03期

2 李抱忱;;建國的樂教[J];中國音樂教育;1991年04期

3 鄭龍昌,劉思華;抗戰(zhàn)期間宜昌救助難民難童記[J];武漢文史資料;2000年08期

4 ;抗戰(zhàn)期間部分在渝外國使館舊址[J];重慶與世界;2000年04期

5 孫才順;以什么標準來評判抗戰(zhàn)期間的中蘇關系——論抗戰(zhàn)期間中蘇關系惡化的原因[J];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6 王榮林;淺析抗戰(zhàn)期間工廠內遷的作用[J];晉東南師范?茖W校學報;2001年01期

7 王樹梅,楊煥鵬;珍貴的史料鐛歷史的見證——抗戰(zhàn)期間浙省歷年遭受空襲損害統(tǒng)計[J];浙江檔案;2002年07期

8 韓世嘉;記抗戰(zhàn)期間郵政儲匯總局舉辦的一個訓練班[J];武漢文史資料;2003年09期

9 金功輝;抗戰(zhàn)期間的義賣運動[J];鐘山風雨;2003年03期

10 陳摧飚 ,曹小偉;抗戰(zhàn)期間血淚斑斑的南昌縣人民[J];黨史文苑;2005年1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立生;;危亡之時顯真情——記抗戰(zhàn)期間的謝家榮教授[A];豐功偉識 永垂千秋——紀念謝家榮誕辰110周年[C];2008年

2 陶武亮;;抗戰(zhàn)期間紙質文物的鑒定及其發(fā)展趨勢之我見[A];北京博物館學會第四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3 王平;;我在抗戰(zhàn)期間的一些見聞和足跡[A];鐵流22——紀念塘馬戰(zhàn)斗70周年、紀念開辟蘇中抗日根據地70周年、傳承鐵軍精神 繁榮紅色文化、戰(zhàn)斗生涯 崢嶸歲月、追思 緬懷 學習[C];2012年

4 賀晉年;;塞上風云——回憶國民黨新十一旅起義始末[A];曹又參與安邊起義——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暨安邊起義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經盛鴻;張寧;;抗戰(zhàn)期間駐南京部分日本軍民的覺醒與反戰(zhàn)活動[A];紀念七七事變爆發(fā)7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張展;;抗戰(zhàn)期間朝鮮汪偽領事館與華僑案件[A];第九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3年

7 房列曙;;論抗戰(zhàn)時期中國的高等教育[A];1945—1995抗日戰(zhàn)爭勝利五十周年紀念集[C];1995年

8 江紅英;;抗戰(zhàn)期間國民政府的勞動力管制[A];中國抗戰(zhàn)與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中卷)[C];2005年

9 岳瑋;;試論抗戰(zhàn)時期中日雙方圍繞中國國際運輸線的斗爭[A];牢記歷史 振興中華——江蘇省紀念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論文集[C];2005年

10 楊昌儒;;義務饋贈:布依族的一種生活樣式——以平湖布依族為例[A];布依學研究(之七)——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七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黃禹康;抗戰(zhàn)期間在桂林的《救亡日報》[N];人民政協(xié)報;2013年

2 記者 王曉磊 張琴;重慶抗戰(zhàn)傷亡財損確切數字首次披露[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3 中共紅河州委黨史研究室;抗戰(zhàn)時期敵機對紅河地區(qū)的轟炸和紅河人民為抗戰(zhàn)作出的貢獻[N];紅河日報;2010年

4 黃錫昌 余耀強;抗戰(zhàn)期間的海外匯款[N];中國集郵報;2008年

5 黃錫昌 余耀強;抗戰(zhàn)期間的華僑書信[N];中國集郵報;2008年

6 曹素英;重溫昔日的記憶[N];陽泉日報;2011年

7 唐正芒;抗戰(zhàn)期間日寇對中國文化的摧殘[N];中國文化報;2005年

8 邱梓松;抗戰(zhàn)期間的閩西郵政[N];中國郵政報;2005年

9 記者 何清平;抗戰(zhàn)期間重慶傷亡39480人[N];重慶日報;2011年

10 歐陽吉平;抗戰(zhàn)期間中英秘密情報合作[N];團結報;200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莊旭;抗戰(zhàn)期間的大成紡織染公司[D];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2 劉作芹;抗戰(zhàn)期間大后方的職業(yè)教育[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3 楊崴;抗戰(zhàn)期間日本細菌戰(zhàn)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4 野亞鵬;抗戰(zhàn)期間美國援華體系的建立[D];海南師范大學;2014年

5 李曉華;抗戰(zhàn)期間西方記者在華活動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兆宇;抗戰(zhàn)期間國民黨組織特性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7 崔瑞濤;淺析國民政府抗戰(zhàn)期間的對外經濟舉措[D];吉林大學;2008年

8 李戰(zhàn)宏;抗戰(zhàn)時期法幣在河南地位分析[D];河南大學;2008年

9 曹明貞;山東省內抗戰(zhàn)烈士紀念設施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10 孫發(fā)永;抗戰(zhàn)時期國民黨政府對外新聞宣傳活動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57937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57937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d4d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