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創(chuàng)刊與中國近代的文化走向
本文關鍵詞:《新青年》創(chuàng)刊與中國近代的文化走向
【摘要】:《新青年》的創(chuàng)刊既是中國近代文化走向的必然產物,同時又對中國近代文化走向產生過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概而言之,中國近代的文化走向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從封閉走向開放;二是從一元走向多元;三是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從鴉片戰(zhàn)爭時期非常有限度的開放,到洋務運動時期開放的擴大,再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放的進一步擴大,最后到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全面開放,這就是中國文化從封閉走向開放的全過程。沒有中國文化自鴉片戰(zhàn)爭時期開始的從封閉走向開放,就不可能有《新青年》的創(chuàng)刊,而《新青年》的創(chuàng)刊,又對中國文化進一步走向開放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類號】:K26
【正文快照】: 100年前的9月15日,《青年雜志》在上海創(chuàng)刊,自第2卷起,改名為《新青年》。《新青年》的創(chuàng)刊既是中國近代文化走向的必然產物,同時又對中國近代文化走向產生過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概而言之,中國近代的文化走向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從封閉走向開放;二是從一元走向多元;三是從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尹祚鵬;;淺議《聊齋志異》三教合一的天道觀[J];蒲松齡研究;2007年01期
2 吳美燕;;簡述陳獨秀的教育思想[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4期
3 孫浩然;;宗教滲透特征分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4 魏世民;;桐城派理論的發(fā)展和最后總結——論姚永樸的《文學研究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5 張曉麗;;論晚清西學書目與近代科技傳播[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6 吳玉才;五四時期的陳獨秀與中國現(xiàn)代化地位的轉變[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7 朱德軍;“民本”思想與儒家“民主”精神的歷史演進[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8 吳興毛;;戴季陶的女子解放觀——兼與陳獨秀女子解放觀的比較[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9 孫浩然;;宗教滲透特征分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10 李存樸;魏源的《海國圖志》與日本的《海圖國志》時代[J];安徽史學;2002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馮劍俠;;“無冕皇后”還是“交際花”?——民國女記者的媒介形象與身份建構[A];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施戍杰;;斯密動力、國家能力與晚清近代化受挫[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姚遠;;中國科技期刊源流與歷史分期[A];中國編輯研究(2006)[C];2007年
4 曹丹;;第二次國人辦報高潮與近代憲政思想傳播[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5 王建軍;;“慨然思復三代庠序之法”:許衡的教育追求[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何玲;;1903年汴城會試論略[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張東海;;南宋江西陸子學派的形成探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楊茂慶;;福建船政學堂赴歐留學生的貢獻及其經驗教訓[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9 高黎平;;晚清在閩美國傳教士西學翻譯的興與衰[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楊濤;;構建公訴一體化工作機制探討[A];第七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會議文章[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鄭現(xiàn)U,
本文編號:11862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186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