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再探
本文關鍵詞: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再探
【摘要】:學界對于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做出中國要發(fā)展原子能事業(yè)的戰(zhàn)略決策已有不少成果涉及,但關于這一會議的細節(jié)研究則較少見到,且在已有成果中還存在著矛盾之處。這一決策的背景是蘇聯(lián)在國際社會承諾分享有關原子能和平利用經(jīng)驗后,中共中央經(jīng)過深入討論、準備才做出的,會議的核心決策是發(fā)展原子能事業(yè),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五位書記并未悉數(shù)參加。深入探究這次會議的諸多"細節(jié)之謎",對于準確闡釋中國核事業(yè)決策的歷史進程和寶貴經(jīng)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單位】: 中共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4年度青年項目《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與“兩彈一星”精神研究》(14CDJ004)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239;K27
【正文快照】: 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在中南海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以下簡稱會議),專門聽取了地質(zhì)學家李四光、核物理學家錢三強和時任地質(zhì)部黨組書記、常務副部長劉杰所做的關于鈾礦資源、核科學技術以及國外原子彈研制情況的匯,報。但是,由于沒有文字記錄和影像資料,此次高度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葛賢平;高明生;;劉少奇對認識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經(jīng)濟體制的探索[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2 王素莉;;張聞天的政治品格與悲劇人生——對“新躍進”到調(diào)整時期的觀察與思考[J];北京黨史;2008年04期
3 柳森;;1961年—1965年國民經(jīng)濟調(diào)整研究述評[J];北京黨史;2010年01期
4 裴明慧;;劉少奇關于走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思考[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5 孟英蓮;;“破冰”之旅——1942年劉少奇的山東之行[J];濱州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6 奚兆永;再論新民主主義社會和過渡時期的關系——答邢和明同志[J];長白學刊;2005年01期
7 廖勝平;;獨占與分散之間的反復權衡——1945年中共中央對東北戰(zhàn)略方針的三次調(diào)整[J];長白學刊;2009年03期
8 戴炳中;;試論毛澤東在西藏和平解放時期的歷史貢獻[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9 常卷利;張利玲;;建國后劉少奇政治體制改革思想探析[J];滄桑;2008年02期
10 宋書林;李馨;;淺談毛澤東科技思想[J];滄桑;2011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姜超;;中蘇友好運動在上海(1949-1960)——以上海市中蘇友好協(xié)會宣教活動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鑄就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黨領導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成就與經(jīng)驗[A];新中國60年黨的執(zhí)政成就與經(jīng)驗[C];2009年
3 張素華;;第一次國民經(jīng)濟調(diào)整(1961~1965)研究述評[A];國史研究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研究述評:第七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張遠新;;論抗日戰(zhàn)爭時期劉少奇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與貢獻[A];上海社會科學院第三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5 劉惠恕;;論劉少奇對于新四軍建設的歷史貢獻[A];新四軍研究(第二輯)[C];2010年
6 胡哲峰;;彭德懷與“蘑茹”戰(zhàn)術[A];功昭千秋的彭大將軍——彭德懷生平與思想研究文集[C];1998年
7 郭志剛;;探尋軍隊現(xiàn)代化之路——彭德懷與人民軍隊革命化、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建設[A];功昭千秋的彭大將軍——彭德懷生平與思想研究文集[C];1998年
8 劉統(tǒng);;彭德懷與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A];功昭千秋的彭大將軍——彭德懷生平與思想研究文集[C];1998年
9 李月蘭;;彭德懷經(jīng)濟思想初探[A];功昭千秋的彭大將軍——彭德懷生平與思想研究文集[C];1998年
10 陳宇;;彭德懷掛甲屯軍事文稿探析[A];功昭千秋的彭大將軍——彭德懷生平與思想研究文集[C];199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悅;1949~1954年中國中央行政體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張秀閣;援越抗美與中越關系的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3 李建中;南陽縣供銷合作社研究(1949-2010)[D];南京大學;2010年
4 李秀芳;旅大地區(qū)蘇聯(lián)與中共關系的演變和發(fā)展(1945.8-1950.2)[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廣海;“革命文學”論爭與階級文學理論的興起[D];北京大學;2011年
6 劉文玉;周恩來的人民觀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7 段煉;從革命型到建設型的民主模式轉(zhuǎn)換[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8 王明;延安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毛穎輝;黨報民族話語的框架變遷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10 劉彥虎;政治精英再生產(chǎn)與政黨發(fā)展[D];復旦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丁芹偉;中蘇同盟破裂原因新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石慧;“文革”時期的“三支兩軍”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3 孫麗穎;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征購土地政策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謝輝;劉少奇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思想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1年
5 馬艷紅;劉少奇“三農(nóng)”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楊紅遠;“四清”運動起源探析[D];河南大學;2011年
7 郭紅杰;“八大”至“文革”前夕黨的指導思想的兩個發(fā)展趨向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8 程萌萌;中共中央對形勢的分析和判斷與“大躍進”的發(fā)動[D];河南大學;2011年
9 王怡然;黨的七千人大會與民生建設[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10 汪瑤;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遺族學校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薛赤兵;;延安中共中央書記處禮堂舊址[J];中國地名;2011年01期
2 常甲辰;中共中央書記處沿革[J];黨史文匯;1994年09期
3 華鳴;;會見記事[J];國際人才交流;1991年04期
4 蔣偉濤;;“門前三包”責任制的發(fā)展歷程[J];北京黨史;2010年06期
5 黃秋耘;;回顧“作協(xié)四大”[J];文學自由談;1988年04期
6 ;棗園[J];中華民居;2009年02期
7 ;有關劉少奇的若干史實[J];廣東黨史;1996年02期
8 ;延安棗園:一個潤予特殊韻義的名園[J];中國地名;2011年01期
9 何立波;1942年劉少奇延安之行[J];文史精華;2005年01期
10 譚玉先;;推薦[J];名人傳記(上半月);2007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張云逸;徐海東;;張云逸、徐海東關于江北指揮部及游擊縱隊情況致中共中央書記處電[A];中共中央中原局(1938.11~1941.5)(上卷)[C];2013年
2 楊光;;任弼時與中共中央書記處改革[A];任弼時百周年紀念-全國任弼時生平和思想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4年
3 胡服;;劉少奇關于目前華中發(fā)展地區(qū)及工作部署致中共中央書記處等電[A];中共中央中原局(1938.11~1941.5)(上卷)[C];2013年
4 雷國珍;;論劉少奇與黨的七大[A];劉少奇百周年紀念——全國劉少奇生平和思想研討會論文集(上)[C];1998年
5 胡服;張云逸;徐海東;鄧子恢;;劉少奇、張云逸、徐海東、鄧子恢關于李先念部近況致中共中央書記處并項英電[A];中共中央中原局(1938.11~1941.5)(上卷)[C];2013年
6 姚國峰;;追憶往事 共創(chuàng)未來[A];薪火相傳,共創(chuàng)未來——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政黨理論北京研究基地文集(特輯)[C];2008年
7 胡服;;劉少奇關于增加中原局委員等問題致中共中央書記處并項英電[A];中共中央中原局(1938.11~1941.5)(上卷)[C];2013年
8 ;新四軍軍史珍典——1943年[A];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意義和思考——北京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jù)地研究會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大會論文集(一)[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本報記者 張玲玲;寶塔區(qū):“紅顏”圣地發(fā)展“紅”[N];陜西日報;2011年
2 特派記者 王付友;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N];吉林日報;2006年
3 劉瑞邋李廣勤;世界和諧和平慈善大會暨關愛敬老都新聞發(fā)布會在京召開[N];大眾科技報;2008年
本文編號:11411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141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