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民族復興話語的三種形態(tài)
本文關鍵詞:民國時期民族復興話語的三種形態(tài)
更多相關文章: 民國時代 民族復興 政治話語 學術話語 公共話語
【摘要】:民族復興是近代以來各派、各界的最大公約數,但各派、各界對民族復興的話語表達有著不同形式,呈現為政治話語、學術話語與公共話語等重要形態(tài)。民國時期的政治人物分屬進步、中立與保守三大陣營,他們對民國政治秩序有著不同的設計與考量,相應地其民族復興政治話語也承載了不同的政治訴求:國民黨將中華民族復興論"塑造成帶有國家意識形態(tài)性質的霸權話語",形塑對現有政治秩序認同的政治意圖鮮明,共產黨人對民族復興話語的使用一度有所批判、后作了調整,國社黨最為熱衷于使用"中華民族復興話語"且有自身的特色。在九一八事變后民族危機日趨深重的背景之下,有著強烈的民族情懷、救國關懷的學人們,自覺地把民族復興議題納入到各學科知識體系與話語體系;民族復興學術話語,對提升近代中華民族復興思想的學理性、科學性,對夯實該話語的學術根基并引領民國學者的學術關懷,具有重要意義。"中華民族復興"話語體現了中華兒女的共同的期盼,易在公共領域引發(fā)社會公眾的情感共鳴、心理共鳴,以《復興月刊》為代表的民族復興公共話語,帶有公共話語的一般特點,如多元性、互動性、開放性、即時性。民族復興的三類話語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議題相同,取向有別;目標同向,途徑不相互交織,相對區(qū)隔。
【作者單位】: 魯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關鍵詞】: 民國時代 民族復興 政治話語 學術話語 公共話語
【分類號】:K258
【正文快照】: 實現中華民族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共同期盼,也是民國時期各階級、各階層、各界別、各派別的最大公約數與最基本共識。但政治人物、學界精英與公共傳媒對民族復興的話語表達呈現為不同形態(tài)、不同形式。以民族復興為主題的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公共話語等各類話語相互激蕩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魏萬磊;;20世紀30年代中國民族復興話語譜系的形成[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2 唐青葉;;話語政治的分析框架及其意義[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3年03期
3 黃興濤;;民國各政黨與中華民族復興論[J];近代史研究;2014年04期
4 黃興濤;王峰;;民國時期“中華民族復興”觀念之歷史考察[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高正禮;;“問題與主義”之爭的若干辨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2 秦開鳳;;論黃帝祭祀的政治文化功能——以現存公祭黃帝陵之祭文為分析基礎[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3 陳答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視閾中的抗日戰(zhàn)爭[J];安康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4 賴駿楠;;建構中華法系——學說、民族主義與話語實踐(1900—1949)[J];北大法律評論;2008年02期
5 郭紹敏;;清末憲政改革中的地方自治——以《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為中心的考察[J];北方法學;2007年02期
6 黃文治;;民國新型知識精英群體救國反應比較研究——以袁世凱時期“二十一條”交涉為中心[J];北方論叢;2009年06期
7 朱成甲;;李大釗早期民主革命思想的“反滿”特征[J];北京黨史;2009年06期
8 朱曄文;;論李大釗的社會主義觀[J];北京黨史;2009年06期
9 劉偉;;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中國化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J];北京黨史;2009年06期
10 侯且岸;;大釗精神永存[J];北京黨史;2009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呂奇志;;兩位革命偉人的深摯情誼——孫中山與李大釗交往與合作的一段佳話[A];北京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史研究會建會20周年學術論文集[C];2011年
2 褚瀟白;;社會反常與文化應激中的藝術創(chuàng)作——試析北平輔仁大學基督宗教圖像本土化嘗試(1930-1949)[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九輯[C];2009年
3 朱成甲;;登高一呼群山應——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過程的特點與李大釗的歷史作用[A];紀念李大釗誕辰120周年學術論文選集[C];2009年
4 全燕黎;;再論李大釗在中國馬克思主義發(fā)展進程中的歷史地位[A];紀念李大釗誕辰120周年學術論文選集[C];2009年
5 劉偉;楊燦;;李大釗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拓荒者——論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中國化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A];紀念李大釗誕辰120周年學術論文選集[C];2009年
6 閆虹玨;;李大釗的社會主義觀[A];紀念李大釗誕辰120周年學術論文選集[C];2009年
7 韓一德;;沉重的選擇——圍繞作為政治家的李大釗[A];紀念李大釗誕辰120周年學術論文選集[C];2009年
8 侯且岸;;李大釗精神永存[A];紀念李大釗誕辰120周年學術論文選集[C];2009年
9 張繼才;;李大釗對中央與地方關系和國家結構的思考[A];紀念李大釗誕辰120周年學術論文選集[C];2009年
10 張玉菡;;試論李大釗婦女解放思想的現實基礎、理論來源及其特點[A];紀念李大釗誕辰120周年學術論文選集[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杜運輝;張岱年人生哲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顏水生;論中國散文理論的現代性轉變[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陳延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領域[D];西南大學;2011年
6 彭春凌;儒教轉型與文化新命[D];北京大學;2011年
7 楊鵬;中國史學界對日本近代中國學的迎拒[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劉來兵;什么是教育史[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劉繼林;民間話語與五四新詩[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潘祥超;李大釗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秀珍;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胡麗娟;梁漱溟鄉(xiāng)村建設思想探析[D];山東大學;2010年
3 王其炫;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趙璞;從“改造國民性”看中國近代社會思潮對中國近代音樂文化的滲透[D];西安音樂學院;2011年
5 張朝陽;方拱乾及其詩歌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張軍;中國近代科學觀探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素蘭;《康熙朝漢文xC批奏折匯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張杰;《乾隆朝上諭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周游;國難與國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孫靜;李大釗的宗教社會思想[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胡范鑄;薛笙;;作為修辭問題的國家形象傳播[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2 敖光旭;;1920—1930年代國家主義派之內在文化理路[J];近代史研究;2006年02期
3 鄭大華;張弛;;近代“中華民族復興”之觀念形成的歷史考察[J];教學與研究;2014年04期
4 魏在江;;從外交語言看語用含糊[J];外語學刊;2006年02期
5 朱永生;;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J];外語學刊;2007年05期
6 J.R.馬丁;王振華;;實現化、實例化和個性化——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三種層次關系[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7 許紀霖;近代中國變遷中的社會群體[J];社會科學研究;1992年03期
8 孫吉勝;;國際關系理論中的語言研究:回顧與展望[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9 毛浩然;徐赳赳;;話語、權力及其操縱——《話語與權力》評述[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9年05期
10 黃興濤;王峰;;民國時期“中華民族復興”觀念之歷史考察[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可榮;;試論全面抗戰(zhàn)時期的民族復興思潮[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2 陳奎元;;加強國史研究 推進民族復興[J];求是;2010年22期
3 張可榮;;近代“中華民族復興”觀念形成的歷史考察[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4 陳奎元;;加強國史研究 推進民族復興[J];黑龍江史志;2010年24期
5 陳奎元;;加強國史研究 推進民族復興[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0年06期
6 劉慶楚;;民族復興史上的三大歷史“飛躍”[J];南京社會科學;2011年07期
7 張可榮;;“民族復興”的歷史內涵與當代意蘊[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8 李晨升;;“九一八”事變后的民族復興思潮研究綜述[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3年05期
9 魏萬磊;;20世紀30年代中國民族復興話語譜系的形成[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10 王志中,梁雅玲;論中華民族復興的三面旗幟[J];理論探索;199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蕭致治;;孫中山:中華民族復興大業(yè)的奠基人[A];孫中山與二十一世紀中國——紀念中山先生奉安七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專輯[C];1999年
2 孫立功;;重溫開國大典——喜迎中華民族復興曙光[A];我與新中國60年[C];2010年
3 張海鵬;;走向民族復興的重要標志——論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歷史意義[A];中國抗戰(zhàn)與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上卷)[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孫承斌(新華社記者) 李術峰(新華社記者);傳承民族復興的薪火[N];解放軍報;2001年
2 俞祖華 魯東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院長 教授;“中華民族復興”觀念源流考[N];北京日報;2013年
3 ;民族復興的重要轉折點[N];人民日報;2014年
4 記者 霍小光 張宗堂 吳晶晶 趙超;匯聚起民族復興的智慧和力量[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5 任仲平;開啟民族復興的百年征程[N];人民日報;2011年
6 ;弘揚抗戰(zhàn)精神 實現民族復興[N];北京日報;2014年
7 記者 王慶環(huán);北大舉行“五四運動與民族復興”理論研討會[N];光明日報;2009年
8 ;民族復興還要弘揚抗戰(zhàn)精神[N];中華工商時報;2005年
9 周勇 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追尋民族復興之夢的偉大先驅[N];重慶日報;2013年
10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和百科研究部 張社卿 陳永紅;2014:這個甲午不尋常[N];中國國防報;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李鵬;抗戰(zhàn)時期民族復興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2 翟明龍;清末民初民族復興思想萌芽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3 楊兆貴;“九一八事變”后的民族復興思潮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4 田力;抗戰(zhàn)時期錢穆民族復興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5 嚴志;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戰(zhàn)國策派的民族復興思想[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6 任志勝;九一八后蔣介石的民族復興思想研究(1931-1937)[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0496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049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