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時與歷時:重訪《春秋》“經(jīng)史之辨”的一種進路
本文關鍵詞:共時與歷時:重訪《春秋》“經(jīng)史之辨”的一種進路
更多相關文章: 《春秋》 公、z@之學 《左傳》之學 共時-歷時 經(jīng)-史
【摘要】:文章借鏡語言學"共時-歷時"視域,與詮釋學理論相結合,重訪《春秋》經(jīng)史之辨問題,這一觀察進路有助于避免帶以后世學科理念的滯重,對古典詩學觀念進行回溯與判斷的某種時代誤置性!洞呵铩肺谋揪劢钩鼋(jīng)史觀念所投射的時間張力結構,公、z@之學與《左傳》之學形成兩類詮釋話語形態(tài),體現(xiàn)出對此結構偏轉(zhuǎn)與倚重的強化和發(fā)展。兩種詮釋進路促使經(jīng)史二重性進一步被歸系于《春秋》,借由這一特殊而典型的象征文本,對"經(jīng)"與"史"的定位與想象亦得以深化。共時性與歷時性相互依存演化,使得對《春秋》詮釋學處于一個不斷生成新規(guī)則的動力運作之中。
【作者單位】: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
【關鍵詞】: 《春秋》 公、z@之學 《左傳》之學 共時-歷時 經(jīng)-史
【基金】:上海高校一流學科(B類)建設計劃規(guī)劃項目 上海市哲社青年項目(2014EWY007) 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2013M541532)資助
【分類號】:K225.04
【正文快照】: 如何來看待《春秋》的經(jīng)史雙重性質(zhì)?這個問題在歷史和經(jīng)學研究領域都曾被直接或間接地關懷和解答!犊鬃优c春秋》一文中,錢穆論述的焦點即在于回答如何看待這種經(jīng)史關系的雙重化問題,他引章學誠“六經(jīng)皆史”說辯明道:“‘經(jīng)’、‘史’之別,這是后代才有的觀念,《漢書·藝文志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金克木;《春秋》符號[J];讀書;1994年02期
2 朱維錚;史學史三題[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3 王lN森;從經(jīng)學向史學的過渡——廖平與蒙文通的例子[J];歷史研究;2005年02期
4 郭西安;;修辭策略中的“作者”——西漢“孔子作《春秋》”說的話語實踐[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柳芳;;《洛陽伽藍記》中的女性形象論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1期
2 富丹江;故宮建筑與傳統(tǒng)中和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3 曹小云;;早期漢譯佛經(jīng)與中古漢語詞語溯源[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4 郭浩;;漢文帝“養(yǎng)老令”考辨[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5 王寒冬;;《國語》“記言體”辨[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6 馮利兵;卜風賢;;秦漢時期農(nóng)業(yè)減災救荒思想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年06期
7 楊國宜;《道德玄經(jīng)原旨》對老子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南谷子研究》之三[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8 袁傳璋;;子夏教衍西河地域考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9 曹炫潔;;論“中和”的藝術審美蘊涵[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9期
10 周海霞;;漢語同源詞研究歷史綜述[J];安康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青新;;《爾雅·釋親》的文化說解[A];《國學論衡》(第四輯)[C];2007年
2 黃佩賢;;漢墓畫像遺存所見的天界[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周保平;賀俊彥;;漢畫中的羽人與漢代的成仙思潮[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馬怡;;漢畫像中的兩幅“奉謁”圖——東平后屯漢墓壁畫、沂南北寨漢墓畫像石[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董良敏;;“神人操蛇”漢畫像石考釋[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楊緒敏;;論明清時期《史通》的流傳、整理和研究[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7年
7 何新文;;試論《春秋公羊傳》的“賢賢”思想[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8 蔡長林;;周拱辰《公羊墨史》初探[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9 胡喜云;;魏晉南北朝皇朝史書編纂“序例”研究[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郝保華;康興軍;郭小青;;新解“神農(nóng)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歷史內(nèi)涵[A];第一屆中國古代毒物學史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姜寧;《春秋》義疏學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開大學;2010年
4 呂廟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符號[D];南開大學;2010年
5 李慧智;儒經(jīng)及其經(jīng)學闡釋對杜詩的影響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孫冬梅;從心論治中風病的理論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7 姜燕;漢語口語美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常昭;六朝瑯邪顏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崔存明;荀子與儒家六藝經(jīng)典化[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華宇;先秦兩漢天下觀[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蓋業(yè)明;《史記》“太史公曰”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陳軼歐;八旗滿洲官宦世家探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變[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6 謝南山;秦漢時期輿制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陳海麗;中國飲食在越南的傳承與嬗變[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8 鮑樹柏;古代漢語樂器名源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偉;北京故宮的建筑倫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10 侯曉珊;南朝詩歌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劉家和;史學和經(jīng)學[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5年03期
2 湯一介;論創(chuàng)建中國解釋學問題[J];學術界;2001年04期
3 顧濤;;論“孔子未作《春秋》”說的生成邏輯[J];史學月刊;2010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洪;春秋時期的婚姻狀況[J];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06期
2 李修松;試論春秋時期淮河流域之交通[J];安徽史學;2003年01期
3 周書燦;春秋時期“縣”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形態(tài)[J];江海學刊;2003年03期
4 陳筱芳;從《左傳》看春秋時期的神正論[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5 張衛(wèi)中;春秋時期的祭祀與政治傳播[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6 徐杰令;春秋聘問考[J];北方論叢;2003年01期
7 駢慧娟;論春秋時期的火災救治[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8 張艷萍;試論春秋尚武之風[J];蘭州鐵道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9 譚黎明;《左傳》中所記春秋時期道德觀念初探[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10 高兵;春秋“流亡婚姻”考述[J];齊魯學刊;2004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R壣僖,
本文編號:9765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976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