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政治因素回歸學術思想史研究——楊念群《何處是江南》與清代學術思想史研究的新方向
本文關鍵詞:讓政治因素回歸學術思想史研究——楊念群《何處是江南》與清代學術思想史研究的新方向
更多相關文章: 清代學術 思想史研究 異族統(tǒng)治 學術思想史 六經皆史 現實關懷 康熙皇帝 士人心態(tài) 政治因素 政治環(huán)境
【摘要】:正一、政治高壓說與20世紀的清代學術思想史研究在現代清學史上,政治史取向曾是清代學術思想史研究的一大特色。20世紀初,當清代學術和思想即將成為"歷史",成為研究對象時,由于"反滿革命"的現實關懷,滿洲異族統(tǒng)治的政治高壓成為解釋清代學術和思想發(fā)展演變的主要原因,甚至清代學術和思想的主要內容、基本精神、發(fā)展脈絡及其呈現的學術形態(tài)亦由此決定。1外在的政治環(huán)境和清廷的高壓統(tǒng)制,成為決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
【關鍵詞】: 清代學術;思想史研究;異族統(tǒng)治;學術思想史;六經皆史;現實關懷;康熙皇帝;士人心態(tài);政治因素;政治環(huán)境;
【基金】: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批準號13XNJ023)“清代漢學考據興衰再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249
【正文快照】: 一、政治高壓說與20世紀的清代學術思想史研究在現代清學史上,政治史取向曾是清代學術思想史研究的一大特色。20世紀初,當清代學術和思想即將成為“歷史”,成為研究對象時,由于“反滿革命”的現實關懷,滿洲異族統(tǒng)治的政治高壓成為解釋清代學術和思想發(fā)展演變的主要原因,甚至清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喻大華;清代文字獄新論[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01期
2 雷平;近十年來大陸乾嘉考據學研究綜述[J];史學月刊;2004年01期
3 張瑞龍;;學術與世變:20世紀上半期清學史論述的形成與演變[J];齊魯學刊;2014年02期
4 譚紅艷;;清前期文鄉(xiāng)試解額變遷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02期
5 漆永祥;乾嘉學術成因新探[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2期
6 周維衍;;乾嘉學派的產生與文字獄并無因果關系[J];學術月刊;1983年02期
7 胡凡;二十年來乾嘉學派形成原因與學術分野研究綜述[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3年02期
8 張瑞龍;;“六經皆史”論與晚清民國經史關系變遷研究[J];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希軍;角色沖突:胡適思想多歧性的一個社會學解釋[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2 徐道彬;;徽州樸學成因的地域性解讀——以戴震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3 徐道彬;;戴震“西學中源”思想探討[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4 姜紅;;“想象中國”何以可能——晚清報刊與民族主義的興起[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5 徐道彬;;論王念孫對戴震學術的繼承與發(fā)展——以《廣雅疏證》為例的考察[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6 彭玉平;;王國維、陳寅恪的中西文化觀念[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7 徐道彬;;論凌廷堪與西學[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8 王天根;《天演論》版本時間考析兩題[J];安徽史學;2005年03期
9 武鋒;;清代學人論《抱樸子》[J];安徽史學;2007年02期
10 葉建;;20世紀前半期新舊史學關系論爭的綜述[J];安徽史學;200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程根榮;;桐城派形成原因六說[A];第三屆全國桐城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方寧勝;;方宗誠方志思想初探[A];第三屆全國桐城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王天根;朱從兵;;嚴復譯著時間考析三題[A];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誕辰150周年紀念論文集[C];2004年
4 王雪萍;周媛;;試論兩淮鹽商在揚州學派形成中的作用[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二輯)[C];2007年
5 鄒迎曦;;淺議兩淮鹽商的發(fā)展與嬗變[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四輯)——回顧與展望:中國鹽業(yè)體制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方祖猷;;十七世紀啟蒙時期民主政治的中國模式——讀《明夷待訪錄》有感[A];浙東學術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楊瑞;;科學思想在史學領域的興起與進。簭牧簡⒊礁邓鼓闧A];中國現代社會心理和社會思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王夏剛;;維新舊夢已成煙——戊戌六君子之死與晚清“自改革”思潮[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第三輯)[C];2008年
9 鞏琢璐;;深化利用檔案資源——從文化史和社會史視角看檔案編研工作[A];檔案與文化建設:2012年全國檔案工作者年會論文集(上)[C];2012年
10 寧莉娜;;嚴復邏輯觀的語用分析[A];改革開放以來邏輯的歷程——中國邏輯學會成立30周年紀念文集(上卷)[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保傳;社會與學術:黃宗羲與明清學術思想史的轉型[D];西北大學;2010年
2 徐晨;盛宣懷近代化思想與官督商辦模式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4 劉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叢報》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6 張棟豪;中國邏輯史方法論在近代的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7 趙陽;清代中期揚州學派文學思想研究[D];南京大學;2010年
8 張曉娟;中國弦樂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成;晚清詩學的演變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陳大利;《華山碑》與清代碑學[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愛花;楊希閔詩史觀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玉娟;艾暢《詩義求經》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周春菊;晚清廣西鄉(xiāng)土社會中的少數民族士紳[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舒丙旺;方玉潤《詩經》文學闡釋研究[D];安慶師范學院;2010年
5 王曉靜;論方東樹與《援鶉堂筆記》的整理[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6 肖三喜;包世臣書學思想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旭琴;古代文字獄之修辭學考察[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徐靜;鏡像與真相[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舒暢;論梁啟超與清華國學院[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鄭存毅;林白水與中國白話文運動[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鄭師渠;;晚清國粹派論清學[J];北京社會科學;1992年01期
2 武少民;20世紀清代學術史研究回顧[J];東北師大學報;2002年03期
3 李孝遷;劉師培與近代清學史研究[J];東南學術;2001年04期
4 張晶萍;論乾嘉考據學的經史關系[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03期
5 王樹民;江藩的學術思想及漢學與宋學之爭[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6 郭康松,胡繼芳;論清代數學考據方法[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6期
7 羅炳良;清代乾嘉史家史學批評方法論的幾個問題[J];河北學刊;1999年02期
8 張晶萍;乾嘉學術與“漢學”觀念[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01期
9 劉筱紅;論張舜徽的清代樸學起源觀[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10 周積明;乾嘉時期的學統(tǒng)重建[J];江漢論壇;2002年06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許蘇民;[N];光明日報;200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海靜;;清代學術稱謂考——從近代學者的論述談起[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2 武曉陽;;追憶師者風范,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柴德賡先生《清代學術史講義》出版座談會紀要[J];史學史研究;2013年03期
3 祁龍威;;梁啟超與清代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疏證發(fā)凡[J];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02期
4 杜蒸民;一本研究清代學術的入門書──重讀梁啟超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J];史學史研究;1994年02期
5 趙毅;兼采諸家,,新意疊出的學術新著──《清代學術與文化》評介[J];史學集刊;1995年01期
6 王云云;;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讀后[J];華夏文化;2008年01期
7 王永男;;清代學術的嬗變[J];黑龍江史志;2013年19期
8 王保頂;論清代學術的基本特征[J];社會科學輯刊;1990年05期
9 武少民;張舜徽論清代學術[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02期
10 李帆;;章太炎論清代學術[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王法周;;惠棟與清代學術[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1999年卷[C];1999年
2 劉巍;;錢穆與胡適梁啟超關于清代學術史整理的思想交涉——以戴震研究為例[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1999年卷[C];199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9條
1 郭毅生 孟曉旭;解讀清代學術史[N];光明日報;2003年
2 丁波;劉家和先生與《清代學術史講義》[N];中華讀書報;2013年
3 關永禮;傳薪學術有三書[N];光明日報;2013年
4 徐士友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清代學風與地域學術的雙重變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5 陳祖武;漫談清代學術[N];光明日報;2005年
6 尹媛萍;沿著歷史發(fā)展順序看清代學術史[N];團結報;2012年
7 楊艷秋;梁啟超與《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N];光明日報;2007年
8 盧毅;善疑求真言自由[N];學習時報;2008年
9 本報記者 杜羽;講義逾甲子 學術薪火傳[N];光明日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尚小明;學人游幕與清代學術[D];北京大學;199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艾遼慧;章太炎與梁啟超清代學術研究之比較[D];陜西師范大學;2014年
2 吳巖;《清代學術概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3 靳路遙;“學術”背后的“思想”[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6983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698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