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中都督區(qū)辨析與東晉上流政治
本文關鍵詞:沔中都督區(qū)辨析與東晉上流政治
更多相關文章: 沔中 都督區(qū) 辨析 東晉 上流 政治
【摘要】: 沔中都督區(qū)是東晉防守與進擊的軍事區(qū)域之一,對其考論偶見于前人著作。 其中以嚴耕望與田余慶先生著作最為精當,但二位史家有些論點似值得商榷。 嚴先生《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中認為沔中督區(qū)得名是由于其鎮(zhèn)地位于沔水中 游;沔北與沔中為同一督區(qū);沔中督區(qū)隸屬與荊州都督。本文則通過對史料的考 辨認為沔中督區(qū)得名于其轄境,也即“沔水所由也”;沔中與沔北二督區(qū)不同,其 轄境有著較為固定的差別——沔中為魏興、新城、上庸、襄陽、竟陵、義成、江 夏諸郡,而沔北為襄陽、隨郡、南陽、順陽、義陽、新野;沔中督區(qū)與荊州都督 的關系也因時因地而異,其獨立性是主要的。 田先生《東晉門閥政治》相關章節(jié)認為,沔中經濟方面,“襄陽以及全部梁州, 所賴‘荊湘之粟’以為軍實,這在東晉南朝大抵如是”。本文認為這一論斷對沔中 鎮(zhèn)地襄陽則評價過于低。從史實看,東晉南朝時期此地經濟尚有支持他州的記載, 并非均依荊湘之粟。沔中自漢以來為開發(fā)良好的經濟區(qū)域,當時又有大量流人遷 入,戰(zhàn)爭雖時有發(fā)生,但安定和平局面是主流,加之農業(yè)經濟較易恢復,,沔中經 濟當可自支。 東晉史上,沔中督區(qū)并非始終存在,而是隨著上流的形勢變化設置或廢除,與 東晉政治勢力演變密不可分。沔中督區(qū)歷史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桓宣鎮(zhèn)沔與庾 氏對沔中的爭奪。二、桓氏對沔中的爭奪與經營。三、淝水之戰(zhàn)前后的沔中督區(qū)。 在沔中歷史上,有兩次事件值得我們注意。一是庾亮對恒宣權力的爭奪。田余 慶先生對此有精辟論述,但沒有注意到沔中與沔北的區(qū)別,所以對比調動前桓宣 “監(jiān)沔中諸軍事”與調動后的“都督沔北前鋒征討軍事”,田先生認為庾亮沒有達 到排擠桓宣的目的。實際上從沔中與沔北督區(qū)的差別看,庾亮實已奪取了桓宣控 制沔中諸郡,包括襄陽統督的權力。二是桓豁督沔中的目的。除《晉書》本傳載 當時“西藩騷動”外,似乎還有其他原因。細繹史書,任梁州刺史二十五年之久 的宗室司馬(?)的存在,對于桓氏穩(wěn)定上游統治顯然是一個威脅,本文推論桓豁督沔 中原因也是為控制司馬(?)。 上述三個時期中,沔中督區(qū)的設置,對整個東晉政治都有影響,相對沔北督 區(qū),沔中督區(qū)掌握著荊州的東門江夏郡,襄陽與江陵的通道竟陵郡,由此對于上 下游的斗爭起著極為重要的制衡作用,這種制衡作用使上游統督者的鎮(zhèn)地逐漸向 襄陽遷移,以就近控制沔中勢力。當然沔中督區(qū)的主要作用還在于它的防御北方、 保障邊土的作用。 雍州代沔中后,雖從實力上加強,但從地理形勢上看,原屬沔中的竟陵與江夏 歸屬郢州,上流局勢一變而為荊、雍、郢鼎足而立、互相牽制的格局。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首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0
【分類號】:K237.2
【目錄】:
- 前言5-6
- 一、 沔中都督區(qū)辨析6-11
- 二、 沔中的經濟11-13
- 三、 沔中都督區(qū)與東晉上游政治13-21
- (一) 桓宣鎮(zhèn)沔與庾氏對沔中的爭奪14-16
- (二) 桓氏對沔中的爭奪與經營16-18
- (三) 淝水之戰(zhàn)前后的沔中都督區(qū)18-21
- 四、 雍州代沔中及對南朝的影響21-23
- 結語23-24
- 參考書目2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克里斯·馬修;政治棒球[J];領導文萃;2004年02期
2 焦仁貴;要算“政治帳”[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85年09期
3 南風;夫人政治[J];政府法制;2004年18期
4 萬里云;藝術不只是政治的反映[J];文藝研究;1980年01期
5 杜景華;政治處于支配的地位[J];文藝研究;1980年03期
6 ;列寧關于掃除文盲的語錄[J];語文建設;1960年08期
7 高峰;沔中督區(qū)與東晉政治[J];許昌師專學報;2002年06期
8 李遠夫;讓政治美麗起來[J];小康;2004年06期
9 邵燕祥;;“懂政治”與“不懂政治”[J];雜文月刊(原創(chuàng)版);2009年12期
10 東方智;真正的政治[J];領導文萃;2000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趙可;;我國有組織犯罪產生和發(fā)展的社會基礎[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2 雷忠勤;;堅持政治上思想上建設黨——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80周年[A];勝利旗幟 光輝歷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論文集[C];2001年
3 劉四輩;;思想 政治 文明[A];湖北省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優(yōu)秀科研成果匯編(1999-2000)[C];2001年
4 汪勇;;領導干部角色的扭曲——政績造假現象的一點思考[A];貴州省社會學學會“民族、區(qū)域、社會發(fā)展研討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5 汪勇;;領導干部角色的扭曲——政績造假現象的一點思考[A];貴州省社會學學會“民族、區(qū)域、社會發(fā)展研討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6 張昀京;;從歷史的角度淺論中國新時期科普創(chuàng)作[A];第十屆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四)[C];2008年
7 李克飛;;如何提高政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江蘇卷)[C];2010年
8 高馳;;黨委在堅持政治上的定向職能中應把握的幾個問題[A];在黨的旗幟下——青海省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70周年文集(上)[C];1991年
9 楊明偉;;正義:政治與法的核心價值[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哲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馮維松;王盛;梁寶琪;;落實五項措施 提高潤滑質量[A];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分會潤滑技術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2 中共廣州市委黨校黨建教研部副主任 尹德慈;民眾并未產生政治冷漠心理[N];社會科學報;2005年
3 記者 肖一沙;建設政治可靠的威武之師文明之師[N];人民武警;2005年
4 史照棟 記者 郭曉宇;建設政治可靠的威武文明之師[N];法制日報;2005年
5 任文曼 齊明宇 ;建設政治可靠的威武之師文明之師[N];人民公安報;2005年
6 記者 張東波;建設政治可靠的威武之師文明之師[N];人民日報;2005年
7 記者 田之章;自覺踐行共產黨員先進性要求 建設政治可靠的威武文明之師[N];人民武警;2005年
8 ;“以公決劃線”:法政治力量重組[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9 汪長緯;政治誠信是社會之本[N];聯合時報;2006年
10 羅天梁;重民生就是重政治[N];湘聲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田恒國;論“一國兩制”條件下中央與特別行政區(qū)政治體制的關系[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2 劉信一;中俄政治體制比較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崔英超;南宋孝宗朝宰相群體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4 王剛;學與政[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黃水源;二十世紀中國政治文學概論[D];蘇州大學;2001年
6 程黨根;游牧政治試驗—德勒茲后現代政治哲學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7 沈意;南朝文學集團與南朝文學[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8 蔡典維;論知識經濟時代政治發(fā)展走向與政府新作用[D];山東大學;2003年
9 羅朋;1930年代的中國現代主義文學與政治[D];蘭州大學;2006年
10 白豐績;20世紀美國基督教基要主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高峰;沔中都督區(qū)辨析與東晉上流政治[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2 路偉;論蔡元培的民主思想[D];河南大學;2007年
3 何春雷;《詩經》政治怨刺詩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4 馬霞;關于東亞經濟一體化與中日關系的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06年
5 陳海;自由之路[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6 孫雨嘉;馬來西亞政治中的伊斯蘭因素探析[D];暨南大學;2004年
7 陳志偉;哲學與政治:柏拉圖《理想國》的一種新的解釋視閾[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8 周睿;論丁玲的悲劇[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吳峰敏;伊格爾頓意識形態(tài)文學批評理論透視[D];山東大學;2005年
10 劉培延;新左派文學[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6032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603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