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國“王者無外”邊疆理想的構(gòu)建、踐行及其困境
發(fā)布時間:2021-05-26 10:50
秦統(tǒng)一六國,創(chuàng)建起前所未有的大一統(tǒng)帝國。秦人以源自先秦時期的大一統(tǒng)理念為基礎(chǔ),努力構(gòu)建"王者無外"的邊疆思想,欲實現(xiàn)內(nèi)外無別的理想化境界。因此,秦在統(tǒng)一之后依然持續(xù)對外用兵,努力推動邊疆外擴,并于新拓展的疆土上設郡立縣,把其納入帝國的行政體制之內(nèi)。不過,由于在此進程中,文化沖突日益凸顯,秦帝國不得不就四境的具體情況,在邊疆思想的實施層面進行針對性調(diào)整,邊疆地區(qū)的邊郡、屬邦與道等多種行政體制并行,以及長城的修筑皆為這種調(diào)整的組成部分。而這種調(diào)整理念也與秦帝國的"王者無外"思想一同,對后世夷夏問題的處理和邊疆思想的演進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
【文章來源】:地域文化研究. 2019,(03)
【文章頁數(shù)】:13 頁
【文章目錄】:
一、秦帝國的天下觀視野及“王者無外”邊疆理念的初步構(gòu)建
(一) 秦帝國的天下觀視野
(二) “王者無外”邊疆理想的構(gòu)建
二、秦帝國邊疆思想的開放性與認知轉(zhuǎn)變
(一) 秦帝國邊疆思想的開放性
(二) 秦帝國邊疆認知的改變
三、“王者無外”理想的踐行、困境及其出路
(一) 郡縣制的推行及現(xiàn)實困境
(二) 邊疆與內(nèi)地差異化的管理思想
四、從秦帝國長城看“王者無外”思想的現(xiàn)實踐行
(一) 秦帝國長城的進攻與防御二元屬性
(二) 長城的雙向防御功能與現(xiàn)實局限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邊緣到中心:秦人認同華夏民族的心理歷程及其歷史意義[J]. 彭豐文. 河北學刊. 2015(04)
[2]地域形象與中國古代邊疆的經(jīng)略[J]. 劉祥學. 中國史研究. 2014(03)
[3]試論秦漢“邊郡”的概念、范圍與特征[J]. 杜曉宇.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12(04)
[4]東海的“瑯邪”和南海的“瑯邪”[J]. 王子今. 文史哲. 2012(01)
[5]秦漢邊郡概念小考[J]. 謝紹鹢.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09(03)
[6]從《云夢秦簡》看秦國的民族立法[J]. 趙英. 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2007(04)
[7]略論秦漢道制的演變[J]. 楊建.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01(04)
[8]“王者無外”和“夷夏之防”——秦漢時期邊疆思想論略[J]. 龔留柱. 南都學壇. 2000(04)
[9]論中國古代領(lǐng)土觀的形成[J]. 張景賢. 歷史教學. 1998(05)
[10]秦朝的邊疆經(jīng)略[J]. 李進.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1997(03)
本文編號:3206250
【文章來源】:地域文化研究. 2019,(03)
【文章頁數(shù)】:13 頁
【文章目錄】:
一、秦帝國的天下觀視野及“王者無外”邊疆理念的初步構(gòu)建
(一) 秦帝國的天下觀視野
(二) “王者無外”邊疆理想的構(gòu)建
二、秦帝國邊疆思想的開放性與認知轉(zhuǎn)變
(一) 秦帝國邊疆思想的開放性
(二) 秦帝國邊疆認知的改變
三、“王者無外”理想的踐行、困境及其出路
(一) 郡縣制的推行及現(xiàn)實困境
(二) 邊疆與內(nèi)地差異化的管理思想
四、從秦帝國長城看“王者無外”思想的現(xiàn)實踐行
(一) 秦帝國長城的進攻與防御二元屬性
(二) 長城的雙向防御功能與現(xiàn)實局限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邊緣到中心:秦人認同華夏民族的心理歷程及其歷史意義[J]. 彭豐文. 河北學刊. 2015(04)
[2]地域形象與中國古代邊疆的經(jīng)略[J]. 劉祥學. 中國史研究. 2014(03)
[3]試論秦漢“邊郡”的概念、范圍與特征[J]. 杜曉宇.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12(04)
[4]東海的“瑯邪”和南海的“瑯邪”[J]. 王子今. 文史哲. 2012(01)
[5]秦漢邊郡概念小考[J]. 謝紹鹢.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09(03)
[6]從《云夢秦簡》看秦國的民族立法[J]. 趙英. 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2007(04)
[7]略論秦漢道制的演變[J]. 楊建.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01(04)
[8]“王者無外”和“夷夏之防”——秦漢時期邊疆思想論略[J]. 龔留柱. 南都學壇. 2000(04)
[9]論中國古代領(lǐng)土觀的形成[J]. 張景賢. 歷史教學. 1998(05)
[10]秦朝的邊疆經(jīng)略[J]. 李進.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1997(03)
本文編號:32062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3206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