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貞元進士科試經(jīng)驗教訓及其對高考改革的啟示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Chastity and Yuan Dynasty, the imperial examiners became the main source of senior officials. Examination admissio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real talent and created a good opportunity for the examination of poor children. Many examiners tried to reduce the interference of asking for help, so that the admission was generally fair. As a result, many talents were selected, an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was evaluated by future genera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examination of the defects of different degrees, but has not developed to the point of deterioration. The main enlightenment of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rom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his period to the curre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is that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hould insist on fairness and fairness as the core demand, and how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application of trust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when increasing the autonomy of university admission.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湖南文理學院文史學院;
【分類號】:K242;G639.29;D69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吳在慶;劉心;;唐代科場弊病略論——以中晚唐數(shù)次科場案為例[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詹頌;乾嘉文言小說作者閱讀視野與作品故事來源(續(xù))[J];蒲松齡研究;2003年02期
2 徐文蕾;;《聊齋志異》俠義主題論[J];蒲松齡研究;2009年04期
3 韋樂;;狐妻故事中的才狐故事[J];蒲松齡研究;2010年01期
4 趙愛華;;《任氏傳》與《聊齋志異》美狐形象的文化內(nèi)涵[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5 陸軍;;古代羌藏盟誓習俗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6 陳磊;;李商隱詩文宗韓說辨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7 劉洪強;;《周易·井卦》與《井底引銀瓶》之關系探微——兼論《周易·井卦》對《金瓶梅》人物命名的影響[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3期
8 張金銑,趙建玲;唐末清口之戰(zhàn)及其歷史地位[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9 吳海濤;北宋時期汴河的歷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10 朱世英;“中庸”的社會影響與文學效用[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聶順新;;影子官寺:長安興唐寺與唐玄宗開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與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劉瀏;;《才調(diào)集》無名氏詩考辨[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2008年
3 劉藝;;唐代最早從軍西域的著名詩人——駱賓王[A];西域文學論集[C];1997年
4 金瀅坤;;唐五代科舉考試中的冒籍——中國最早的“高考移民”[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宋坤;;新出唐冀州留后官李方簡墓志考釋[A];燕趙歷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歷史文化論叢[C];2009年
6 徐嬋菲;姚智遠;;漢墓畫像神話人物的圖像作用及喪葬意義[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彭瓊英;;唐代都市娛樂文化與都市文體的發(fā)展[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會第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8 王福革;;草原文化思維方式初探[A];論草原文化(第六輯)[C];2009年
9 吳海波;;清代私鹽立法問題探析[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五輯)[C];2010年
10 霍巍;;中心與邊緣:漢文化的擴張與變異——以四川樂山麻浩一號崖墓畫像石刻為例[A];文化傳承與歷史記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史兵;唐代長安城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魏曉虹;《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方廣嶺;清代直隸方志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趙愛華;亂世與古小說[D];南開大學;2010年
9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杰;漢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闡釋[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葉娟;現(xiàn)代婚禮服裝飾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2 古家臻;趙嘏科舉詩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博;唐代藝伎與唐聲詩的傳播[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崔懿晟;清代理藩院及其立法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胡立功;《文子》的實踐智慧思想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7 金野;唐彥謙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譚卓華;從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對陶淵明精神家園的守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會會;清代順康雍時期殿試策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變[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永玲;;康乾盛世衰落的歷史啟示[J];山東省農(nóng)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2 張杰;王光坊;;齊國君主的憂患意識及其當代意義[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3 袁樹平;;修德安民 本固邦寧——“康乾盛世”時期的民族政策給我們的啟示[J];天津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4 周寶硯;;論唐王朝治邊方略及其啟示[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5 王凱;;“貞觀之治”下的官員選任[J];傳承;2008年06期
6 歐陽秀蘭;;明末清初稅制影響政權興衰的歷史啟示[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年12期
7 鐘志云;;淺談漢武帝的權變智慧[J];黑龍江史志;2009年08期
8 譚皓;;淺談唐代進士行卷的興衰及啟示[J];教育與考試;2009年01期
9 張紅;;論明代官吏制度[J];雞西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10 楊瑾;;宋代于闐和田玉的利用對當今的幾點啟示[J];新疆地方志;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郗鵬;;清代拔貢生錄取制度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陳道素;;鄭和下西洋的海洋調(diào)查活動及其啟示[A];“鄭和與海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3 晁中辰;;敦睦邦交,強不凌弱——鄭和下西洋對亞非友誼的貢獻和啟示[A];“睦鄰友好”鄭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王佐;;齊國先賢治國經(jīng)驗的啟示[A];文化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略思考——第七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9年
5 艾若;;辛巳年的啟示——紀念徐霞客逝世360周年[A];徐霞客逝世360周年紀念活動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6 張同生;;朱元璋治邊、治黔思想的啟示[A];開發(fā)中的崛起——紀念貴州建省590周年學術討論會文集[C];2004年
7 黃鈞儒;謝一;;開放興黔——貴州崛起的必由之路——明代貴州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一點啟示[A];開發(fā)中的崛起——紀念貴州建省590周年學術討論會文集[C];2004年
8 高建國;;夏代滅亡的地震說[A];中國地震學會第七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1998年
9 張建偉;;明清科舉考試防弊措施探析——兼論對當今國家教育考試防弊問題的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馮金忠;;唐代河朔藩鎮(zhèn)武職僚佐的遷轉流動——以與中央朝官間的流動為中心[A];董仲舒與河北歷史文化研究[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樂承耀;明清浙東學者的政治思想及啟示[N];光明日報;2004年
2 董琦;發(fā)現(xiàn)安陽洹北商城的啟示[N];中國文物報;2001年
3 丁遠新 黃樸民;韓信以少勝多的啟示[N];大眾科技報.科學奧秘周刊;2005年
4 馬洪;貞孝公主墓碑[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
5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人文學院 王昌燧 朱劍 朱鐵權;原始瓷產(chǎn)地研究之啟示[N];中國文物報;2006年
6 徐風;徘徊在舊偶像與新圖騰間[N];吉林日報;2006年
7 徐風;權力的邊界[N];吉林日報;2006年
8 黃偉明;趙普的讀書方法[N];信息時報;2000年
9 陸蔚;唐代云南的儒學傳播[N];云南日報;2001年
10 田兆陽;從納諫態(tài)度看李世民因功而驕的蛻變[N];北京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陳翔;唐代中央與地方關系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2 何春明;唐朝四方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肖光偉;《玉海》所引隋唐五代文獻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傅琳凱;西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2 祝翔;明初重典治吏述論[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7年
3 魏嬌嬌;王安石社會教化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4 張三保;清代科舉的衰亡與啟示[D];東南大學;2005年
5 袁建光;漢代西北開發(fā)[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6 楊宏;唐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7 魯寧;清朝對蒙古地區(qū)宗教政策及宗教立法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9年
8 吳文哲;稷下學宮的產(chǎn)生及其歷史作用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9 于冉冉;南宋閩北進士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10 徐安徽;唐宋荒政思想探析[D];山西財經(jīng)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3689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2368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