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復(fù)社“朋黨”觀念論說
[Abstract]: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party fought intensely, Donglin, Fu-she was in the middle of it, people saw it as a punt. On the basis of the former party theory such as Ouyang Xiu, Donglin people discuss the rationality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party,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t bases and esse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entleman and the villain in forming the party from the moral level. The "Xiaodonglin" reincarnation society students discussed the problem of punters more deeply and meticulously than their predecessors, and reconsidered and summarized the causes of Ming Dynasty's death. Among them, Hou Fangyu attributed the cause of the party dispute to monarchy and pinned his hope on the wild members of the country. Xia Yunyi criticized Donglin, the party struggle and the sense of the door of the Fu Society, saying that Donglin. The Rebellion, like the Eunuchs,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demise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offered to mediate, while Huang Zongxi insisted on the gentleman, the villain, and had no possibility of mediation.
【作者單位】: 貴州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
【基金】:貴州大學(xué)文科一般科研項目資助(No.GDYB2011005)
【分類號】:K248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史五一;試析明后期財政危機的根源[J];安徽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2年05期
2 紀慧娟,宗韻;明代驛遞夫役僉派方式之變化[J];安徽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3年01期
3 周曉光;徽州學(xué)術(shù)文化理念的歷史變遷[J];安徽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5年03期
4 張國勇;明代大同鎮(zhèn)述略[J];鞍山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5年03期
5 鄭克晟;明初江南地主的衰落與北方地主的興起[J];北京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1年05期
6 邵永忠,范紅霞;略論宋元明清以來史志書目對荒政典籍的著錄[J];圖書與情報;2005年03期
7 任新建;論康藏的歷史關(guān)系[J];中國藏學(xué);2004年04期
8 趙玉田;明代的國家建制與皇儲教育[J];東北師大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1年04期
9 洪濤;從西方文本觀念看《紅樓夢》的“作者本意”和“跨文化翻譯”難題[J];東南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1年01期
10 張松梅;試論明初的軍餉供應(yīng)[J];東岳論叢;2004年06期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7條
1 張崇旺;明清時期自然災(zāi)害與江淮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的互動研究[D];廈門大學(xué);2004年
2 潘俊杰;先秦雜家研究[D];西北大學(xué);2005年
3 黃正林;黃河上游區(qū)域農(nóng)村經(jīng)濟研究(1644-1949)[D];河北大學(xué);2006年
4 許潔;明清時期西式天文測時儀器的傳入及其影響[D];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大學(xué);2006年
5 李立峰;我國高校招生考試中的區(qū)域公平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xué);2006年
6 倪永明;中日《三國志》今譯與中古漢語詞匯研究[D];復(fù)旦大學(xué);2006年
7 金奮飛;明末東林書院多維透視(1604-1626)[D];復(fù)旦大學(xué);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程明;試論南朝皇室與士族在文學(xué)上的互動[D];四川師范大學(xué);2003年
2 王穎;“《西廂》制藝”考論[D];揚州大學(xué);2003年
3 劉中燕;中國古代帝王陵寢旅游開發(fā)中的保護——以湖北鐘祥明顯陵為例[D];武漢大學(xué);2004年
4 王曉輝;自辯與自贖的求生之路——論吳梅村的自救意識[D];山東師范大學(xué);2004年
5 張三;從《情史》看馮夢龍的情學(xué)思想[D];湘潭大學(xué);2004年
6 陳華;清代江西運漕及其負擔(dān)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xué);2005年
7 張詠春;孔府的樂戶和禮樂戶[D];山東師范大學(xué);2005年
8 黃艷;《h艱幌釁饋費芯縖D];南京師范大學(xué);2005年
9 楊靜萍;17-18世紀中國茶在英國[D];浙江師范大學(xué);2006年
10 秦海燕;民國時期桂東北瑤漢民族關(guān)系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xué);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珍;;敢有擔(dān)當(dāng)?shù)膭灼莞缸覽J];紫禁城;2011年04期
2 王玉;付嘉豪;;論李之儀的政治傾向[J];現(xiàn)代語文(文學(xué)研究);2011年04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王紅信;朱紅亮;;宋代的朋黨思想及其對北宋政治的影響[A];歷史與現(xiàn)實論稿[C];1991年
2 卞孝萱;;“牛李黨爭”正名[A];中國唐史學(xué)會論文集[C];1993年
3 鄭學(xué)檬;;“元和中興”之后的思索[A];中國唐史學(xué)會論文集[C];1993年
4 孫永如;;唐穆敬文武宣五朝中樞政局與懿安皇后郭氏[A];唐史論叢(第六輯)[C];1995年
5 賈憲保;;“甘露之變”剖析[A];唐史論叢(第三輯)[C];1987年
6 田廷柱;;李德裕[A];唐史論叢(第五輯)[C];1990年
7 張軍橋;;管鮑之誼與君子之行[A];管子和諧治國理念與當(dāng)代科學(xué)發(fā)展觀戰(zhàn)略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08年
8 黃潔瓊;;蔡襄與宋仁宗朝的“君子黨”[A];蔡襄學(xué)術(shù)思想及其當(dāng)代價值——福建省蔡襄學(xué)術(shù)研究會紀念蔡襄誕辰990周年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棠溪;說朋黨[N];光明日報;2006年
2 馬立誠;范仲淹的改革是怎樣失敗的[N];經(jīng)濟觀察報;2007年
3 史館文;勝者王侯,敗者賊[N];中國檔案報;2003年
4 史館文;明君啟盛世[N];中國檔案報;2003年
5 肖曉光;張九齡的當(dāng)代意義[N];韶關(guān)日報;2008年
6 王學(xué)泰;從一本書看清朝的漢化政策(上)[N];學(xué)習(xí)時報;2009年
7 李星文;從《萬歷首輔張居正》看明朝官場[N];民主與法制時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2條
1 楊世利;北宋官員政治型貶降與敘復(fù)研究[D];河南大學(xué);2008年
2 崔英超;南宋孝宗朝宰相群體研究[D];暨南大學(xué);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沈祥云;清代文官保舉制度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xué);2004年
2 涂緒謀;論唐后期朋黨之爭的體制根源[D];四川師范大學(xué);2005年
3 張堯均;韓琦與北宋中期政治[D];暨南大學(xué);2000年
4 楊亞東;雍正年間整頓吏治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xué);2004年
5 閻璐;查嗣庭案與雍正時期政治文化[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07年
6 孫立輝;沈一貫與浙黨研究[D];吉林大學(xué);2005年
7 劉廣豐;寇、丁之爭與宋真宗朝后期政治[D];暨南大學(xué);2006年
8 楊園園;東林運動與明代士大夫政治的終結(jié)[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08年
9 馬桂菊;《唐律》中的“禮”[D];青海師范大學(xué);2009年
10 高遠;雍正用人政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xué);2000年
,本文編號:21323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2132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