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任官回避制度初探
[Abstract]: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as the mature period of the system of official withdrawal in ancient China, which wa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a special decree was formulated to avoid relatives; second, the scope of avoidance was greatly expanded than that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involving the examination of imperial examinations. The third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pecial method of appointment to foreign relatives, clans, officials and relatives, which has restrain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influence; 3. The selection of officials, the scope of their posts, the avoidance of relatives and so 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pecial system of appointment of officials to foreign relatives, clans, and their relatives; Fourth, to carry out the ancient system of the transfer of officials to avoid relatives. The maturity of the system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rectification and prevention of corruption.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xiàng)目(12BZS032)
【分類號】:K242;D691.42
【相似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明光;;清代桂林的“四大狀元”[J];旅游研究與實(shí)踐;1996年03期
2 平川;張獻(xiàn)忠起義政權(quán)的科舉考試情形[J];孝感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02年04期
3 李文澤;金代女真族科舉考試制度研究[J];四川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3年03期
4 黃艷;楊軼群;;宋代士人落第后的選擇[J];文博;2005年06期
5 楊春俏;;北宋熙寧變法前詩賦取士制度的沿革[J];唐山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6年01期
6 薛瑞澤;;試論隋代科舉考試[J];運(yùn)城學(xué)院學(xué)報;2006年01期
7 蔣金星;蔣文軒;;清代湘籍狀元的朱卷履歷[J];船山學(xué)刊;2006年04期
8 孫孝偉;;金朝科舉制度探析[J];長春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7年03期
9 宋長琨;;唐代制舉的?苹捌湔我夂璠J];考試研究;2007年03期
10 劉少華;張雯;;明清時期日照丁氏科舉家族成因探析[J];山東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7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金瀅坤;;唐五代科舉考試中的冒籍——中國最早的“高考移民”[A];紀(jì)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張建偉;;明清科舉考試防弊措施探析——兼論對當(dāng)今國家教育考試防弊問題的啟示[A];紀(jì)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魏明孔;;唐代科場作弊及防范諸對策[A];紀(jì)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王熹;;明代朝野對科舉制度的評論[A];明史研究第7輯——謝國楨先生百年誕辰紀(jì)念專輯[C];2001年
5 張杰;;清代殊卷所見蒙古旗人科舉家族[A];蒙古史研究(第七輯)[C];2003年
6 喬衛(wèi)平;;論范仲淹慶歷興學(xué)[A];紀(jì)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林李楠;;清初科舉政策與傳統(tǒng)社會治理——兼論考試的多重價值與功能[A];紀(jì)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閻琦;;關(guān)于李白的戶籍、婚姻及科舉的余論[A];中國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1992年
9 張德信;;明代科舉制度述論[A];明史研究第1輯[C];1991年
10 張德信;;明代科場案[A];明史研究第7輯——謝國楨先生百年誕辰紀(jì)念專輯[C];200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翟伯成;清朝第一位武狀元郭士衡[N];聯(lián)合日報;2010年
2 河北省豐南市委黨校 金鐵鋒;科舉考試科目述要[N];中國人事報;2001年
3 戴繼芹;明清時期的“考后分流”[N];中國教育報;2007年
4 萬宇;千年科舉說貢院[N];中國文化報;2005年
5 游彪;宋朝的“平民”狀元[N];光明日報;2003年
6 蘭俏梅 謝彪;鄉(xiāng)里家塾林立,平民罕有不讀書識字者[N];中國民族報;2010年
7 馮漢亭;清化的科舉與捐納[N];民主協(xié)商報;2006年
8 于紅英;中國最后一次科舉考試[N];中國檔案報;2003年
9 譚學(xué)立;清末海州最后一次科舉考試[N];團(tuán)結(jié)報;2000年
10 本報記者 李宏偉;在嘉定感受科舉[N];光明日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競艷;晚明士人群體研究[D];河南大學(xué);2011年
2 夏衛(wèi)東;清代科舉制度的若干問題研究[D];浙江大學(xué);2006年
3 肖建新;宋代行政責(zé)任追究制度研究的基本問題[D];河北大學(xué);2007年
4 魏峰;宋代遷徙官僚家族研究[D];浙江大學(xué);2007年
5 王瑜;明清士紳家訓(xùn)研究(1368-1840)[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07年
6 高福順;遼朝科舉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xué);2008年
7 蘭婷;金代教育研究[D];吉林大學(xué);2008年
8 周寶榮;走向大眾:宋代的出版轉(zhuǎn)型[D];華中科技大學(xué);2009年
9 戴軍;唐代寺院教育與文學(xué)[D];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蔣金星;《清代xC卷集成》的文獻(xiàn)價值和學(xué)術(shù)價值研究[D];浙江大學(xué);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曹靖華;明代科舉與明代司法關(guān)系研究[D];鄭州大學(xué);2012年
2 楊旭;八旗科舉仕途:1644-1795——與金元的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10年
3 周鷺;唐五代科舉習(xí)俗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xué);2011年
4 吳恩榮;明代科舉士子備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11年
5 劉俊起;清代中晚期科舉考試偏重書法風(fēng)氣之考察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xué);2002年
6 劉濤;順康之際昆山徐氏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xué);2005年
7 姜麗麗;明清時期無錫秦氏家族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xué);2006年
8 李杜紅;論清初詩歌與科舉制度之關(guān)系[D];蘇州大學(xué);2007年
9 張森;明清河北進(jìn)士的時空分布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xué);2007年
10 李冬冬;宋代法律人才選拔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xué);2008年
,本文編號:21275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2127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