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衣領發(fā)展與演變的對比研究
本文關鍵詞:唐宋時期衣領發(fā)展與演變的對比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陜西科技大學》 2013年
唐宋時期衣領發(fā)展與演變的對比研究
李程程
【摘要】:中國被譽為“衣冠之國”,服飾文化幾乎貫穿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研究各時期的服飾藝術文化,就可以了解當時社會的總體狀態(tài),時代造就了服飾,服飾也能反映時代的脈絡。其中與唐宋服飾有關的研究和挖掘,一直都是學術方面討論的熱點話題。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發(fā)展的鼎盛時期之一,政治穩(wěn)定,經濟發(fā)達,生產和紡織技術進步,對外交往頻繁等都促使服飾文明的空前繁盛,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宋朝是封建社會逐漸走向衰敗的時期,統(tǒng)治階級強化思想控制,對外政策是妥協(xié)和退讓的,這使得服飾文化不再艷麗奢華,簡潔質樸、含蓄內斂是這一時期服飾文化的特征。唐宋兩個時代,在文化傳承上有繼承發(fā)揚,但又因為政治制度和思想的不同,它們的文化特征有很大不同的,甚至某些地方是截然相反的,這些不同也反映在服飾和服飾文化上。 本論文以中國古代服飾史為理論依據(jù),以唐宋兩朝的各階層服制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眾多歷史博物館、唐宋墓葬、敦煌莫高窟等地進行實地考察和對《中國服裝史》、《新唐書·車服志》、《中國服飾通史》等文獻資料的研究,以及對大量出土文物、壁畫、文學、詩歌和繪畫作品(《簪花仕女圖》、《步輦圖》、《全唐詩》、《歷代帝王像》、《清明上河圖》等)中關于服飾的資料分析,運用歸納分析的方法,將唐宋時期的服飾制度、類別、內涵等方面進行梳理。再從衣領這一服裝的主控部件入手,,分別分析唐朝和宋朝服制中,衣領的款式、色彩、面料和寓意,進而對比和分析唐宋兩朝服飾藝術的變遷和發(fā)展,得出衣領的演變過程。最后,分析影響這些變化的因素,包括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審美心理等,以及分析總結唐宋兩朝服飾藝術是如何變遷與傳承的,其中包括冠服制度的影響、“天人合一”理念的貫穿和兩朝審美特征的區(qū)別。 本論文以新的視角,闡述中國唐宋時期的服飾發(fā)展過程,重點是從美學和設計藝術學的角度分析并總結了唐宋女裝衣領的演變過程和原因,創(chuàng)新點在于從衣領角度著手,采用一種新的方式來解讀服裝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而豐富了唐宋時期服飾的研究體系。在分析唐宋服飾的過程中,也對于中國服飾藝術的未來進行了思考,尊重服飾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性,注重服裝實用功能的同時,擴大服飾展示個體自我的特征,并且為服飾藝術創(chuàng)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開拓眼界,才能促進中國服飾藝術的積極發(fā)展。并且,捕捉唐宋優(yōu)秀的服飾文化信息元素,取其精華結合現(xiàn)今的時代特征,弘揚這一時期的服飾文化和內涵。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TS941.2;K244;K24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龔建軍;;從女子服飾看唐代社會意識形態(tài)與群眾文化審美[J];絲綢之路;2011年02期
2 周平;陳旭東;;唐詩宋詞中的女性服飾美學[J];山東紡織經濟;2011年05期
3 解梅;;唐宋時期敦煌壁畫中的胡服[J];社科縱橫;2006年07期
4 王祺明,沈佳;唐宋朝代的服飾比較研究[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4年05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馬豫鄂;《全唐詩》中的服飾文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2 古長生;宋代官服述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貢波扎西;陳安強;文強;;阿壩州藏羌服飾文化資源的旅游價值及其開發(fā)[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3期
2 沈福實;;朝鮮族傳統(tǒng)服飾的色彩美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9期
3 張勝儀;;從唐宋女性服飾變遷看社會上層群體的審美態(tài)度[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7期
4 張琳琳;;從開放到簡約:唐宋服飾文化的變易特征[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1期
5 孫斯提;;《紅樓夢》與清代服飾文化[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6 王榮科;王安石變法中的政治文化[J];北京大學學報;2000年S1期
7 楊倩男;方麗娜;;論中華服飾從“合禮”向“合理”演變——以辛亥革命為界限[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8 陳靜潔;劉瑞璞;;清末民初馬褂標本連裁肩袖線偏斜的紙樣技術[J];北京服裝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3期
9 王象;論晚清上海傳統(tǒng)男性服飾[J];北京紡織;2004年02期
10 李炎璐;;服裝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作用[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艷勤;;張愛玲的自譯作品The Golden Cangue中的翻譯策略探究[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第二輯[C];2011年
2 周宏蕊;;從兩性關系角度分析褲文化的起源與發(fā)展[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與設計論壇論文集(下)[C];2010年
3 李忠華;;佤族服飾的特色及文化內涵[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門洋溢;;論漢畫中服飾圖像體現(xiàn)的階級性[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宋湲;張曉凱;;我國少數(shù)民族服飾特征研究[A];高教科研2006(下冊:專題研究)[C];2006年
6 烏恩;;論北方草原文化在中華文化大系中的地位及其影響[A];中國·內蒙古首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李莉莎;;古代草原民族服飾與中原漢族服飾的相互影響及其文化意義[A];中國·內蒙古第四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陳旭霞;;元曲里的草原民俗文化[A];論草原文化(第六輯)[C];2009年
9 李波;;唐代墓室壁畫女性披帛圍系法研究[A];2006年當代藝術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林麗月;;大雅將還:從“蘇樣”服飾看晚明的消費文化[A];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C];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葉娟;現(xiàn)代婚禮服裝飾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2 劉傳寶;唐代工筆人物畫中男子冠飾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滕亞秋;契丹帶飾研究:以蹀躞帶為中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陳書麗;扎染藝術在現(xiàn)代服飾品中的應用與創(chuàng)作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0年
5 劉永利;當下男性服飾的審美轉向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6 劉祎;北宋亭臺樓閣記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汪茉莉;“青衣”及其文化語義淺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志強;網絡游戲服飾蘊涵的等級性及其特征分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涂丹丹;服裝設計中“省”與“褶”的審美差異比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周婷婷;西風東漸與都市主流服飾文化變遷(1898-1927)[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李恒;唐人大有胡氣——從唐朝婦女服飾說起[J];滄桑;2003年03期
2 李蓉;唐代前期婦女服飾開放風氣[J];中國典籍與文化;1995年01期
3 王彬;唐墓壁畫中的婦女發(fā)飾[J];東南文化;2004年06期
4 王彬;馮澤民;;芻議宋代服飾的審美特點及影響[J];紡織科技進展;2009年05期
5 崔麗娜;;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在服飾中的體現(xiàn)[J];山東紡織經濟;2010年10期
6 李珊珊;中國歷代服飾的演變[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7 王仲純;從敦煌服飾管窺唐代文化[J];社科縱橫;1994年04期
8 吳睿;唐詩中服飾描寫的功能[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S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二十一世紀服飾發(fā)展趨勢漫談[J];中國纖檢;2001年09期
2 王蘊強,馬玖成;現(xiàn)代服飾藝術美的創(chuàng)造[J];飾;1995年01期
3 肖軍;“自然風”——90年代服飾發(fā)展趨勢[J];包裝世界;1995年03期
4 申香英;;紳綺136:與時裝周第二次握手——訪香港紳綺國際服飾發(fā)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安建忠[J];紡織服裝周刊;2006年08期
5 王曉艷;;解讀“中性風”服飾——淺論選秀選手的中性形象對青年造型藝術的影響[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6 徐強;;探討唐代經濟文化對服飾的影響[J];國際紡織導報;2007年07期
7 宋艷輝;服飾藝術中的和諧美[J];紡織科技進展;2005年02期
8 陳敬玉;;景寧畬族服飾的現(xiàn)狀與保護[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9 王耀民;服裝工業(yè)要“一手抓科技進步,一手抓服飾藝術繁榮”[J];紡織導報;1991年08期
10 周玉杰;;芻議影視中服飾藝術作用[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1年1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沖;;服飾藝術與學生審美素質[A];職業(yè)教育研究與實踐[C];2008年
2 李天石;;試論唐宋時期淮南鹽業(yè)的發(fā)展[A];唐史論叢(第十三輯)[C];2011年
3 吳亞芝;;鄂倫春族獸皮服飾藝術[A];民族服飾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國民族學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張國剛;;“唐宋變革”與中國歷史分期問題——以中古士族為中心的考察[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歷史變化:實際的、被表現(xiàn)的和想象的”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5 楊柳;;對檔案價值鑒定工作的思考[A];中國檔案學會第六次全國檔案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6 謝濤;;成都唐宋時期城市考古[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九輯)——中國古都學會2002年年會暨長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7 王顏;;論唐宋時期慈善事業(yè)的類型與特點[A];唐史論叢(第八輯)[C];2006年
8 李天石;;試論唐宋時期奴婢的雇傭化趨勢[A];中國唐史學會論文集[C];1993年
9 廖大珂;;唐宋時期廣州的波斯蕃商與懷圣塔[A];三條絲綢之路比較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1年
10 宋湲;張曉凱;;我國少數(shù)民族服飾特征研究[A];高教科研2006(下冊:專題研究)[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胡軍華;[N];第一財經日報;2011年
2 秋么爾布 云南民族博物館;[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3 記者 張佳瑋;[N];溫州日報;2011年
4 肖玉保 吳鐸思;[N];工人日報;2004年
5 本報記者 肖瑩;[N];中國紡織報;2006年
6 記者 劉鎖安 通訊員 韓淑芳;[N];中國特產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趙媛媛;[N];中國服飾報;2005年
8 本報記者 趙長遠;[N];經理日報;2005年
9 北京服裝學院外語系 康潔平 劉艾莉;[N];中國服飾報;2005年
10 浙江站;[N];中國服飾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晰;漢服論[D];西安美術學院;2010年
2 亓延;近代山東服飾研究[D];江南大學;2012年
3 羅祎波;漢唐時期禮儀服飾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4 王艷暉;湖南靖州花苗服飾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5 黃云鶴;唐宋時期落第士人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6 宋靖;唐宋中書舍人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7 陳志勇;唐宋家訓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8 陸敏珍;唐宋時期明州區(qū)域社會經濟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9 李瑞;唐宋都城空間形態(tài)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10 王濤;唐宋時期城市保護神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程程;唐宋時期衣領發(fā)展與演變的對比研究[D];陜西科技大學;2013年
2 劉永利;當下男性服飾的審美轉向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3 王歡;當代服飾倫理初探[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4 周丹;當代肚兜服飾的演變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雙鳳;小說Gone With the Wind《飄》中的人物服飾解析[D];東華大學;2009年
6 周婷婷;西風東漸與都市主流服飾文化變遷(1898-1927)[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志強;網絡游戲服飾蘊涵的等級性及其特征分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郭城城;我國街頭服飾的流行與發(fā)展研究[D];西安工程大學;2012年
9 王靜怡;當代中國轉型時期大眾服飾審美觀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0年
10 沈立瑩;羽毛在服飾中的裝飾性運用研究[D];東華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唐宋時期衣領發(fā)展與演變的對比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106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210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