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坦汗開發(fā)土默特地區(qū)措施述略
本文選題:阿勒坦汗 + 土默川。 參考:《開發(fā)研究》2013年06期
【摘要】:蒙古阿勒坦汗以振興土默特部為目標,對土默川進行了持續(xù)30多年的開發(fā)。他認識到與明朝建立通貢互市的必要性,終于發(fā)展起大規(guī)模的邊境貿(mào)易,并堅持建立農(nóng)牧互補的經(jīng)濟形態(tài),為此,采用了諸多措施招徠漢人來蒙,發(fā)展農(nóng)業(yè)。阿勒坦汗的措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土默川得到了極大的開發(fā),在保護生態(tài)的前提下實現(xiàn)了田土開墾,人口劇增,商業(yè)發(fā)展,各族間友好交往,在相當長一段時期保持了相當繁盛的景象,為后來土默特地區(qū)的進一步開發(fā)奠定了良好基礎。
[Abstract]:Aiming at revitalizing the Tummett Ministry, Aletham Khan, Mongolia, has been developing Tumechuan for more than 30 years. He realized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the exchange market with the Ming Dynasty, finally developed the large-scale border trade, and insist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plementary economic form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For this reason, he adopted many measures to attract the Han people to Mongolia and develop agriculture. Altam Khan's measures have yielded fruitful results, and Tumechuan has been greatly developed. On the premis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land reclamation, population growth, commercial development, and friendly exchanges among ethnic groups have been realized. For a long time, the scene was very prosperous, which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umert area.
【作者單位】: 內(nèi)蒙古科技大學文法學院;
【基金】:2012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基金資助項目(12CZS067) 2013年度內(nèi)蒙古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2013C111) 2011年度內(nèi)蒙古科技大學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2011NCW024)
【分類號】:K248;F12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李逸友;;呼和浩特市萬部華嚴經(jīng)塔的金元明各代題記[J];文物;1977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白亞仁;略論李澄中《艮齋筆記》及其與《聊齋志異》的共同題材[J];蒲松齡研究;2000年01期
2 陳才訓;;論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炫才意識[J];蒲松齡研究;2009年04期
3 陳才訓;時世平;;《剪燈余話》:“薇垣高議”——論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風教意識[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4 鄒立波;;略論明代董卜韓胡、雜谷二土司之爭——兼論磽磧嘉絨藏族文化中的羌文化因素[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4期
5 劉斌;;明代“土達”及其歸宿[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6 趙永忠;;論北宋對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7 朱仰東;;“郭孝子尋親”本事再考[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2期
8 卜憲群;劉曉滿;;垓下位置研究評議[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9 程有為;;泗水郡與秦漢鼎革[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10 余婕;周青;宋冬雪;孫哲;;淺析蕪湖近代西方建筑[J];安徽建筑;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孟修;;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比較研究——朝貢體制框架下的明蒙關系新探[A];《中國長城博物館》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金國平;吳志良;;“火者亞三”生平考略——傳說與事實[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3 梁爾銘;;明代鄉(xiāng)試考官的選取制度[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楊增強;;碑志所見明清時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5 白斌;王慕民;;明代朱紈海禁政策研究[A];中國海洋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6 張曉紀;;明代泉州府人才地理分布[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姚阿玲;;現(xiàn)實與非現(xiàn)實——中日男同性戀作品的比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李青唐;;《水滸》“殺嫂”故事的溯源與演繹[A];水滸爭鳴(第十一輯)[C];2009年
9 朱亞非;;明初以德睦鄰與勸和息爭[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4輯——新視野下的中外關系史[C];2008年
10 賈建飛;;淺談清人視野中的西域[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7輯——“草原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世明;公元前3世紀—公元4世紀匈奴國家形態(tài)的演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3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間中的湫神信仰儀式及其口頭傳統(tǒng)[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4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國政治現(xiàn)象剖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周勇進;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駱昭東;從全球經(jīng)濟發(fā)展的視角看明清對外貿(mào)易政策的成敗[D];南開大學;2010年
7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9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謝華;《長物志》造園思想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迎芬;樂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楊國;試論倪瓚“聊以自娛”的繪畫美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賈文芝;萬歷朝的市民運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陳影;明代南京都察院初探[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葉輝;《明史·職官志一》箋證[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欣;《契丹國志》史源疏證舉例[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林忠彬;淺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問題[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孫珊珊;明代遼東的教育與科舉[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琳琳;明代《遼東志》與《全遼志》述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變[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明生;;論李定國對阿佤山的開發(fā)與影響[J];臨滄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2 于永;明清內(nèi)蒙古西部土地開發(fā)與沙化的歷史借鑒[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3 楊果,陳曦;宋代江漢平原水陸交通的發(fā)展及其對經(jīng)濟開發(fā)的影響[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年03期
4 劉敦玉;宋代圖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初探[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03期
5 張士尊;明代遼東東部山區(qū)海島開發(fā)考略[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6 趙丕強;略論光緒年間開發(fā)海南的結(jié)局及其原因[J];廣東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03期
7 王樹民;從史學談明清小說野史的價值[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8 張少庚;論明代官員開發(fā)西北的設想[J];理論月刊;2004年04期
9 韓蕾蕾;;顧氏移民宗族與明代貴州開發(fā)和民族融合[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10 申友良;;元代粵西地區(qū)屯田研究[J];社科縱橫;200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楊建新;;蒙古族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阿勒坦汗[A];中國蒙古史學會論文選集(1980)[C];1980年
2 曹永年;;阿勒坦汗和豐州川的再度半農(nóng)半牧化——阿勒坦汗研究之一[A];中國蒙古史學會論文選集(1980)[C];198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孫秀川;明代呼和浩特城墉樓閣圖發(fā)現(xiàn)始末[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06年
2 李紅茹;包頭古道往事依稀[N];中國交通報;2003年
3 許曉嵐;和林格爾發(fā)現(xiàn)唐末至遼金元時期罕見墓葬群[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06年
4 魯順民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山西文學》副主編;三百年趟出活命路[N];黃河報;2009年
5 毛毛;明朝滅亡:爭取蒙古的失敗[N];中國民族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何海龍;邊緣之拓治[D];廈門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廖偉先;秦漢時期湖南經(jīng)濟開發(fā)[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2 王四方;秦漢西北農(nóng)業(yè)開發(fā)與災害關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3 劉孝娟;明清徽商與徽州刻書業(yè)的興盛[D];蘇州大學;2007年
4 袁怡;秦皇漢武時期有關“新秦”與“新秦中”研究的幾個問題[D];內(nèi)蒙古大學;2007年
5 鄭穎;論宋代兩廣金屬礦產(chǎn)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D];暨南大學;2006年
6 李雅璇;清代歸化城土默特地區(qū)行政建置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7 樊志強;林丹汗敗亡原因探析[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8 雙寶;錫勒圖庫倫札薩克喇嘛旗政教制度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0845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2084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