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教育政策研究_《西南大學》2008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兩宋官學教育政策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西南大學》 2008年
宋朝助學活動研究
王玉功
【摘要】: 宋朝政府實行崇儒佑文的政策,完善了相對公平科舉取士制度,放寬了應考資格,配合上宋元時期重大發(fā)明——印刷術的推廣應用,書籍易得,政府對讀書應舉的人實行種種優(yōu)惠,現(xiàn)實生活中“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功事例,吸引著人們紛紛進入各級各類學校讀書應考,不過科舉既是選拔性考試,不可能保證所有的讀書人都能中舉,加上讀書治學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錢財,花費較高,激烈的科考競爭使他們一心向學,不治其他營生,故而使大部分讀書人生活較為清貧、困苦。就算家庭富裕,如果多次未能中舉,受讀書應考之累,也可能陷入貧困之列。因此宋朝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生多且窮,有的甚為清貧甚至需要社會的救助,從而淪為社會的特殊人群。這一特殊人群的生活狀況如何?宋朝政府如何資助這一特殊群體?民間力量又是如何對待、資助這一特殊群體?資助人和被資助人關系如何?宋朝的社會助學活動有哪些形式和途徑?其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如何?這些都是有待學人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再者,宋朝助學活動是宋朝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宋朝教育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 本文試通過對宋朝政府和民間力量兩個層面助學活動的梳理與研究,運用社會史的研究方法和視角在充分利用歷史文獻的基礎上,去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試著解決問題。嘗試著采用從下向上看的視角,從底層民眾對歷史的推動角度入手開展寫作。同時借鑒經濟史、教育史的一些方法和視角來對宋朝助學活動這一問題進行綜合研究。再者本文試圖盡可能了解宋朝助學活動的全貌上進而揭示宋朝助學活動的特征,以便為這個問題的再深入研究作些前期基礎性的工作。 全文共分文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緒論,簡要介紹寫作的緣起,回顧了四、五十多年來涉及到宋朝助學活動的專著和論文,并闡述了本文的研究意義和運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簡要介紹宋朝的教育機構與學生狀況,了解宋朝的各級各類學校和在這些學校就讀的學生,對各級各類學校學生的分析,使我們認識到宋朝的學生多而且窮,貧苦者需要政府、民間的救助。 第三部分從宋朝政府多方籌措經費,這些經費除了用于學校建設外,還拿出一部分財物來進行助學活動,即“養(yǎng)士”。針對特別困苦的學生,政府還實行專門救濟。通過個案“浙江四明地區(qū)發(fā)達的官方助學”的解讀,筆者試圖從政府層面助學的梳理與研究來接示宋朝助學活動的官方特征。 第四部分,從宋朝民間力量對在各類學校讀書的貧苦學生多進行資助學費、提供食宿;提供學習用具;提供考試費用等各個方面進行助學活動的研究,通過民間助學的范例—范氏義學個案研究,進一步從民間層面助學活動的梳理與研究來顯示宋朝助學活動的民間特征。 第五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為小結。首先從分析宋朝助學活動主體:政府、官員、士人、鄉(xiāng)紳、富民和宋朝其他各階層民眾,認識到在宋朝政府的提倡、支持下與我國民間具有的樂善好施傳統(tǒng)美德相結合,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通過多形式、多方式對處以貧困的學生進行資助,從而保持了社會的穩(wěn)定,促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其次,從宋朝助學活動的相對普及性,使大量貧困學生得以成才。但宋朝的助學活動也具有不穩(wěn)定,分散性等特點。甚至個別官員以助學活動為名,實行假公濟私,中飽私囊的不法行為。 最后是宋朝活動的影響。宋朝助學活動事業(yè)的完善、發(fā)展促進了我國古代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文化的普及,促進了我國文化教育事業(yè)的又一個高峰期的到來。另外,宋朝時期,無論官方助學活動還是民間活動助學,都有許多首創(chuàng)性,產生了為后世所效法的深遠影響!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K244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許瑤麗;;宋代民間助學述論[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虞云國;宋代太湖地區(qū)的人文風氣與教育事業(yè)[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2 陳曉蘭;《南宋四明地區(qū)教育和學術研究》[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04期
3 盧暉臨;;社會史的視角[J];讀書;1991年09期
4 韓勤英;蘇峰;;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北京的失業(yè)知識分子救濟政策及其成效[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6年03期
5 李延年;孟麗;;宋元教育小說初探[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6 侯勇;論書院的教育管理[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7 刁培俊;宋代的富民與鄉(xiāng)村治理[J];河北學刊;2005年02期
8 鄧小南;;宋代歷史再認識[J];河北學刊;2006年05期
9 劉衛(wèi)東;論應天府書院教育的歷史地位[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10 鄧洪波;北宋書院的發(fā)展及其教育功能的強化[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張春生;兩宋官學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學;2003年
2 范春玥;由“學記”看北宋地方官學[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崇琛;;新聞與文學交融的杰作——《聊齋志異》中的新聞篇章[J];蒲松齡研究;2009年01期
2 王恒展;;《毛大!繁臼驴颊揫J];蒲松齡研究;2009年01期
3 李鋒;;從《窮漢詞》看蒲松齡的“懼貧”情結[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4 鞏聿信;;《聊齋志異》與雜纂[J];蒲松齡研究;2011年01期
5 石志鳥;;論章臺柳意象的歷史淵源——楊柳經典意象考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6 吳敏;田益琳;;《老學庵筆記》詞語札記[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7 桑扎;貢保扎西;;論唐代的和親政策和民族關系[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8 劉洪強;;“東吳弄珠客”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9 陳春勤;;羌族歷史文獻整理研究的內容與意義[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年02期
10 郭琳;五代十國的流民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浩;;孝子丁蘭“刻木事親”形象的演化[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劉珊珊;;北宋城市演進中的經濟影響[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九輯(2008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輯)[C];2008年
3 劉滌宇;;街頭文化的空間基礎——歷代《清明上河圖》中街道空間結點與相關生活場景分析[A];《營造》第五輯——第五屆中國建筑史學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C];2010年
4 沈旸;;地方孔廟的普及與覆蓋:宋·遼·金·元[A];《營造》第五輯——第五屆中國建筑史學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C];2010年
5 顧建娣;;淮北的宗族與捻軍的起源[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9年卷[C];2011年
6 劉浦江;;正統(tǒng)論下的五代史觀[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歷史變化:實際的、被表現(xiàn)的和想象的”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7 柳立言;;宋代墓志銘的虛與實及其反映的歷史變化——蘇軾乳母任采蓮墓志銘探微[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歷史變化:實際的、被表現(xiàn)的和想象的”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8 王帥;;比較新羅與日本的遣唐留學生教育活動[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9 云國強;呂品;;從娛樂的文化起源、本質解析電視傳播的娛樂功能[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10 王冰雁;;大宋的科技為何在當時能夠叫響世界[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丁建軍;宋朝地方官員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陳玉忠;宋代刑事審判權制約機制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3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6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國政治現(xiàn)象剖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曹志紅;老虎與人:中國虎地理分布和歷史變遷的人文影響因素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史兵;唐代長安城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卞國鳳;近代以來中國鄉(xiāng)村社會民間互助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巍;宋代童蒙階段的行為規(guī)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范斯義;創(chuàng)新型學校內涵式發(fā)展四維模式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古家臻;趙嘏科舉詩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趙立光;“說岳”題材小說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陳青;溫州芙蓉古村建筑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6 劉洋;民國前期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7 曾璐;明清江南宗族族產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王玉;漢語四字格英譯的對比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9 魏蔚;關于契丹建遼的幾個重大史實問題[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欣;《契丹國志》史源疏證舉例[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金甦;毛曉陽;;宋代貢士莊考論[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2 潘天舒;兩宋教育財政狀況初探[J];教育與經濟;2001年04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光亮;歐陽修教育思想探析[J];吉安師專學報;1997年04期
2 王國炎;蘇軾哲學為什么長期被埋沒[J];江西社會科學;1987年05期
3 石濤;北宋的官立地方學校[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年11期
4 朱保書;王安石教育思想淺論[J];開封大學學報;1996年01期
5 邢鐵;;宋代的義莊[J];歷史教學;1987年05期
6 趙世瑜;;社會史研究呼喚理論[J];歷史研究;1993年02期
7 何忠禮;宋代官吏的俸祿[J];歷史研究;1994年03期
8 葛兆光;“唐宋”抑或“宋明”——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視域變化的意義[J];歷史研究;2004年01期
9 田慧生;王安石與北宋教育改革[J];寧夏教育;1985年10期
10 孔德永;;農民政治認同的邏輯——以社會主義為對象分析[J];齊魯學刊;2006年05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易自歧;宜春昌黎書院[J];江西教育;1981年12期
2 刁培俊;;宋朝的鄉(xiāng)役與鄉(xiāng)村“行政區(qū)劃”[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3 王立斌;鵝湖書院修復原貌即將開放[J];南方文物;1985年02期
4 胡喜麟;存養(yǎng)·博習·中西·東吳——東吳大學建校經過補遺[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4期
5 張憲文;;清代溫州東山、中山書院史事考錄[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1985年01期
6 溫梁華;昭通地區(qū)歷史上的書院及義學[J];昭通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1986年02期
7 李蚊蛟;;儀隴金粟書院與朱德同志[J];四川文物;1986年02期
8 鄭力;;馮海粟的湘煙瀟雨[J];湖南教育;1987年12期
9 李丹慧;宋恕與近代維新思潮[J];天津社會科學;1988年01期
10 畢玉泉;;東漢遺跡康成書院[J];風景名勝;1996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布生;;朱熹創(chuàng)建竹林諸精舍與興復白鹿諸書院考[A];朱熹與閩學淵源——“延平四賢”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2 羅秉圭;;李渤書院戀懷[A];中國書院論壇[3][C];2002年
3 徐冰云;徐進;;黃庭堅與華林書院[A];中國書院論壇[3][C];2002年
4 鄧洪波;;中國書院都是大學嗎?[A];中國書院論壇[3][C];2002年
5 江沛毅;;張煥綸與中國近代最早的新式小學[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曹運枝;;在江西省書院研究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A];中國書院論壇[3][C];2002年
7 閔正國;;在江西省書院研究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A];中國書院論壇[3][C];2002年
8 李才棟;;關于書院講會的幾個問題[A];中國書院論壇[3][C];2002年
9 王立賦;;吳嵩梁與鵝湖書院[A];中國書院論壇[3][C];2002年
10 刁山景;;理學名家與安福書院[A];中國書院論壇[3][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劉顯仁 通訊員 林明生、潘曉毅;[N];廣州日報;2005年
2 李廣生 劉建岱;[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
3 禾麗采;[N];云南政協(xié)報;2004年
4 本報記者 李艾凌;[N];商丘日報;2009年
5 記者 張瀅;[N];中國教育報;2010年
6 ;[N];忻州日報;2010年
7 記者 饒麗 卜勁文;[N];長沙晚報;2010年
8 記者 洪虹;[N];長沙晚報;2010年
9 肖雨;[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10 李健武;[N];東莞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冒志祥;論宋朝外交文書[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2 呂英亭;宋朝涉外法律初探[D];山東大學;2006年
3 王化雨;宋朝君主的信息渠道研究[D];北京大學;2008年
4 楊浣;遼夏關系史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5 李兵;書院與科舉關系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6 張麗華;蘇門六君子交誼考論[D];浙江大學;2005年
7 蘭婷;金代教育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8 程水龍;《近思錄》版本與傳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王華寶;《史記》?毖芯縖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10 黎仕明;清代甘肅城市發(fā)展與社會變遷[D];四川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玉功;宋朝助學活動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2 崔再尚;遼圣宗對宋政策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3 邱云飛;宋朝水災初步研究[D];鄭州大學;2006年
4 孫垂利;宋朝兵器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5 陳偉生;宋朝太學教育管理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6 郭宏榮;宋朝市民階層婦女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7 田璐;唐宋市場管理政策探析[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8 程濤;宋初的懲貪與倡廉[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陳鋼;書院與兩宋理學運動初探[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10 馬泓波;北宋書院考[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關鍵詞:兩宋官學教育政策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067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206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