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學東漸背景下明清道教與傳統(tǒng)數(shù)學之互動
本文選題:明清 + 道教。 參考:《北方論叢》2014年01期
【摘要】:明清時期傳統(tǒng)數(shù)學中非理性因素淡出,但此時道教與傳統(tǒng)數(shù)學在西學東漸背景下仍有廣泛互動。大量道教學者參與數(shù)學、天文歷算學研究,世俗數(shù)學家也多受道教思想的影響。這一時期,道教與傳統(tǒng)數(shù)學互動有著鮮明的歷史局限性。一方面,傳統(tǒng)數(shù)學以及部分道教學者接觸到的西方數(shù)學和科技,并未能成為推動道教發(fā)展的思想動力;另一方面,以李明徹為代表,道教學者已經(jīng)開始學習西方先進的數(shù)學和科學技術(shù),然而,卻并沒有得到道教界的普遍響應。道教始終未能營造出積極吸收西方科技的文化氛圍,這也正是中國傳統(tǒng)科技衰落的表現(xiàn)之一。
[Abstract]: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non-rational factors of traditional mathematics faded out, but Taoism and traditional mathematics still had extensive interac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eastward development of western learning. A large number of Taoist scholars participate in mathematics, astronomical almanac research, secular mathematicians are also influenced by Taoist thought. During this perio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aoism and traditional mathematics had distinct historical limitations. On the one hand, traditional mathematics and Wester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some Taoist scholars have come into contact with, have not become the ideological impetu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aoism. On the other hand, Li Ming Chou is the representative. Taoist scholars have begun to study advanced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West, however, there is no general response from the Taoist community. Taoism has always failed to create a cultural atmosphere that actively absorbs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is one of the manifestations of the declin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道教科技文獻的整理與思想研究”(08JJD730047) 西南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SWU1409326)
【分類號】:K248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王麗英;;真有道之士——晚清道士李明徹散論[J];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2 李迪 ,白尚恕;新發(fā)現(xiàn)的抄本《神道大編歷宗通議》[J];內(nèi)蒙古師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81年02期
3 吳一琦;宋濂《楚客對》中的月食知識和地形觀[J];中國科技史料;1994年01期
4 曾召南;試論明寧獻王朱權(quán)的道教思想[J];宗教學研究;1998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白亞仁;略論李澄中《艮齋筆記》及其與《聊齋志異》的共同題材[J];蒲松齡研究;2000年01期
2 詹頌;乾嘉文言小說作者閱讀視野與作品故事來源(續(xù))[J];蒲松齡研究;2003年02期
3 李霞;;最后的風流——淺析《聊齋志異》的文言選擇[J];蒲松齡研究;2009年04期
4 陳才訓;;論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炫才意識[J];蒲松齡研究;2009年04期
5 馬振方;;《胭脂》《折獄》虛實辨析——兼談《聊齋志異》中的真人假事小說[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6 鄒宗良;解新顏;;“姑奶奶”、“關(guān)圣帝君”與“金龍四大王”——再論《醒世姻緣傳》康熙年間成書說之不能成立[J];蒲松齡研究;2010年04期
7 陳鄭;;清初賦稅事件對蒲松齡生活與作品的影響[J];蒲松齡研究;2011年01期
8 賀根民;;《四庫全書》不收《聊齋志異》考析[J];蒲松齡研究;2011年02期
9 趙愛華;;千載黃粱夢,悠悠文士心——從“黃粱夢”故事看封建時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齡研究;2011年02期
10 陳才訓;時世平;;《剪燈余話》:“薇垣高議”——論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風教意識[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孟修;;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比較研究——朝貢體制框架下的明蒙關(guān)系新探[A];《中國長城博物館》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劉陽;;隱私話語的誕生與大眾傳媒業(yè)——一種知識考古學的路徑[A];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劉珊珊;;北宋城市演進中的經(jīng)濟影響[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九輯(2008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輯)[C];2008年
4 劉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種類、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5 金國平;吳志良;;“火者亞三”生平考略——傳說與事實[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6 蒲霞;;論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運的管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0年年會暨全國第五屆管子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0年
7 穆從賀;;馮煦與淮河流域洪澇災害治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0年年會暨全國第五屆管子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0年
8 周中明;;論姚鼐對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寫[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二屆全國桐城派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李凇;;跨過“虎溪”——從明憲宗《一團和氣圖》看中國宗教藝術(shù)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藝術(shù)的超越與文明的發(fā)展”藝術(shù)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8年
10 王雪源;;薛鳳祚研究芻議[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道宇;課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吳保傳;社會與學術(shù):黃宗羲與明清學術(shù)思想史的轉(zhuǎn)型[D];西北大學;2010年
7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8 張海斌;轉(zhuǎn)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間中的湫神信仰儀式及其口頭傳統(tǒng)[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10 魏曉虹;《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軼芳;葉夢得及其詞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2 張迎芬;樂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學;2009年
3 于樹軍;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說情愛敘事分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國;試論倪瓚“聊以自娛”的繪畫美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石實;隱秘的參與[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賈文芝;萬歷朝的市民運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彭慧蓉;中國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8 陳潔麗;學校教育懲戒權(quán)的國際比較[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9 崔蕾;滿族舒穆祿氏研究與資料整理[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10 李湘;論虹影小說的河流意象[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宋正海,陳傳康;鄭和航海為什么沒有導致中國人去完成“地理大發(fā)現(xiàn)”?[J];自然辯證法通訊;1983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均平;;試論明末西學東漸的背景[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1期
2 唐景紳;;明清時期河西墾田面積考實[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04期
3 漆永祥;;論西學東漸與乾嘉學術(shù)之關(guān)系[J];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1998年02期
4 馬宗正,吳靜;明清時期寧夏集市發(fā)展初論[J];寧夏社會科學;2005年06期
5 張曉東;;明清時期甘肅進士的時空分布[J];河西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6 吳媛媛;;明清徽州災害初探[J];蘭州學刊;2006年07期
7 韓云偉;王尚義;;明清時期五臺山佛教發(fā)展對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3期
8 鄭輝;;明清琉球來華留學生對琉球文教事業(yè)的貢獻[J];東疆學刊;2007年03期
9 常紅萍;張磊;王亞軍;;明清江南地區(qū)農(nóng)村牙行組織的社會學分析[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7年35期
10 梅莉;晏昌貴;;明清時期武當山香會研究[J];歷史研究;2008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馮愛琴;;淺論明清時期兩淮泰州分司所轄鹽場之鹽課[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四輯)——回顧與展望:中國鹽業(yè)體制改革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甘滿堂;;明清時期福建商幫的地緣文化特色[A];五緣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緣文化研究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張建偉;;明清科舉考試防弊措施探析——兼論對當今國家教育考試防弊問題的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范沛濰;;明清時期開封的交通[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屆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2年
5 顏軍;;明清時期徽州族產(chǎn)經(jīng)濟初探——以祁門善和程氏為例[A];明史研究第5輯——紀念李洵先生75誕辰專輯[C];1997年
6 王社教;;明清時期太原城市的發(fā)展[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輯)——中國古都學會2003年年會暨紀念太原建成2500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秦海瀅;;明清時期山東宗族與祠堂發(fā)展[A];明史研究(第10輯)[C];2007年
8 董柏林;黨寧;;恪守與超越:明清士紳教化的雙重取向[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常建華;;明清時期的山西洪洞韓氏——以洪洞韓氏家譜為中心[A];區(qū)域社會史比較研究中青年學者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10 蒲應秋;;明清時期女子纏足風行現(xiàn)象窺探[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余新忠;遺失的傳統(tǒng):明清時期的民間社會救濟[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8年
2 孫保林;明清時期掘港營的巡洋會哨制度[N];南通日報;2010年
3 王東 市科協(xié);蕪湖在明清時期的創(chuàng)新表現(xiàn)[N];蕪湖日報;2010年
4 武漢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張建民;明清時期的山地資源開發(fā)及山區(qū)發(fā)展思想[N];光明日報;2011年
5 許展;鎖定明清時期特定的知識分子[N];中華讀書報;2011年
6 王日根 杜承駿 許欣舸 (廈門大學歷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日根);明清時期閩商的若干特點[N];團結(jié)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楊建智;一次“西學東漸”的成功探索[N];江西日報;2010年
8 馬來平 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薛鳳祚:被冷落的西學東漸關(guān)鍵人物[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記者 孟苗;臨猗驚現(xiàn)清代科舉考試童生試卷[N];山西日報;2009年
10 本報記者 周芳;利瑪竇:“西學東漸”第一人[N];中國民族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紀麗真;明清山東鹽業(yè)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2 王健;明清蘇松地區(qū)民間信仰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孫清玲;明清時期中琉友好關(guān)系遺存考[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4 胡廣洲;明清山東商賈精神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5 張萍;明清陜西商業(yè)地理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6 石超藝;明以來海河南系水環(huán)境變遷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7 王克平;朝鮮與明外交關(guān)系研究[D];延邊大學;2009年
8 王瑜;明清士紳家訓研究(1368-1840)[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9 高志超;明清時期伶仃洋區(qū)域海洋社會經(jīng)濟變遷[D];暨南大學;2008年
10 董倩;明清青海商品經(jīng)濟與市場體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長城;明清時期歙縣江村商人研究[D];安徽大學;2004年
2 李軍勝;明清溫病學派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3 葉后坡;明清時期南陽地區(qū)書院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4 朱琳;明清時期臨川士紳與地方社會[D];南昌大學;2011年
5 秦宗財;明清徽商的信息渠道初探[D];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
6 劉巧莉;明清時期牙人牙行的積極影響[D];吉林大學;2006年
7 張洪生;明清時期陜北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開發(fā)與環(huán)境變遷[D];西北大學;2002年
8 周驚濤;明清徽商與江浙地區(qū)的文教事業(yè)[D];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
9 宋麗麗;明清時期甘肅洮岷地區(qū)漢族移民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10 王朗;明清蘇州村落的景觀要素及其變遷[D];蘇州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9763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1976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