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化的時代意義和歷史影響
本文選題:秦文化 + 秦始皇 ; 參考:《河北學刊》2013年04期
【摘要】:王子今認為,秦文化是體現(xiàn)法家思想深刻影響的一種政治文化形態(tài),也可以理解為秦王朝統(tǒng)治時期的主體文化和主導文化,并可作為一種積極奮進的、迅速崛起的、節(jié)奏急烈的文化風格的象征符號。其突出的具有積極意義的部分主要表現(xiàn)為創(chuàng)新理念和進取精神、開放胸懷和包容意識、實用傾向與技術追求等幾個方面。簡言之,或可以"英雄主義"和"科學精神"來概括。孫家洲認為,秦始皇在統(tǒng)一六國前后所遭遇的三次刺殺事件,即荊軻"圖窮匕見"的秦宮搏殺、高漸離筑擊、張良主導的博浪沙椎擊,都曾對秦始皇的生命形成直接威脅,從而影響到他對"關東人"的基本判斷,并對其制定關東地域政策產生了直接影響。蔣波認為,部分士人隱居不出在秦朝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尤以黃老型隱士最為多見。對于各類隱士,秦朝采取了征召措施,并非視而不見。當然,由于各種原因,秦朝征召隱士的結果并不盡如人意,故亦不宜將之視為一種普遍的社會行為。
[Abstract]:The prince now believes that Qin culture is a form of political culture that embodie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Legalist thought, and can also be understood as the subject culture and dominant culture of the Qin dynasty, and it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a kind of positive, vigorous and rapid rise. A symbol of a fast-paced cultural style. The outstanding positive parts are mainly shown as innovation idea and enterprising spirit, open mind and tolerant consciousness, practical tendency and technological pursuit, and so on. In short, it can be summed up by "heroism" and "scientific spirit". Sun Jiazhou believes that the three assassinations encountered by Qin Shihuang before and after the reunification of the six Kingdoms, namely, the Qin Palace beating and killing of Jing Ke's "Tu Pong Dagger", the Gao Jianli attack, and the Bo Lang Sha Li attack led by Zhang Liang have all posed a direct threat to the life of Qin Shihuang. Therefore, it affects his basic judgment of "Guandong people", and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formulation of the regional policy of "Guandong people". Jiang Bo believed that the seclusion of some scholars was a relatively common social phenomenon in the Qin Dynasty, especially the Huang-Lao hermit. For all kinds of hermit, Qin Dynasty took the measures of conscription, not blind. Of course,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 result of enlisting hermits in Qin Dynasty is not satisfactory, so it is not suitable to regard it as a universal social behavior.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分類號】:K23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王子今;秦國交通的發(fā)展與秦的統(tǒng)一[J];史林;1989年04期
2 王子今;;秦統(tǒng)一原因的技術層面考察[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9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文蕾;;《聊齋志異》俠義主題論[J];蒲松齡研究;2009年04期
2 朱銳泉;;心如止水,貴者自貴——小議聊齋先生筆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3 王偉;簡論傳統(tǒng)史學的歷史功用觀及其人文主義精神[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2期
4 張曉英;;“錢刀”與《白頭吟》創(chuàng)作時代蠡測[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5 石志鳥;;論章臺柳意象的歷史淵源——楊柳經(jīng)典意象考述[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4期
6 江瀚;;略論荀子禮樂學說之思想意義[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7 吳賢哲;;七言古詩起源與產生問題考辨[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4期
8 朱秀敏;;淺論揚雄散文的藝術特色[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4期
9 呂偉華;;淺論縱橫家的政治理想[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3期
10 周穎;;漫說三國人物之“怒”[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懷宇;朱華;;論《管子》與《商君書》法治思想的異同[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2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來中國小農經(jīng)濟的制度變遷與分析[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3 黎秀蓉;;“李約瑟之謎”的博弈論解讀[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4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與一般——美術史論中的個案與問題”第五屆全國高校美術史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5 張虹;;“五臟相音”理論在耳鳴診治中的應用[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耳鼻喉科分會第15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6 韓金花;王宗殿;王蘊蘊;沈斌;;華佗診斷學術思想研究[A];全國第十二次中醫(yī)診斷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丁媛;張如青;湯曉龍;;論出土簡帛文獻中的病因思想[A];中國慶陽2011岐黃文化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醫(yī)史文獻分會學術會論文集[C];2011年
8 龔武;;管子形勢道哲學的閱讀及其訴說——管子哲學研究相關性問題探討[A];管子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會第四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09年
9 張維坤;;“諷誦”在我國古代長期廣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郝用威;;隨珠探源[A];地質學史論叢(3)[C];199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8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國政治現(xiàn)象剖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史兵;唐代長安城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李鴻雁;唐前敘事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古家臻;趙嘏科舉詩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魯京京;古史辨派對《史記》中先秦史料評判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英娜;《淮南子》“道”論及其文藝觀[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曉娜;《史記》與齊魯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淑文;《尚書》德治思想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靖;西漢昭宣時期樂府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9 范云峰;先秦時期青銅鑄造標準化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10 范文娟;嵩山古建筑群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李學勤;睡虎地秦簡《日書》與楚、秦社會[J];江漢考古;1985年04期
2 王子今;秦國交通的發(fā)展與秦的統(tǒng)一[J];史林;1989年04期
3 王子今;秦定都咸陽的生態(tài)地理學與經(jīng)濟地理學分析[J];人文雜志;2003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孟祥才;論秦文化對東方六國文化的兩次整合[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2 孟祥才;;忽視道德教化:秦王朝滅亡原因的文化視角[J];西安財經(jīng)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3 龐侃;;弘揚秦文化西安應著力打造中國文化之都[J];現(xiàn)代企業(yè);2010年09期
4 胡鳴煥;秦亡新論[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5 祁自敏;;從雕塑藝術角度略論秦漢設計美學差異[J];美術大觀;2009年02期
6 李銓;學術空氣濃郁 學者新論迭出——秦俑研究第四屆學術討論會紀要[J];文博;1994年06期
7 王子今;;秦文化的超地域特征和跨時代意義[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8 劉文瑞;;征服與反抗——略論秦王朝的區(qū)域文化沖突[J];文博;1990年05期
9 王子今;;秦人經(jīng)營的隴山通路[J];文博;1990年05期
10 閻國文;;從秦代建筑工藝看秦文化的基本精神[J];文博;199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董耀會;;論秦始皇長城的創(chuàng)建與邊地開發(fā)經(jīng)營[A];《中國長城博物館》2007年第3期[C];2007年
2 張生朝;;在秦文化學術研討會上的致辭[A];秦都咸陽與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3 陸勤毅;;客觀評價秦始皇在統(tǒng)一貨幣中的作用[A];錢幣文論特輯[C];1988年
4 黃留珠;;秦文化研討會閉幕詞[A];秦都咸陽與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5 田靜;;秦文化論著目錄(2002年)[A];秦文化論叢(第十輯)[C];2003年
6 雷依群;;秦文化學術研討會綜述[A];秦都咸陽與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7 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摘要)[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歷史變化:實際的、被表現(xiàn)的和想象的”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8 朱士光;;關于秦都城咸陽及秦文化研究的幾點見解[A];秦都咸陽與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9 昭惠;;2002年秦文化的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概況[A];秦文化論叢(第十輯)[C];2003年
10 ;后記[A];秦都咸陽與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煥亭;秦文化的主要特征[N];咸陽日報;2005年
2 記者 熊遠帆邋徐蓉;“秦文化之旅”輝映土家擺手節(jié)[N];湖南日報;2007年
3 記者 鞏治永 竹翠;隴南秦文化研究會成立[N];隴南日報;2010年
4 楊煥亭;我們應該怎樣打造秦文化品牌[N];咸陽日報;2010年
5 秦榛;“關中—天水經(jīng)濟區(qū)”秦文化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N];中國文物報;2010年
6 記者 李晶;以新內涵提升秦文化[N];西安日報;2010年
7 袁仲一;讀龐任隆《秦文化研究文集》感言[N];西安日報;2001年
8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 王子今;秦皇掃六合 虎視何雄哉[N];光明日報;2009年
9 記者 彭世貴 特約記者 彭開科;湘陜聯(lián)合打造“秦文化之旅”品牌[N];團結報;2006年
10 本報記者 陳張書;龍山臨潼攜手經(jīng)營秦文化[N];湖南經(jīng)濟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曉達;秦始皇至漢武帝時代對“天下”觀念的視覺藝術形塑[D];中央美術學院;2013年
2 朱思紅;秦水資源利用之研究[D];鄭州大學;2006年
3 包瑞峰;嬴秦禮俗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夏利N,
本文編號:18964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1896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