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學人與朝鮮學人之交游——以紀昀與洪良浩之往來為中心
本文選題:紀昀 + 洪良浩 ; 參考:《文史哲》2014年01期
【摘要】:1794年十二月,洪良浩作為冬至使兼謝恩使第二次來華,在第一次來華所確立的"北學"思想的影響下,他積極與清人交往,與紀昀的交往尤值得關(guān)注。盡管與紀昀首次見面并未交談,隨后他派其子拿著詩文稿前往紀家拜訪,受到熱情接待,紀昀在序中對其詩文集評價極高,從而奠定他們交往的基礎(chǔ)。此后書函往來不絕,詩文唱和,互贈禮物;探討學術(shù)問題,交流對文章、小學、西學等問題的看法,涉及當時中朝學術(shù)的核心問題,表明兩國學術(shù)的趨同性。他們當時皆是兩國的文壇領(lǐng)袖和朝中重臣,但絲毫不影響他們真情的流露和表達,體現(xiàn)了18、19世紀東亞"情"的世界。而他們的學術(shù)交流,也體現(xiàn)了清代乾嘉學派對朝鮮學術(shù)的影響。
[Abstract]:In December 1794, Hong Lianghao came to China for the second time as a the Winter Solstice envoy and Xie e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Northern Learning" thought established in his first visit to China, Hong Lianghao made active contacts with the Qing people, especially with Ji Yun. Although he did not talk to Ji Yun for the first time, he sent his son to visit Ji's home with his poem manuscript and was warmly received. In the preface, Ji Yun highly evaluated his collection of poems and essays, thus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ir communication. Since then, there have been endless exchanges of books and letters, poetry and prose singing and giving gifts to each other; discussion of academic issues and exchange of views on such issues as articles, primary schools, and western studies, which were related to the core issues of Chinese and Korean learning at that time, indicating the convergence of academic studi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y were both leaders of the two countries at that time, but they did not affect the express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ir true feelings, which reflected the world of "love" in East Asia in the 1819 century. Their academic exchanges also reflected the influence of the Qianjia School on Korean learning in the Qing Dynasty.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基金】:復(fù)旦大學“985”工程項目“清乾嘉學派與朝鮮北學派之交流與比較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249.3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8條
1 王振忠;;朝鮮燕行使者與18世紀北京的琉璃廠[J];安徽史學;2011年05期
2 溫兆海;;清代中朝文化交流的歷史視閾——以乾嘉時期為中心[J];東疆學刊;2006年04期
3 夫馬進;蔡亮;;1765年洪大容的中國京師行與1764年朝鮮通信使[J];復(fù)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4 樸現(xiàn)圭;;朝鮮使臣與北京琉璃廠[J];文獻;2003年01期
5 金柄珉;域外視角:朝鮮北學派對清代文學的批評與接受[J];延邊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3期
6 朱七星;清代考據(jù)實學與金正喜的實學思想[J];延邊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2期
7 劉為;朝鮮赴清朝使團的文化交流活動[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1年03期
8 孫衛(wèi)國;;紀曉嵐與洪良浩初晤略考[J];學術(shù)研究;2013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振忠;;朝鮮燕行使者與18世紀北京的琉璃廠[J];安徽史學;2011年05期
2 趙崔莉;;明清女性的職業(yè)選擇[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3 江山;;劉聲木目錄學思想述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4 趙崔莉;毛立平;;《古今圖書集成·閨媛典》的編纂體例及價值[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5 蔣寅;;朱彝尊的明詩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6 唐曉峰;;康乾時期京師文化的繁榮及其國際影響[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7 李明杰;周亞;;宋元明清時期文人著述觀念的嬗變[J];出版科學;2011年03期
8 周懷文;;桐城文學津梁——姚范[J];船山學刊;2009年02期
9 吳波;;紀曉嵐詩歌理論芻議[J];船山學刊;2010年03期
10 王霞;;紀昀與目錄學[J];檔案;2008年04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曉虹;《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鄭珊珊;明清侯官許氏家族文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陸胤;近代學術(shù)的體制內(nèi)進路[D];北京大學;2011年
4 韓龍浩;19世紀《燕行錄》中的中國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張國立;紀昀倫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6 唐蕓蕓;翁方綱詩學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7 馮正玉;17-19世紀朝鮮對清貿(mào)易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劉喜濤;封貢關(guān)系視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來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徐雷;曾國藩理學思想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
10 宋慧娟;清代中朝宗藩關(guān)系嬗變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繁;楊浚及其著述與交游考論[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倩;中央美術(shù)學院藏《慶壽圖》研究[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11年
3 菅廣慧;四庫館臣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4 胡光明;《閱微草堂筆記》版本與評點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5 桂愷;中國古代類書編纂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楊志浩;乾隆年間文言小說中的動物幻化[D];信陽師范學院;2011年
7 姜楠;魏裔介論宋及其歷史觀[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春梅;《燕行錄全集》中的醫(yī)學史料研究[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1年
9 劉美玲;傳播視野下的《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10 金子鷗;《韓客詩存》中朝鮮與晚清的詩歌交流研究[D];延邊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振忠;;18世紀東亞海域國際交流中的風俗記錄——兼論日、朝對盛清時代中國的重新定位及其社會反響[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2 王振忠;;朝鮮燕行使者與18世紀北京的琉璃廠[J];安徽史學;2011年05期
3 楊雨蕾;朝鮮燕行錄所記的北京琉璃廠[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年04期
4 王振忠;;琉璃廠徽商程嘉賢與朝鮮燕行使者的交往——以清代朝鮮漢籍史料為中心[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5年04期
5 黃美子,禹尚烈;朝鮮燕行使與中國琉璃廠[J];東疆學刊;2004年02期
6 溫兆海;;清代中朝文化交流的歷史視閾——以乾嘉時期為中心[J];東疆學刊;2006年04期
7 夫馬進;蔡亮;;1765年洪大容的中國京師行與1764年朝鮮通信使[J];復(fù)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8 陳東輝;《四庫全書》及其存目書收錄外國人著作種數(shù)考辨[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3期
9 卜正民,孫竟昊;明清時期的國家圖書檢查與圖書貿(mào)易[J];史林;2003年03期
10 樸現(xiàn)圭;;朝鮮使臣與北京琉璃廠[J];文獻;2003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愛平;紀昀與《四庫全書》[J];安徽史學;2005年04期
2 張國立;;論紀昀的天命思想[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3 李寅生;因兩淮鹽引案“漏言”流戍西陲前后的紀昀[J];揚州職業(yè)大學學報;1997年01期
4 周佳林;;紀昀和《四庫全書》的編撰[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年06期
5 易國才;;紀昀謫戍烏魯木齊事跡考述[J];襄樊學院學報;2008年10期
6 李云輝;;論紀昀的西學觀[J];中學課程資源;2008年12期
7 楊亮;;清代文人禪宗觀念的困惑與缺失——紀昀禪宗觀念的視角[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8 武鳳洲;紀昀與滄州[J];滄州師范?茖W校學報;1997年04期
9 葛承雍;讀周積明著《紀昀評傳》[J];歷史研究;1997年02期
10 盛巽昌;紀昀“投水見屈原”故事來源[J];史林;2001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郭強;趙興元;;昭顯世子入質(zhì)期間在協(xié)調(diào)中朝關(guān)系中的作用[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二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12年
2 張禮恒;;論清朝對朝鮮政策的轉(zhuǎn)變及評價[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一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9年
3 徐凱;;朝鮮《同文匯考》中的清朝史料及其價值[A];清代政治制度與民族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張海晏;名教的困境[N];光明日報;2004年
2 ;哈密回王府故事拾遺[N];新疆日報(漢);2005年
3 呂堅;乾隆朝貪污大案何以屢禁不止[N];中國檔案報;2001年
4 黃愛平;紀曉嵐與《四庫全書》[N];人民日報;2003年
5 令狐浩;軍機處里的“小軍機”[N];北京日報;200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楊昕;“朝天錄”中的明代中國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薛戈;從沈世魁看晚明中朝關(guān)系[D];山東大學;2013年
2 連建麗;元末明初中朝關(guān)系的變化與封貢關(guān)系的重構(gòu)[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馬志興;明朝遣往朝鮮使者身份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閔學進;抗倭援朝戰(zhàn)爭與朝中關(guān)系[D];延邊大學;2004年
5 主父志波;試論《紀文達公遺集》的文獻學價值[D];山東大學;2007年
6 張光宇;明代漢民移民朝鮮問題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7 李凱;清前期對朝鮮人越境案件的審理制度[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楊盼盼;朝鮮使臣眼中的道光朝[D];山東大學;2008年
9 左玉平;萬歷援朝戰(zhàn)爭期間登州軍事作用與地位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10 顏廷宏;壬辰戰(zhàn)爭影響述論[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8808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1880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