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的編纂:以神■征士的附傳體例為線索
本文選題:《魏書》 + 歷史編纂; 參考:《山西檔案》2015年03期
【摘要】:《魏書》附傳分為"事跡類型接近者"、"經(jīng)歷共同事件者"、"出身同一家族者"三種情況,每類附傳的寫作體例都有一定之規(guī)。本文集中分析了諸位神■征士之傳,發(fā)現(xiàn)雖然他們基本都與親族的傳記相附,但很可能最初是作為"經(jīng)歷共同事件者"附出的,亦即在早期北魏國史中,這些神■征士很可能集中記載,而不是象現(xiàn)在所見的魏收《魏書》這樣散于各家傳中。這一現(xiàn)象,一方面反映出魏收時代的集體修史工作還有很多待完善之處,一方面說明魏收《魏書》的家族傳特色并非襲自北魏國史,也不宜徑直等同于北魏遷都洛陽后社會風尚的寫照。
[Abstract]:The attached biographies of Wei Shu are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 those who have similar deeds, those who experience common events and those who come from the same famil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iographies of the gods, and finds that although they are basically attached to the biographies of their relatives, they were probably originally attached as "those who experienced common events", that is, in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It is very likely that these gods were recorded together, rather than scattered among their families, as is now seen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Wei Shu. This phenomenon, on the one hand, reflects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things to be perfected in the collective historical revision of the Wei Harvest era, and on the other hand shows that the family biography of the Wei Dynasty Book did not follow the history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Nor should it be equated directly with the post-social fashion of Luoyang, the capital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中文系;
【分類號】:K239.21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裴新平,潘祥輝;今本《南齊書》幾例點讀問題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2期
2 陸軍;;古代羌藏盟誓習俗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4期
3 劉洪強;;“東吳弄珠客”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4 王柳芳;;《洛陽伽藍記》中的女性形象論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1期
5 王光照;隋大業(yè)世東都洛陽國家圖書整理檢論[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6 張金銑;;元兩都之戰(zhàn)及其社會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7 闞緒良;《世說新語》詞語札記[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8 王寒冬;;《國語》“記言體”辨[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9 劉天利;;楚狂屈原的精神個性與詩歌創(chuàng)作形態(tài)[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10 潘江艷;;南北朝文學相互影響探析[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姚宏杰;;北魏皇宗學與四門小學略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姚宏杰;;金代“六學”考辨[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趙凱;;漢魏之際“大冀州”考[A];燕趙歷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歷史文化論叢[C];2009年
4 王永平;徐成;;近六十年來有關(guān)南朝襄陽地區(qū)武力豪族研究述評[A];建國六十年來六朝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姜建紅;;《漢語大詞典》釋義以今律古現(xiàn)象札記二則[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楊緒敏;;論明清時期《史通》的流傳、整理和研究[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下)[C];2007年
7 趙連賞;;明代薊州鎮(zhèn)總兵官服等級考識——以戚繼光為例[A];明史研究論叢(第九輯)[C];2011年
8 尹鈞科;;永定河流域的古都城、古城堡文化[A];北京歷史文化研究——永定河歷史文化研究[C];2007年
9 胡喜云;;魏晉南北朝皇朝史書編纂“序例”研究[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付開鏡;;毒藥與魏晉南北朝政治斗爭和矛盾處理的關(guān)系(摘要)[A];毒理學史研究文集(第七集)[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馮世明;公元前3世紀—公元4世紀匈奴國家形態(tài)的演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羅驤;慧遠與東晉佛教的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6 范江濤;駁雜與務實:《抱樸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開大學;2010年
7 姜寧;《春秋》義疏學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開大學;2010年
8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tài)類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蓋業(yè)明;《史記》“太史公曰”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陳軼歐;八旗滿洲官宦世家探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宋海燕;薛道衡詩文箋注與考論[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黃嘉敏;七月十五節(jié)俗與民間傳承[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曹寧;從《后漢書》重新審視東漢政府對羌政策[D];西北大學;2011年
7 李美迪;庾信后期心態(tài)與詩賦創(chuàng)作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8 陳天e,
本文編號:18782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1878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