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市:隋唐五代鄉(xiāng)村市鎮(zhèn)化的歷史典型
本文選題:隋唐五代 + 草市; 參考:《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05期
【摘要】:隋唐五代時期,古代中國一致性與一元化城鄉(xiāng)關(guān)系有所松動,鄉(xiāng)村已非單純農(nóng)民聚居地和從屬城市權(quán)力系統(tǒng)基層單位,地方政權(quán)中心所在之城市統(tǒng)治農(nóng)村據(jù)點的角色已有改變,城鄉(xiāng)關(guān)系由之前農(nóng)村單方面依附城市轉(zhuǎn)向城市與鄉(xiāng)村之互動,草市于城鄉(xiāng)相互作用與鄉(xiāng)村市鎮(zhèn)化中充當無可替代的角色,逐步實現(xiàn)自發(fā)性組織至官市化市場地位的提升,商品經(jīng)濟需求、草市內(nèi)在機能、官方政治運作、市場管理革新等諸多因素是為草市完成歷史性轉(zhuǎn)型基礎要件,亦為草市向市鎮(zhèn)過渡提供了難得契機。
[Abstract]:During the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y of ancient China and the unific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was loosened, and the role of rural areas, which were not simply peasant settlements and subordinate grass-roots units of the urban power system, had been changed, and the role of the center of local political power in the urban rule of rural strongholds had chang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hanged from the former rural unilateral dependence on cities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grass city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rural towns, and gradually realized the promotion of spontaneous organization to official market position. Many factors, such as the demand of commodity economy, the function of grass city, the official political operation, the innovation of market management and so on, are the basic elements for the completion of the histor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city, and also provide a rare opportunity for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city to the town.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政治學院;
【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第55批(126024)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城市通史編纂”(12AZD083) 四川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青年學術(shù)人才項目(SKQX201402)
【分類號】:K241;K24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沈祖春;草市概說[J];重慶師專學報;2000年02期
2 汪世俊;;對唐宋草市變遷的歷史思考[J];經(jīng)濟學情報;2000年02期
3 鄭學檬;;唐五代太湖地區(qū)經(jīng)濟試探[J];學術(shù)月刊;1983年02期
4 牟發(fā)松;;唐代草市略論——以長江中游地區(qū)為重點[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1989年04期
5 郭天沅;;上古至宋中國古代城市考略[J];學術(shù)月刊;1981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崇琛;;中西交通視野下的《聊齋》狐貍精形象——從《聊齋》中狐貍精的“籍貫”說起[J];蒲松齡研究;2008年03期
2 馮廣宏;;禹生西羌廣柔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3 鮑恒;詞體與詞體學略論——詞學研究中的兩個基本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5期
4 汪高鑫;;論“通經(jīng)致用”的經(jīng)學傳統(tǒng)[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5 孔祥軍;;曹操政治戰(zhàn)略核心研究——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為考察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6 陳懷玉;;論先秦至南北朝時期士人出處觀念的演變[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7 李德新;;唐代火災及防治措施[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8 曹小云;;早期漢譯佛經(jīng)與中古漢語詞語溯源[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9 闞緒良;敦煌變文中的“亦(一)”[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年04期
10 鄭韜;;中唐文人士大夫?qū)橹葑诘慕邮堋园拙右住?quán)德輿為例[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3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史節(jié);布萊希特詩歌作品中的中國文化元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國政治現(xiàn)象剖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史兵;唐代長安城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鴻雁;唐前敘事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武波;元代法律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趙愛華;亂世與古小說[D];南開大學;2010年
9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業(yè)的形態(tài)呈現(xiàn)與成因研究[D];南京大學;2010年
10 宋新娟;中醫(yī)傳統(tǒng)圖式符號審美及應用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傳寶;唐代工筆人物畫中男子冠飾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趙立光;“說岳”題材小說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金鑫;王充《論衡》與東漢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博;唐代藝伎與唐聲詩的傳播[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靖;西漢昭宣時期樂府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李桂峰;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理論品質(zhì)與現(xiàn)代轉(zhuǎn)型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方浩然;韓愈道德思想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9 劉昌頂;以人為本的哲學視角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10 譚卓華;從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對陶淵明精神家園的守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郭正忠;宋代城鎮(zhèn)的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J];江淮論壇;1986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明成滿;;隋唐五代佛教的環(huán)境保護[J];求索;2007年05期
2 ;圖說中華舞史之隋唐五代舞彩[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3 奚槰;;奻娗本[x期有曑隋唐五代kw史教[x上的^~PUO楲[J];歷史教學;1955年03期
4 林鴻榮;隋唐五代林木培育述要[J];中國農(nóng)史;1992年01期
5 蘇雄娟;隋唐五代時期的回紇[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6 郭林;丁建定;;隋唐五代災害及其防救措施評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3年06期
7 徐曉望;論隋唐五代福建的開發(fā)及其文化特征的形成[J];東南學術(shù);2003年05期
8 劉祿山;隋唐五代時期江西的建筑[J];南方文物;2003年03期
9 宗拾;隋唐五代史籍簡介[J];史學集刊;1983年04期
10 胡如雷;論隋唐五代在歷史上的地位[J];河北學刊;1988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6條
1 魏露苓;羅莉;;隋唐五代的愛花風習與花卉產(chǎn)銷管窺[A];中國生物學史暨農(nóng)學史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3年
2 韓德信;;隋唐五代樂舞藝術(shù)風格淺探[A];東方叢刊(1998年第2輯 總第二十四輯)[C];1998年
3 余靜;;隋唐五代時期的尉遲氏[A];唐史論叢(第九輯)[C];2006年
4 薛平拴;;隋唐五代時期關(guān)中地區(qū)人口的興衰演變[A];唐史論叢(第十八輯)[C];2014年
5 龔勝生;;隋唐五代長江流域疫災地理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尚剛;;從聯(lián)珠圈紋到寫實花鳥——隋唐五代絲綢裝飾主題的演變[A];“歲寒三友——詩意的設計”——兩岸三地中國傳統(tǒng)圖形與現(xiàn)代視覺設計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夏自金;隋唐五代時期西南地區(qū)造船業(yè)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2 李連秀;隋唐五代時期下層婦女的社會生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3 閔祥鵬;隋唐五代時期海洋災害初步研究[D];鄭州大學;2006年
4 郝文林;隋唐五代西北地區(qū)喪葬風俗[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張卓婭;隋唐五代痹癥問題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6 王彤江;隋唐五代諸家氣法考略[D];山東大學;2005年
7 郭峰;隋唐五代開封運河演變與城市發(fā)展互動關(guān)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8 孟玲英;唐代篆書發(fā)展史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9 王春強;隋唐五代時期幽州地區(qū)戰(zhàn)爭與軍事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10 梁如龍;六朝隋唐五代時期福州墓葬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8469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1846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