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姓氏與封爵稱謂——從吳簡中的“步侯”、“呂侯”說起
本文選題:魏晉南北朝 + 姓氏; 參考:《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摘要】:吳簡中的"步侯"、"呂侯",分別為臨湘侯步騭、番禺侯呂岱的封爵稱謂。這種在封爵稱謂中使用受封者姓氏的情況,秦漢時期還極為少見。但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有逐漸普遍化的傾向。王爵、公爵、侯爵甚至男爵的封爵稱謂中,都有使用受封者姓氏的現(xiàn)象。此現(xiàn)象在南、北政權中都有存在。這種現(xiàn)象既是此時期世家大族強大、家族姓氏受到重視的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也會進一步推動姓氏在社會等級識別中所發(fā)揮的作用。與家族相關的、帶有私有屬性的姓氏,其使用范圍從官職擴展到封爵等國家公器上,說明家族等私人勢力對國家事務影響的增強。
[Abstract]:Wu Jianzhong's "Marquis" and "Lv Hou" are the title of the Duke of Linxiang, Hou Lvdai, Panyu, which is very rare in the period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But in the period of the Wei, Jin, 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 title of the Duke, the Duke, the Marquis and even the Baron have been used in the title of the title of the Duke. This phenomenon exists in both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This phenomenon is not only a reflection of the great family of the family, but also the social reality that the family name is attached to. It will also further promote the role of the family name in the social hierarchy. Extended to the national public service such as the royal family, it shows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and other private forces on national affairs.
【作者單位】: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走馬樓吳簡與孫吳縣政研究”(13AZS009)
【分類號】:K235;K820.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孟彥弘;釋“還民”[J];歷史研究;2001年04期
2 王素;宋少華;羅新;;長沙走馬樓簡牘整理的新收獲[J];文物;1999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洪強;;“姜維之母”的疏漏——兼談毛宗崗對嘉靖本《三國演義》中“邏輯錯誤”的修改[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4期
2 王明前;;三國兩晉財政體系演變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4期
3 陳道貴;從佛教影響看晉宋之際山水審美意識的嬗變——以廬山慧遠及其周圍為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4 胡秋銀;試論郭泰之不仕不隱[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5 胡秋銀;南朝士人隱逸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6 段偉;;救災方式對中國古代司法制度的影響——因災錄囚及其對司法制度的破壞[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7 胡秋銀;劉浩;;論永和人物——以劉`暈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8 王莉;;漢樂府挽歌歌辭考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9 張勁秋;;《春秋經(jīng)傳集解》訓詁術語略考[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10 李和平;;略論古代西域文化對漢語的影響[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慧斌;;試論南朝私學發(fā)展的原因[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尹鈞科;;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A];北京歷史文化研究——永定河歷史文化研究[C];2007年
3 王素;;關于長沙吳簡“關”字解讀及標點問題——《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釋文探討之三[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付開鏡;;毒藥與魏晉南北朝政治斗爭和矛盾處理的關系(摘要)[A];毒理學史研究文集(第七集)[C];2007年
5 王貞平;;唐高祖、太宗兩朝外交思想初探——以“德”與“義”為中心[A];唐史論叢(第十三輯)[C];2011年
6 陳志強;代睿欣;白遵光;蔡炳勤;王昭輝;;重溫手術源流對發(fā)展中醫(yī)的啟示[A];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圍手術期研究新進展學習班暨第三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圍手術期醫(yī)學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張如青;丁媛;;出土簡帛涉醫(yī)文獻概述[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全國第十七屆醫(yī)古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趙明山;;“七篇大論”的撰著年代及其學術地位[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十二屆全國內經(jīng)學術研討會學術論文集[C];2012年
9 杜覲位;;試論蜀地得稱“西!敝蒣A];2012西南地區(qū)語言學研究生論壇論文集[C];2012年
10 鄭晨寅;;黃道周奏疏用《易》研究[A];海峽兩岸之閩南文化——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羅驤;慧遠與東晉佛教的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6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tài)類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潘葦杭;先秦兩漢堯文化探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常昭;六朝瑯邪顏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zhí)杖?協(xié)議離婚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范艷清;《史記》與魏晉南北朝文學[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4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變[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5 劉石磊;郭象《莊子注》“理”范疇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6 張世敏;魏晉南北朝山水文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7 冷淑敏;再論王績的慕陶情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謝南山;秦漢時期輿制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景龍;陶淵明的政治情結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10 李美迪;庾信后期心態(tài)與詩賦創(chuàng)作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猛;;關于民俗、神話與宗教研究的思考 讀王青《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信仰與神話》[J];博覽群書;2003年01期
2 李博;;臨沂魏晉南北朝時期藏書家介紹[J];蘭臺世界;2006年15期
3 卜風賢;王向輝;;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減災政策與救荒制度[J];中國減災;2007年08期
4 周德鈞;;風華“長生堂”[J];武漢文史資料;2007年09期
5 滕云玲;;南北朝時期瑯琊顏氏的家學傳承[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8年03期
6 范同壽;;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貴州[J];當代貴州;2009年14期
7 何和義;;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宜春縣行政沿革考[J];宜春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8 馬艷輝;;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論的時代特點及理論價值[J];蘭州學刊;2010年11期
9 周慧芳;;南北朝時期圖書傳播與文學發(fā)展研究[J];蘭臺世界;2012年32期
10 姚瀛艇;關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歷史分段問題的初步意見[J];新史學通訊;195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北村一仁;;南北朝時期的“荒”[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袁純富;;魏晉南北朝時期江漢地區(qū)的水利建設[A];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6年
3 王文娟;;魏晉南北朝時期教育史研究回顧與展望[A];建國六十年來六朝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朱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等級婚姻極其社會影響[A];江蘇省六朝史研究會年會暨江南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5 劉美崧;;建平,
本文編號:18458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1845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