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地理視角下的王安石變法
本文選題:王安石 + 改革; 參考:《北京大學》2011年博士論文
【摘要】:王安石變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影響深遠的政治改革。這篇文章從空間角度出發(fā),關注在各項改革措施落實過程中,因地理環(huán)境不同而導致的區(qū)域政策差異。它是一項關于11世紀中國各區(qū)域發(fā)展和政府相應對策的考察,其目標是以王安石變法中的各項新法為線索,對11世紀中后期的人地關系進行具體研究。本文主體內(nèi)容共有五章,分別討論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免役法和農(nóng)田水利法中的各種歷史地理現(xiàn)象。這五項新法是王安石變法中影響最大、最富代表性的幾項內(nèi)容,而在本文的研究中,每項新法都會從一個典型歷史地理問題入手,進行討論。本文分五章討論了五個歷史地理問題,第一章中討論的是宋代復式行政區(qū)結構的形成過程,第二章研究的是全國各市易務的區(qū)位分布特點,第三章關注的是在軍事地理視角下,北宋士兵地域來源與駐守地對作戰(zhàn)能力的影響。第四章討論因差役制度改革而帶來的大規(guī)模州縣裁撤現(xiàn)象,以及北宋中期行政區(qū)調(diào)整的若干時代特征。第五章的內(nèi)容是在不同區(qū)域中,推行水利工程建設的不同結果,以及河北移民與南陽盆地區(qū)域開發(fā)的事例。 11世紀的中國正值北宋中期,此前國家經(jīng)濟已有長達百年的發(fā)展,各區(qū)域形成了不同的經(jīng)濟和人文地理特點,同時也面臨著發(fā)展中各種不同的問題。這一時期的各項改革措施在全國每個區(qū)域中展開,每個區(qū)域因其本身的特點促進或者限制了這場新法的實施效果,而在新法推行的過程中,又給每一片區(qū)域帶來了新的人文地理景觀,這種區(qū)域地理與政治活動之間互動的人地關系,就是這篇論文所試圖展現(xiàn)的內(nèi)容。北宋所處的時代仍是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各種交通與通訊技術水平有限,然而在新法的推行和實施過程中,卻可以看到北宋朝廷對全國各地的有效控制力。從這次新法推行的過程中可以看到,無論各區(qū)域與首都距離遠近,也無論最終改革成效如何,各地都有效地執(zhí)行了朝廷的法令。北宋的中央集權力度在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Abstract]:Wang Anshi ' s transformation is a far - reaching political reform in China ' s history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gional policy difference caused by differen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reform measures .
In the middle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 China ' s economic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the middle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 In the cours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law , there are various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 In the course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law , there is a new human geography landscape for each region .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K24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偉;;科學巨人,政治矮子——話說沈括其人[J];文史天地;2011年04期
2 李光偉;;千秋功罪——對王安石變法得失的幾點思考[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3 米禮賓;;從慶歷新政到熙寧變法——范仲淹、王安石所面對的不同改革阻力及其影響[J];文史博覽(理論);2011年06期
4 何曉葦;鄒曉玲;;蘇軾與王安石軍事思想比較研究[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5 楊師群;;王安石政治法律思想批判[J];甘肅理論學刊;2011年04期
6 李鐵;;明代的“大躍退”:明代鑄錢量只相當北宋兩年[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0年03期
7 羅洪;;政治學視域下的北宋新舊黨爭探析——擺脫黨爭困境的一些思考[J];理論與改革;2011年04期
8 羅洪;;政治學視域下的北宋新舊黨爭探析[J];中國城市經(jīng)濟;2011年15期
9 肖勝云;;論蘇軾民本思想體系的幾大理論要點[J];山花;2011年14期
10 任鋒;;葉適與浙東學派:近世早期政治思維的開展[J];政治思想史;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刁培俊;;20世紀宋朝職役制度研究的回顧與展望[A];中國宋史研究會——唐宋經(jīng)濟史高層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張世敏;;張載與王安石變法之比較[A];中國寶雞張載關學與東亞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王岸茂;;王安石變法中的先后緩急[A];河北省史學會通訊(1984第1期)[C];1984年
4 韓毅;;學術史視野下的王安石變法研究——李華瑞《王安石變法研究史》讀后[A];中國宋史研究會——唐宋經(jīng)濟史高層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于少海;劉毅;;陸九淵對王安石變法態(tài)度的考辨[A];江西省撫州市社科聯(lián)論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類[C];2003年
6 盧明;;《水滸傳》寫“洪太尉誤走妖魔”是影射王安石變法[A];水滸爭鳴(第十輯)[C];2008年
7 陳美林;;《〈宋元春秋〉序》略評[A];水滸爭鳴(第一輯)[C];1982年
8 慶振軒;;實用人材是至公——黃庭堅的秘書生涯及其用人方略[A];中國當代秘書群星文選[C];1999年
9 陳寶良;;明代的保甲與火甲[A];明史研究第3輯[C];1993年
10 萬斌生;;蘇軾在王安石變法運動中的階段性表現(xiàn)[A];江西省撫州市社科聯(lián)論文集(2002-2003)政治類[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北京學者,,評論家 馬立誠;王安石悲劇何在[N];經(jīng)濟觀察報;2007年
2 煙臺大學法學院教授 孫季萍;王安石法律教育思想及其實踐[N];人民法院報;2011年
3 華林證券研究所 胡宇;從王安石變法看保障房建設[N];證券時報;2011年
4 劉玉峰;王安石變法財經(jīng)政策簡評[N];學習時報;2008年
5 江寒;老蘇與王安石變法[N];中國包裝報;2000年
6 張劍鋒;天變到底足不足畏[N];學習時報;2010年
7 凌峰;吳中水利先驅(qū)——郟N禰N];中國水利報;2010年
8 張劍鋒;民不加賦,國用能不能饒[N];學習時報;2010年
9 心理學博士 岳曉東;王安石:行為過激的偏執(zhí)狂[N];北京科技報;2006年
10 楊華林;變法宰相——王安石[N];撫州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曉珊;歷史地理視角下的王安石變法[D];北京大學;2011年
2 畢明良;王安石政治哲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3 胡金旺;王安石的哲學思想與《三經(jīng)新義》[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真真;蜀黨與北宋黨爭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5 魏海巖;王安石變法中的宣傳斗爭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6 陳朝陽;北宋熙豐時期的兩府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7 何嬋娟;以嘉yP為中心的散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侯佳;中書舍人與北宋詩文研究[D];河南大學;2012年
9 鄭迎光;宋代地方社會治安問題初探[D];河北大學;2007年
10 吳啟琳;傳承與嬗變:明清贛南地方政治秩序與基層行政之演化[D];復旦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忠璽;試論王安石保甲法的地位和作用[D];山東大學;2010年
2 席文;王安石保甲法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3 唐煥楠;王安石管理思想研究[D];遼寧科技大學;2012年
4 徐世民;王安石政論文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5 崔珠坤;王安石政治哲學探析[D];西南大學;2011年
6 張萬強;王安石的“性論”[D];蘭州大學;2011年
7 姚濤;王安石記體文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8 劉森;蘇軾與王安石政治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9 胡芝穎;江河的空間[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年
10 陳麗婷;王安石與《維摩經(jīng)》、《楞嚴經(jīng)》關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8223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1822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