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武將排名_《山東師范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論秦漢關西武將集團,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山東師范大學》 2015年
論秦漢關西武將集團
董莉莉
【摘要】:秦漢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tǒng)一的時期,軍事兼并是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主要手段,武將的作用得以凸顯。當時有諺語云:“關東出相,關西出將。”現(xiàn)就這一重要歷史文化現(xiàn)象做一探討。 關西武將集團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地域文化背景。先秦時期,各地域間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是不平衡的。即使在秦漢的政治統(tǒng)一后,各區(qū)域間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也存在著差異,所以造成了九州異俗的現(xiàn)象。關西地區(qū)處于干旱區(qū)與季風區(qū)的交界處,氣候干旱少雨,宜牧不宜農(nóng)。生活在這一特定環(huán)境中的游牧民族,被賦予“民俗質(zhì)木,不恥寇盜”的群體性格:“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茍利所在,不知禮義!鼻厝吮疽彩怯文撩褡宓囊恢В麄兊亩Y儀觀念甚為淡薄,喜射獵,攻占侵伐天性使然。關西地近戎狄,在與戎狄的交流中逐漸養(yǎng)成了崇尚勇力、善于騎射的習俗。而這些品質(zhì)特點,成為秦漢關西武將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秦漢時期的政治軍事制度使得尚武成為一種風尚。最典型的應屬自秦國商鞅變法實行的軍功爵制。在這一制度下,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軍功爵位,這打破了世卿世祿制,為那些沒有貴族身份的人提供了登上政治舞臺的階梯。漢承秦制,也奉行論功定封。漢制:期門、羽林軍由六郡“良家子”充任,而漢代良將多由此出身。秦漢的選官制度有尚武色彩,選官都要從郎官開始,然后在升遷其他官員。如察舉制舉孝廉者首先作郎官。郎官為皇帝近侍官員,有執(zhí)兵宿衛(wèi)以及參與謀諫、奉命出使的職責,軍事素養(yǎng)是郎官的基本素質(zhì)要求。此外,關西武將家庭,有很多子弟因其特有的品質(zhì)通過任子制而世襲為武將。這是關西武將集團的崛起的制度外因。 經(jīng)學的興起影響著風俗的變化。自漢武帝時“獨尊儒術”,儒學成為王朝欽定的正統(tǒng)思想,通明經(jīng)學便成了人們踏上仕途的捷徑。對于熱衷于功名利祿的關西武將集團來說,他們當然不會錯失機會,就此很多武將世家開始向士家大族化方向發(fā)展。這使得很多關西家族在滿門名將的同時,也不乏經(jīng)學大師。關西武將集團的內(nèi)在素質(zhì)有了重要的變化。 關西武將集團的形成對秦漢的政治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是促進了王朝的統(tǒng)一。秦的統(tǒng)一在人才任用方面以軍功為本,,這為關西武將集團的崛起提供了機會。典型代表如白起、王氏家族、李信等,他們都在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二是對外戰(zhàn)爭中的先鋒。秦漢帝國,最大的外在威脅是匈奴,在與匈奴長達的二百余年的戰(zhàn)爭中,關西武將始終是戰(zhàn)爭的主要力量,如北地郡郁郅的李息、隴西成紀的李廣家族、北地義渠的公孫賀、陜西杜陵的蘇建、趙充國等等。三是在漢王朝的政治統(tǒng)一與裂變中發(fā)揮了重要影響。關西武將集團既是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重要力量,在皇權異化的情況下,他們也是導致國家分裂的重要因素,這在東漢一朝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如安定梁氏家族的梁統(tǒng)助劉秀完成統(tǒng)一,成為東漢的開國功臣。東漢中后期,外戚宦官專權,皇權異化,而董卓則是玩弄政治權柄,造成國家分裂的最典型的代表。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K23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芙蓉;;皇權下兩漢竇氏家族研究[J];滄桑;2008年02期
2 任懷國;李廣難封原因探析[J];昌濰師專學報;1999年06期
3 彭文;秦人齊人尚武精神[J];西北史地;1996年04期
4 王希恩;漢末涼州軍閥集團簡論[J];甘肅社會科學;1991年02期
5 張銳強;;名將白起[J];當代;2010年02期
6 劉芳;任曉鋒;;秦人的尚武精神[J];寶雞社會科學;2003年01期
7 南懷瑾;;白起 殺敵40萬 奇將還是罪臣[J];國學;2013年06期
8 唐國軍;論西漢王朝對匈奴的政策與其國力興衰的關系[J];廣西社會科學;1996年02期
9 孫君恒;王新;;荊楚文化與河洛文化差異論[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1年05期
10 梁璐,田兵權;關中風俗與地理環(huán)境[J];華夏文化;2004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孔令梅;;道教承負說淺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2 曾維加;;道教生命哲學的內(nèi)在構(gòu)造及現(xiàn)代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3 鮑新山,張其凡;北宋名臣謝泌生平及思想述評[J];安徽史學;2005年03期
4 常建華;;宋明以來宗族制形成理論辨析[J];安徽史學;2007年01期
5 田志勇;葉少飛;;“西楚霸王”名號考略[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6 闞緒良;呂曉玲;;“野渡無人舟自橫”新解[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7 劉忠;康德的“因果觀”探析——兼論與佛教“善惡報應論”比較[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8 孫浩然;道教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9 孫芳芳;;道教對魏晉南北朝人鬼戀小說的影響[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10 劉新燕;鄒志榮;;關中地區(qū)鄉(xiāng)土景觀元素的表達與營建探析[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0年3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德安;;道家道教的宇宙生成論教育與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劉永明;;敦煌占卜與道教初探——以P.2859《五兆要訣略》、《逆利占》為核心[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3 劉克;;漢畫像石葬俗的衰亡果真是因漢末政治動蕩經(jīng)濟蕭條嗎——從文化通觀視角立論并以此與漢畫界前輩商榷[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赤銀忠;;南陽漢畫中的內(nèi)丹修仙術[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李立;;漢畫像‘樓閣拜謁圖”大樹藝術組合構(gòu)圖意義再探[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楊孝鴻;;漢代墓葬畫像中“假門”現(xiàn)象之探討——兼論靈魂升天還是回歸[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高二旺;;由漢畫解析漢代的靈魂觀念[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劉小磊;鞠輝;;南陽陳棚漢代彩繪畫像石墓三幅畫像的考析[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孔祥軍;;《漢書·地理志》鹽官考[A];漢唐社會經(jīng)濟與海鹽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吾敬東;;漢唐時期儒家倫理落實的種種問題[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魏曉虹;《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卞國鳳;近代以來中國鄉(xiāng)村社會民間互助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東部地區(qū)的宗族與地方社會[D];南開大學;2010年
6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潘新麗;中國傳統(tǒng)醫(yī)德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袁野;漢畫像石造型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9 賈文麗;漢代河西軍事地理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英衛(wèi)峰;唐代帝陵陪葬墓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敬宇;中國道教社會思想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王均利;清代外銷畫表現(xiàn)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09年
3 魏蔚;關于契丹建遼的幾個重大史實問題[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林忠彬;淺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問題[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品;太上皇體制與乾嘉之際權力運行軌跡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付潔;道教與中國古代白話小說中的三怪系列[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7 陳克標;西漢游俠與鄉(xiāng)里秩序[D];湘潭大學;2010年
8 汪茉莉;“青衣”及其文化語義淺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黃嘉敏;七月十五節(jié)俗與民間傳承[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楊旭輝;秦都移異與秦的崛起和統(tǒng)一[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陶禮天;司馬遷的地域文化觀──讀《史記·貨殖列傳》[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2期
2 方正己,徐艷珍;司馬遷的心理障礙[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3 李麗;;20世紀80年代以來“李廣難封”問題研究[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4 蕭放;中國傳統(tǒng)風俗觀的歷史研究與當代思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5 孫家洲;論漢代的“區(qū)域”概念[J];北京社會科學;1999年02期
6 姚小鷗;;什么是“李廣難封”的真正原因?——兼與高敏先生商榷[J];東北師大學報;1991年01期
7 張立,吳健平,劉樹人;中國江南先秦時期人類活動與環(huán)境變化[J];地理學報;2000年06期
8 林志方;江南地區(qū)夏商文化斷層及原因考[J];東南文化;2003年09期
9 孫林;高蒙河;;江南海岸線變遷的考古地理研究[J];東南文化;2006年04期
10 黨明德;也說“李廣難封”的原因[J];東岳論叢;1991年06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范志軍;東漢江南經(jīng)濟發(fā)展探討[D];鄭州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健;廣識·通變·取鑒——論秦漢史研習的三個境界[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2 張榮芳,曹旅寧;廖伯源著《秦漢史論叢》評介[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4年04期
3 耿占軍;;在中國秦漢史高層論壇上的講話[J];唐都學刊;2008年06期
4 ;秦漢史高層論壇在西安舉行[J];唐都學刊;2008年06期
5 亮旭;;朱桂昌教授《秦漢史考訂文集》出版[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6 方原;徐衛(wèi)民;;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12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9年12期
7 孟祥才;;秦漢史研究領域的新創(chuàng)獲——評杜慶余著《漢代田莊研究》[J];東岳論叢;2011年03期
8 彭衛(wèi);;走向未來的秦漢史研究[J];史學月刊;2011年05期
9 熊鐵基;;我的三十年秦漢史研究報告[J];史學月刊;2011年05期
10 ;南昌工程學院科研項目介紹 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秦漢消費文化研究[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3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賈麗英;柳敏和;;步入秦漢宮廷的河北女性[A];董仲舒與河北歷史文化研究[C];2007年
2 曾志雄;;司馬遷對秦漢時期歷史的貢獻[A];司馬遷與《史記》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C];2007年
3 張騰輝;;從“帝都”到“天下”——“主體空間”視域下的秦漢都城研究[A];都市文化研究(第8輯)——城市史與城市社會學[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穆土;[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2 本報記者 白亮;[N];陜西日報;2009年
3 方原 徐衛(wèi)民;[N];光明日報;2009年
4 龔延明;[N];光明日報;2013年
5 于靜;[N];中華讀書報;2000年
6 孫聞博;[N];中國文物報;2008年
7 記者 常炳章 楊成;[N];商丘日報;2009年
8 記者 常炳章 楊成;[N];商丘日報;2009年
9 本報記者 張杰;[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10 劉玲娣、葉秋菊;[N];光明日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張功;秦漢逃亡犯罪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2 王俊梅;秦漢郡縣屬吏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3 趙凱;秦漢時期的輿論及其社會影響[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蔣波;秦漢時期的隱逸現(xiàn)象及相關問題研究[D];西北大學;2012年
5 胥仕元;秦漢之際的禮治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6 余全介;秦漢政治與儒生[D];浙江大學;2005年
7 李艷華;秦漢之際縱橫策士考論[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于凌;秦漢律令學[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9 龐天佑;秦漢魏晉南北朝歷史哲學思想研究[D];鄭州大學;200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賴陽輝;秦漢吏問題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
2 劉瑛;試論商品經(jīng)濟對秦漢鄉(xiāng)村社會的影響[D];江西師范大學;2003年
3 謝華;秦漢商法述略[D];江西師范大學;2003年
4 張抒;秦漢關中史學研究[D];西北大學;2007年
5 朱衛(wèi)華;秦漢會計制度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6 鄧麗麗;秦漢行旅述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王育;秦漢鄉(xiāng)里教化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8年
8 張婧;秦漢基層治安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3年
9 任贊;秦漢逃亡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
10 聶姣艷;秦漢“史”職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關鍵詞:論秦漢關西武將集團,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645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164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