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與北元—蒙古諸部關系的演變看明人的蒙元史學編纂
本文選題:明代 切入點:北元—蒙古諸部 出處:《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3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有明一代,隨著明朝與北元—蒙古諸部關系的演變,明代學者的蒙元史學著作也表現(xiàn)出不同的發(fā)展特點。明代前期,明朝采取恩威并舉的外交策略,與此相應,出現(xiàn)了貫徹和反映這一策略的《元史》。以《元史》修纂為中心,出現(xiàn)了諸多續(xù)補、改編、補正元朝史事的著作,推動了明人蒙元史學的發(fā)展。明代中期,以"土木堡"之變?yōu)楣?jié)點,明人的蒙元史學編纂發(fā)生了由戰(zhàn)記史學作品向邊鎮(zhèn)志書的轉(zhuǎn)變。明代后期,隨著女真勢力的崛起,明人的記述重心又發(fā)生了由"九邊"向"東事"的轉(zhuǎn)移,對相關蒙古諸部的記載往往附著在對女真的記載之下。
[Abstract]:In the Ming Dynasty,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Northern Yuan Dynasty and Mongolia, scholars of the Ming Dynasty also show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ngolian and Yuan historiography.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the Ming Dynasty adopted a diplomatic strategy of combining En-Wei with Mongolia. "Yuan History", which carried out and reflected this strategy, was centered on the compilation of "Yuan History", and a number of books on the history of the Yuan Dynasty were published, adapted and corrected, which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people of the Mongolian-Yuan Dynasty, and the history of the Yuan Dynasty in the middle of the Ming Dynasty. With the "civil castle" as the node, the Mongolian and Yuan historiography of the Ming people changed from the historical works of war records to the historical books of the town of Bia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with the rise of the forces of Nu Zhen,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Ming people's narration has shifted from "Nine sides" to "East thing", and the records of the relevant Mongolian ministries are often attached to the records of Nu Zhen.
【作者單位】: 內(nèi)蒙古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
【基金】: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明人蒙元史學研究”(編號:2011C053)
【分類號】:K24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向燕南;;明代北塞軍事危機與邊鎮(zhèn)志書的編纂[J];中州學刊;200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白亞仁;略論李澄中《艮齋筆記》及其與《聊齋志異》的共同題材[J];蒲松齡研究;2000年01期
2 張文澍;蒲松齡遠祖蒲魯渾與蒲居仁小考[J];蒲松齡研究;2004年03期
3 陳才訓;;論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炫才意識[J];蒲松齡研究;2009年04期
4 陳才訓;時世平;;《剪燈余話》:“薇垣高議”——論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風教意識[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5 劉斌;;明代“土達”及其歸宿[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6 朱仰東;;“郭孝子尋親”本事再考[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2期
7 趙華富;元代契尾翻印件的發(fā)現(xiàn)[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8 張金銑;;元兩都之戰(zhàn)及其社會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9 段偉;;救災方式對中國古代司法制度的影響——因災錄囚及其對司法制度的破壞[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10 陳瑞;;元代安徽地區(qū)的書院[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孟修;;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比較研究——朝貢體制框架下的明蒙關系新探[A];《中國長城博物館》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張曉琦;;順治與《紅樓夢》關系簡論[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3 劉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種類、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4 金國平;吳志良;;“火者亞三”生平考略——傳說與事實[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5 吳海濤;;元明之際淮北地區(qū)的社會變遷[A];第二屆淮河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辛德勇;;論所謂明銅活字印書于史初無征驗——附論明代的金屬活字印本[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國家建構與政治文化”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7 梁爾銘;;明代鄉(xiāng)試考官的選取制度[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王建軍;;教育與政治:元朝國子監(jiān)創(chuàng)辦之爭[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楊增強;;碑志所見明清時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10 姚阿玲;;現(xiàn)實與非現(xiàn)實——中日男同性戀作品的比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2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間中的湫神信仰儀式及其口頭傳統(tǒng)[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周勇進;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任紅敏;金蓮川藩府文人群體之文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宮海峰;元代制度中的若干蒙古文化因素考察[D];南京大學;2010年
7 謝華;《長物志》造園思想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8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潘葦杭;先秦兩漢堯文化探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戴天放;鄱陽湖流域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變遷與生態(tài)農(nóng)業(yè)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迎芬;樂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楊國;試論倪瓚“聊以自娛”的繪畫美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賈文芝;萬歷朝的市民運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盧瑩;清代東北地區(qū)物產(chǎn)變遷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林忠彬;淺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問題[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宋肖娜;《漢語大詞典》瑕疵補正[D];湘潭大學;2010年
7 李雅蘭;歸有光文學散論[D];湘潭大學;2010年
8 劉飛;陳維崧詩歌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9 要琦;李東陽法律思想初探[D];湘潭大學;2010年
10 劉文英;文征明詩歌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尹樹國;明代六科制度述略及簡評[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S1期
2 汪崇{|;明代隆慶年間鹽政狀況分析[J];鹽業(yè)史研究;2001年03期
3 馬建民;吳建偉;;再論“滿俊事件”[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4 高曉波;黃娜;;明代北京皇宮治安管理初探[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5 鄭憲春;;如何評價明末東江總兵毛文龍——對話閻崇年《明亡清興六十年》[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06期
6 陳寶良;;明代婦女的生育之職及其相關習俗[J];社會科學輯刊;2008年06期
7 蔡明倫;;從對立到合流:明代言官群體與宦官的互動[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8 鄭永霞;;試論明代藩府刻書[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9 王河;劉美彩;王曉丹;;明代盧之頤與他的《茗譜》[J];農(nóng)業(yè)考古;2009年02期
10 卞利;;明代徽州譜牒的纂修、管理及其家國互動關系研究[J];江海學刊;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包國滔;;論明代國子監(jiān)祭酒宋訥的治監(jiān)之道[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周致元;;明代對鳳陽府的災蠲[A];第二屆淮河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張曉紀;;明代泉州府人才地理分布[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黃時鑒;;元代的對外政策與中外文化交流[A];中外關系史論叢(第三輯)[C];1987年
5 逄振鎬;;莒國史略[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六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六屆年會暨莒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6 王貞平;;唐高祖、太宗兩朝外交思想初探——以“德”與“義”為中心[A];唐史論叢(第十三輯)[C];2011年
7 朱亞非;齊廉允;;論鄭和的外交成就[A];“鄭和與海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8 ;高揚文、陶琦主編《戚繼光文集》出版五種[A];中國明史學會通訊(第5期)[C];2001年
9 朱巍;陳蓓蓓;;鄭和下西洋時期的中印交往[A];“睦鄰友好”鄭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10 韓毅;;《二十世紀遼金史論著目錄》出版[A];中國宋史研究會——唐宋經(jīng)濟史高層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田澍;明代對河西走廊的開發(fā)[N];光明日報;2000年
2 大連大學人文學院 胡凡;明代皇帝的家庭與帝位傳承[N];光明日報;2002年
3 陳光榮;明代貴陽洪邊土司宋氏的興與衰[N];貴州政協(xié)報;2001年
4 田澍(作者系西北師大文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明代甘肅的屯田與馬政[N];甘肅日報;2000年
5 北京故宮博物院宮廷部 周京南;明代帝王生活的真實寫照[N];中國貿(mào)易報;2000年
6 王殿芝;古代帝王與法[N];中國檔案報;2002年
7 晉公;千刀萬剮話凌遲[N];中國檔案報;2001年
8 周簡殷;八達嶺由來[N];中國成人教育信息報;2000年
9 金鐵鋒;組織機構 日趨完備[N];中國人事報;2000年
10 陳金勝 王文彬;陳廷敬與皇城相府[N];中國文化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明光;明代科舉制度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2 閆春;《四書大全》的編纂與傳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鄧洪波;明代書院講會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4 邱進春;明代江西進士考證[D];浙江大學;2006年
5 宗韻;明代家族上行流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蔡明倫;明代言官群體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李永菊;明代河南的軍事權貴與士紳階層[D];廈門大學;2008年
8 余清良;明代鈔關制度研究(1429-1644)[D];廈門大學;2008年
9 田冰;明代官員謚號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10 李媛;明代國家祭祀體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艷娟;明代女性貞節(jié)觀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肖英;明代社會保障制度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3 劉士嶺;試論明代的人口分布[D];鄭州大學;2005年
4 陳昕;明代國子監(jiān)實習歷事制度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5 梁思立;明代翰林院制度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6 何瑞軍;明代與日本足利幕府朝貢貿(mào)易之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7 黃阿明;明代戶部機構及其運作[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包詩卿;明代關羽信仰及其地域分布研究[D];河南大學;2005年
9 梁爾銘;明代巡按御史監(jiān)察職權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梁科;明代京通倉儲制度研究[D];北京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6415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1641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