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清代貴州民族地區(qū)民間慈善事業(yè)
本文選題:清代 切入點:貴州民族地區(qū) 出處:《貴州民族研究》2014年10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清代貴州民族地區(qū)民間慈善事業(yè)思想源于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佛教的慈悲觀念與因果報應學說及民間善書所宣揚的道教思想。清代貴州民族地區(qū)民間慈善事業(yè)之所以興盛,是因為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地方官員的努力推進、紳士階層和富庶人家的積極參與以及當時社會因素的強烈作用。深入研究清代貴州民族地區(qū)民間慈善事業(yè),有助于了解當時貴州民族地區(qū)鄉(xiāng)村社會與國家之間的關系。
[Abstract]:The thought of folk charity in Guizhou ethnic areas in Qing Dynasty originates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 the theory of compassion and karma of Buddhism and the Taoism thought promoted by folk good books. It was because of the strong support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e efforts of local officials,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gentry and the rich, and the strong role of social factors at that time. It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ural society and the state in Guizhou ethnic areas at that time.
【作者單位】: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長江師范學院烏江流域社會經(jīng)濟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規(guī)劃項目“明清時期西南民族地區(qū)鄉(xiāng)村社會與國家關系研究”(編號:11BMZ010)中期成果
【分類號】:K24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吳琦;黃永昌;;清代江南的義葬與地方社會——以施棺助葬類善舉為中心[J];學習與探索;2009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史五一;;明清會社研究綜述[J];安徽史學;2008年02期
2 熊帝兵;劉亞中;;試析陳宏謀的喪葬思想及其助葬措施[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3 周秋光;孫中民;;政府在培育社會慈善理念方面的作用與責任研究[J];道德與文明;2008年01期
4 徐文彬;;清代臺灣慈善事業(yè)簡析[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5 朱浩;;我國救助工作中社會權利的發(fā)展困境[J];甘肅理論學刊;2010年01期
6 紀晶晶;;非正式保障的互惠因素分析[J];甘肅農(nóng)業(yè);2006年04期
7 王佳;;中國佛教慈善組織的發(fā)展現(xiàn)狀[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0年05期
8 李永軍;;我國古代公益募捐事業(yè)若干問題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1年12期
9 曾桂林;;近20年來中國近代慈善事業(yè)史研究述評[J];近代史研究;2008年02期
10 吳琦;;清代湖北津渡及其運營管理[J];江漢論壇;200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樊鵬;;社會結構與社會意識對國家治理的影響——以中國國家強制職能的發(fā)展為視角[A];北京大學海峽兩岸第二屆公共管理論壇——傳統(tǒng)文化與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吳琦;黃永昌;;善門難開:清代慈善發(fā)展的困境與應對[A];寒山寺文化論壇論文集(2009)[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岳彬;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民生建設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2 王遠;論社會保障理念的人文向度[D];吉林大學;2012年
3 吳媛媛;明清時期徽州的災害及其社會應對[D];復旦大學;2007年
4 謝志平;關系、限度、制度:轉型中國的政府與慈善組織[D];復旦大學;2007年
5 葉舟;清代常州城市與文化:江南地方文獻的發(fā)掘及其再闡釋[D];復旦大學;2007年
6 凌文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保障問題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7 許光;社會排斥與社會融合:福利經(jīng)濟視角下的城市貧困群體現(xiàn)象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8年
8 楊琳;轉型時期江蘇公益慈善組織發(fā)展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9 徐鋒華;身份、組織與政治:1938-1958年的宋慶齡和保盟—中福會[D];復旦大學;2009年
10 徐鋒華;身份、組織與政治[D];復旦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正光;莊嘉如;;談貴州民族民俗博物館的建設[J];中國博物館;1985年01期
2 胡積德;貴州民族民間工藝品的歷史特點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J];貴州民族研究;1995年04期
3 侯天佑,吳正光;貴州民族文物綜述[J];貴州文史叢刊;1997年04期
4 李玲春;;新時期貴州民族文物的保護[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4年05期
5 郜凱;韓會慶;郜紅娟;;貴州民族銀飾的市場分析及定位[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0年03期
6 胡朝相;單曉剛;;貴州民族村鎮(zhèn)的雙重任務:保護文化、消除貧困[J];理論與當代;2011年10期
7 婁貴品;;楊森主黔時期貴州民族政策的制定[J];貴州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8 翁家烈;;清代貴州民族關系的變化[J];貴州文史叢刊;1987年04期
9 李耀申;;試論明清之際的貴州民族社會變革[J];貴州民族研究;2006年02期
10 任偉;;認同與契合——貴州民族文化語境中的現(xiàn)當代美術創(chuàng)作之思[J];大眾文藝;2014年1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廖朝圣;;如何培育和打造貴州民族文化品牌[A];2014年貴州社科學術年會學術專場研討會暨“以區(qū)域特色文化推動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14年
2 張賢芬;;推進貴州民族特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fā)展的思考[A];烏蒙論壇(總第106期)[C];2014年
3 張定貴;;全球化背景下貴州民族文化的際遇與出路[A];“構筑‘自覺自信自強、創(chuàng)先創(chuàng)新創(chuàng)優(yōu)’精神高地”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4 田維緒;;貴州民族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消費社會學研究[A];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4年“社會工作、社會學與構建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王紅光;;對清代貴州民族文化變遷的思考[A];開發(fā)中的崛起——紀念貴州建省590周年學術討論會文集[C];2004年
6 金美;;貴州民族語底層地名命名依據(jù)和變易成因的考察[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7 劉宗碧;;弘揚鄧小平理性思維方式,加快貴州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建設[A];西部發(fā)展的理論與實踐[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瞿大喜;著名作家葉辛向貴州民族圖書館贈書[N];貴州民族報;2007年
2 本報記者 晉雅芬;貴州民族社:民族之美 美美與共[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4年
3 朱德榮;富有特色的貴州民族醫(yī)藥[N];貴州民族報;2005年
4 本報記者 唐林;發(fā)展貴州民族醫(yī)藥關鍵要念好“草木經(jīng)”[N];貴州民族報;2012年
5 駐土耳其特約記者 李潔;貴州民族風情閃耀土耳其[N];中國文化報;2012年
6 歐秀昌 貴州省苗學會副秘書長 銅仁地區(qū)苗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銅仁地區(qū)科技局紀委專職委員;繼承和發(fā)揚貴州民族文化之我見[N];貴州民族報;2013年
7 記者 趙靜 包攀;我市與貴州民族大學共建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yǎng)項目實踐基地[N];銅仁日報;2014年
8 主題策劃 農(nóng)文成 實習記者 秦聲 實習生 王婷婷;貴州民族“食文化”一隅[N];貴州民族報;2007年
9 本報記者 張黎黎;貴州民族醫(yī)藥:亟待走一條產(chǎn)業(yè)化之路[N];貴州民族報;2012年
10 本報記者 楊春凌;王曉暉到貴州民族大學調(diào)研[N];貴州日報;2013年
,本文編號:16393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1639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