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與明孝陵:關于族群征服和王朝更替的記憶重構
本文關鍵詞: 康熙帝 明孝陵 “鏡鑒”模式 記憶重構 出處:《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康熙皇帝五次親自拜謁明太祖的孝陵,并為明孝陵題寫了"治隆唐宋"碑。這些行為體現(xiàn)了以"鏡鑒"模式引導士人記憶方向的策略,明孝陵這一符號背后的記憶焦點首先由"滿與漢"這一獨特的、隱含對抗性的族群問題,被轉化為"古與今"這個一般性的歷史問題,進而轉化為"治與亂"這一具體的現(xiàn)實行政問題。同時,這些行為也體現(xiàn)了康熙帝超越滿漢界限、積極汲取儒家文化資源、主動匯入中華文明主流譜系的努力。康熙帝與明孝陵的故事,為清朝皇帝的中國認同提供了一個支持性的注腳。
[Abstract]:Emperor Kangxi paid a five-time visit to the imperial tombs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wrote the tablet of "ruling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for the Ming Tomb. These behaviors reflected the strategy of guiding the scholars' memory direction with the mode of "mirror review". The memory focus behind the symbol of Ming Xiao Ling was firstly transformed from the unique and implicit antagonistic ethnic group issue of "Man and Han" to the general historical problem of "ancient and present". At the same time, these behaviors also reflect that Emperor Kangxi transcended the boundary of Manchu and Han Dynasty, and actively absorbed the Confucian cultural resources. The story of Emperor Kangxi and Ming Xiaoling provides a supporting footnote for the Chinese identity of the Qing Dynasty emperors.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1CSH001)
【分類號】:K248
【正文快照】: 清代前期對明朝陵寢頗為重視,康熙帝五次親謁江寧的“明太祖陵”(今日通稱“明孝陵”),還為其題寫了“治隆唐宋”碑文。不過,這些行為淹沒在其一生的眾多事跡當中,以往論著大多一筆帶過,多將其解釋為一種安撫和籠絡人心、溝通滿漢認同的文化策略。①值得進一步討論的是,單從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曉峰;乾隆帝六祭明孝陵[J];南京史志;1998年05期
2 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國觀[J];清史研究;2005年04期
3 劉志剛;;康熙帝對明朝君臣的評論及其政治影響[J];清史研究;2009年01期
4 黃興濤;;清代滿人的“中國認同”[J];清史研究;2011年01期
5 黃愛平;;清代的帝王廟祭與國家政治文化認同[J];清史研究;2011年01期
6 吳潤凱;;謁明孝陵:蕭條異代不同悲[J];書屋;2007年06期
7 鄭玉超;;康乾二帝拜謁明孝陵原因探析[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8 羅曉翔;;“金陵根本重地”——明末政治語境中的風水觀[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8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袁劍;;民族國家觀念的中國式闡釋與中國主體性建構[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2010年01期
2 何卓恩;孫會修;;清末滿人知識分子的民族認同思想——以《大同報》為中心[J];安徽史學;2012年06期
3 吳杰;;傳統(tǒng)“天下”與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對接——對《清帝遜位詔書》憲法意義的反思[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4年01期
4 李堅懷;;論朱元璋在近代場域的形象嬗變[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5 柳岳武;江小蘭;;論乾隆朝的蒙古政策[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6 張文英;;康熙時期對“輿情”的使用及其研究[J];理論界;2010年09期
7 劉金德;;傅爾丹評述[J];民族史研究;2011年00期
8 喻輝;;論康熙的慎刑思想[J];內(nèi)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11期
9 崔志海;;近三年來晚清政治史研究回顧[J];史林;2012年05期
10 周磊剛;張磊;;由農(nóng)本商末到農(nóng)工商皆本思想的歷史演變——一種發(fā)生學的視角[J];農(nóng)業(yè)考古;201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傅春;;孔子“尊王黜霸”思想對清代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影響[A];孔學研究(第十九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九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2 張榮;清朝乾隆時期哈薩克政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3 陳碧芬;明清民本思想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4 高月;清末東北新政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5 陳東;清代經(jīng)筵制度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6 陸勇;傳統(tǒng)民族觀念與清政府[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7 馬嘯;17至18世紀清政府與蒙藏地區(qū)政治互動模式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劉彥臣;清代“國語騎射”政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許安平;清代民族政策法制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10 柳森;六世班禪額爾德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春君;清康熙朝之強盜案及其司法實踐[D];西南大學;2011年
2 姬忠科;靳輔治河相關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劉金德;清前期費英東家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耿琦;康熙帝寬大政治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5 李永忠;甘肅綠營兵與清代西北邊疆[D];云南大學;2011年
6 崔山;期萬類之NB和,,思大化之周浹[D];天津大學;2004年
7 任燕翔;乾隆時期清朝對緬政策述論[D];山東大學;2007年
8 李曉鵬;現(xiàn)代化變革中的國家表現(xiàn)[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9 劉加志;司馬光的華夷觀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10 戚國華;18世紀初中俄外交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袁利平;張希亮;;20世紀80年代以來明清科舉制度研究概述[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2 李潤強;牛黎芳;;清初士人的明史意識與康熙朝文字案獄——以康熙朝“《明史》案”和“《南山集》案”為中心[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3 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國觀[J];清史研究;2005年04期
4 姚大力;孫靜;;“滿洲”如何演變?yōu)槊褡濉撉逯腥~前“滿洲”認同的歷史變遷[J];社會科學;2006年07期
5 謝貴安;;《清實錄》稿底正副本及滿漢蒙文本形成考論[J];史學集刊;2008年02期
6 李治亭;明亡于神宗辨[J];史學集刊;1998年02期
7 孔定芳;;論康熙“博學鴻儒科”之旨在籠絡明遺民[J];唐都學刊;2006年03期
8 李宏坤;北京歷代帝王廟內(nèi)關帝廟初探[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9 趙園;;原君·原臣——明清之際士人關于君主、君臣的論述[J];中國文化研究;2006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閻崇年;明珠論[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7年01期
2 未齊;;康熙舉博學鴻詞科[J];紫禁城;1982年05期
3 慕淑達;;略述康熙三次“東巡”[J];歷史教學;1987年12期
4 華寧;金運昌;;康熙書法十六條[J];紫禁城;2006年04期
5 孫U
本文編號:14833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1483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