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隋代維摩詰經圖像的表現形式與表述思想分析
本文關鍵詞: 北朝隋代 維摩詰經圖像 出處:《故宮博物院院刊》2013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在北朝隋代佛教物質文化空前繁榮的背景下,維摩詰經圖像獲得巨大發(fā)展并呈現一體化態(tài)勢。本文基于學界披露資料和實地調查資料,采用考古類型學與美術史圖像學結合的方法,分析了維摩詰經圖像的表現形式與表述思想相互關聯的兩個基本問題。首先,作者兼顧維摩詰經圖像的配置和意圖,類分為佛說維摩詰經表現、維摩文殊主體性表現、裝飾性表現和特殊表現四種形式,用以說明該圖像的時空發(fā)展脈絡。其后,作者關注了維摩詰經圖像各種表現與其他圖像的組合關系,劃分為與釋迦佛關聯圖像、與法華經關聯圖像、與凈土信仰圖像、與兩種布施本生圖像四種組合,以期揭示其圖像表述思想的演化狀況。本文總體認為,由宣揚大乘、強調菩薩行到表述凈土思想,形成北朝隋代維摩詰經圖像發(fā)展的主旋律。
[Abstract]: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of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Buddhism in the Sui Dynasty of the Northern Dynasty, the images of the Vimalakirti Sui Dynasty have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 and presented an integrated situatio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disclos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and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data. By using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archaeological typology with art history image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wo basic problem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xpression form and the expression thought of the images of the Vimalakirti sutra. The author takes into account the configuration and intention of the images of the Vimalakirti sutra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forms: the expression of the Buddhist saying, the subjective expression of Wimo Manjusri, the decorative expression and the special expression. Then, the author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mages and other images, and divides them into images associated with Sakyapha Buddha and associated images with the Fahwa Classic. With the Pure Land belief image and two kinds of giving Bensheng image four combination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evolution of its image expression thought. This paper thinks, from propagating Mahayana, emphasizing Bodhisattva line to expressing pure earth thought. Form the Sui Dynasty Sui Dynasty, the main theme of the image development of the Merakirti Sui Dynasty.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分類號】:B948;K241;K239.2
【正文快照】: 維摩詰經是一部反映大乘佛教初期居士思潮的經典,旨在宣揚般若空觀。維摩詰經漢譯本不少于六種,始于漢末迄于唐初。其中三種現存,分別是孫吳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后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初唐玄奘譯《說無垢稱經》,三種之中《維摩詰所說經》最為弘通。魏晉南北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金理那,洪起龍;關于6世紀中國七尊像中的螺髻像之研究[J];敦煌研究;1998年02期
2 房道國;;濟南市出土北朝石造像[J];考古;1994年06期
3 李靜杰;;北朝隋代佛教圖像反映的經典思想[J];民族藝術;2008年02期
4 ;河南滎陽大海寺出土的石刻造像[J];文物;1980年03期
5 韓自強;;安徽亳縣咸平寺發(fā)現北齊石刻造像碑[J];文物;1980年09期
6 常敘政;李少南;;山東省博興縣出土一批北朝造像[J];文物;1983年07期
7 張乃翥;龍門石窟維摩變造像及其意義[J];中原文物;1982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新水;《維摩詰經》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志芳;;黃河三角洲佛教造像的組合形式與布局裝飾[J];濱州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2 張善慶;;高僧寫真?zhèn)鹘y(tǒng)鉤沉及相關問題研究[J];敦煌學輯刊;2006年03期
3 李森;;青州龍興寺造像中龍的名稱、造型來源及流行原因[J];敦煌學輯刊;2008年02期
4 項一峰;;六世紀中國僧裝像之研究——兼說麥積山石窟造像[J];敦煌學輯刊;2008年03期
5 李靜杰;;佛缽信仰與傳法思想及其圖像[J];敦煌研究;2011年02期
6 王志高;王光明;;南京紅土橋出土的南朝泥塑像及相關問題研討[J];東南文化;2010年03期
7 龔巨平;祁海寧;;《金陵長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記》考釋及相關問題[J];東南文化;2012年01期
8 肖貴田;;山東的維納斯女神——蟬冠菩薩像[J];中國博物館;2010年02期
9 李森;;山東青州龍興寺窖藏造像性質考[J];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12期
10 趙志文;;河南隋唐五代考古發(fā)現與研究[J];華夏考古;2012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忠鳴;北朝晚期青齊區(qū)域佛教美術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5年
2 李嘎;山東半島城市地理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3 陳志偉;北朝社會風尚諸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4 張元林;北朝——隋時期敦煌法華藝術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5 黃良瑩;北朝服飾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6 吳葒;北周石窟造像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7 戴麗琴;《世說新語》與佛教[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穎;敦煌莫高窟吐蕃后期經變畫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0年
9 鄭文宏;安陽石窟藝術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2010年
10 宮波;佛禪與王安石詩歌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釋見證(古騏瑛);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彌勒圖像與信仰[D];四川大學;2006年
2 張雯;山東地區(qū)北朝晚期菩薩造像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3 師潔;龍門石窟選址和北魏窟室設計[D];蘇州大學;2010年
4 楊會;北朝時期青州地區(qū)彌勒信仰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周蘇;北魏中晚期云岡、龍門石窟的比較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6 馬天成;神通寺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劉建華;;河北曲陽八會寺隋代刻經龕[J];文物;1995年05期
2 伍先林;《維摩詰所說經》思想試探[J];宗教學研究;1996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項一峰;麥積山石窟10號造像碑[J];絲綢之路;1998年01期
2 宮大中;;洛陽魏唐造像碑摭說[J];文物;1984年05期
3 劉心健;林茂法;;隋造像碑[J];考古;1985年06期
4 張新斌;馮廣濱;;河南新鄉(xiāng)縣所見兩尊造像[J];文博;1988年06期
5 吳怡如;;北周王令猥造像碑[J];文物;1988年02期
6 王寄生;;山西運城柏口窯出土佛道造像碑[J];考古;1991年12期
7 羅火金,周長明,李建興;焦作嘉禾屯居德寺佛教造像碑[J];中原文物;2002年03期
8 謝生保,陳玉英;麥積山石窟第133窟造像碑研究綜述[J];敦煌研究;2003年06期
9 劉曄;神秘的藥王山[J];文博;2004年04期
10 段清波 ,孫偉剛 ,黃同森;陜西白水北宋妙覺寺塔基及地宮的發(fā)掘[J];考古與文物;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宮士君;馬進榮;;社會與自然中存在的“相克現象”及啟示——兼談競技籃球“相克現象”的表現形式及應對[A];第五屆全國青年體育科學學術會議、第二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8年
2 雍自鴻;;印花圖案的技法表現與拓展[A];佶龍杯第四屆全國印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林浦;;加強安全管理 杜絕習慣性違章[A];海浪海嘯與實用航海技術[C];2006年
4 夏艷華;張靜;張平倉;;黃土抗剪強度在水蝕中表現形式的研究[A];“全國水土流失與江河泥沙災害及其防治對策”學術研討會會議文摘[C];2003年
5 崔朝陽;;論精英決策模式的現實表現及其過渡性[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5年年會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俞碧芳;;外事商貿漢英翻譯中的“中式英語”及對策[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7 曾祥麗;王樹芳;陳玉蓮;陸釗群;李源;謝民強;;正常新生兒ABR的表現形式及建立正常參考值的可行性探討[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C];2007年
8 黃忠紅;趙炅;;數字制圖環(huán)境下的地圖表現形式的探討[A];山東省“數字國土”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9 陳庭來;任建華;;學校效能的交易成本分析[A];2007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7年
10 王琴;王彩云;胡惠蓉;;花卉與城市休閑文化[A];2008中國花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許道敏;警惕權力崇拜及其六種表現形式[N];檢察日報;2005年
2 魏雪夫;淺談假合同的表現形式及其規(guī)避[N];中國特產報;2003年
3 李海泉;醫(yī)療腐敗的表現形式及對策[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4年
4 趙鳳蘭;《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N];中國文化報;2007年
5 記者 鄭娜;澤州縣半坡村發(fā)現隋代造像碑[N];發(fā)展導報;2009年
6 記者 鄒聲文 沈路濤;認定有三種表現形式[N];新華每日電訊;2002年
7 李彩霞 羅火金;濟源兩通武周時期造像碑研究[N];中國文物報;2011年
8 本報記者 李立;308件地區(qū)封鎖性“紅頭文件”被改廢[N];法制日報;2005年
9 廖曉航;簡單之中求豐富[N];美術報;2005年
10 記者 趙鳳蘭;明年3月生效 我國正在審議[N];中國文化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莉;北魏至隋代關中地區(qū)造像碑的樣式與年代考證[D];西安美術學院;2011年
2 朱晨;中國龕窟造像史上最后的光亮[D];中國美術學院;2012年
3 張元林;北朝——隋時期敦煌法華藝術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4 時映梅;俄羅斯“影子經濟”問題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8年
5 胡敏;中西人體美觀念及其表現形式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6 鄒韶紅;夫妻暴力社會心理高危因素及其預防性心理干預的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7 張羽翔;龍門北魏造像題記書法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0年
8 曹玉萍;湖南家庭暴力研究[D];中南大學;2006年
9 余曉鍔;優(yōu)化CT圖像金屬偽影消除算法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09年
10 黃良瑩;北朝服飾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磊;對中國新表現主義油畫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2 仝瑞麗;網絡視頻課程的設計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3 程巖;少數民族原生態(tài)文化與影視創(chuàng)作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9年
4 劉淵;中國唐代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人物畫比較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江怡平;論世紀之交內地電影中的城市[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6 嚴若菡;品牌視覺設計的探討與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7 黃東海;福建培田傳統(tǒng)建筑裝飾藝術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8 徐園;民事判決正當性的程序保障和表現形式[D];貴州大學;2007年
9 金藝玉;穆時英·李箱小說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05年
10 彭瀟瀟;論新聞媚俗化[D];武漢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4655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1465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