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江蘇沿海地區(qū)的風暴潮災與社會反應
發(fā)布時間:2017-10-26 11:40
本文關鍵詞:明清時期江蘇沿海地區(qū)的風暴潮災與社會反應
【摘要】: 蘇滬地區(qū)在明清時期乃至現在都是經濟較為發(fā)達的地區(qū),是中國經濟重心所在之地。從地理位置上看,由于該地區(qū)地處沿海,地形南北較長,東西較窄,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都難免會頻繁地受到風暴潮的影響。歷史上,江蘇地區(qū)頻受風暴潮災害襲擾,造成很大的損失。 全文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明清時期江蘇沿海地區(qū)風暴潮災的概況及時空分布特點分析。首先通過兩個表格,將正史和地方志所記載的潮災分別加以統(tǒng)計,從中可以看到明清時期江蘇地區(qū)較為全面的潮災情況;使讀者認識到,明清時期的江蘇地區(qū),不但發(fā)生了如正史記載的那些影響較大的潮災,而且揭示了江蘇是一個頻受潮災困擾的地區(qū)。通過對該地區(qū)地方志所載潮災的統(tǒng)計和分析,筆者認為該地區(qū)風暴潮災有如下特點:首先,蘇滬地區(qū)潮災大多以颶風和暴雨為背景;其次,在明清交替之際,潮災發(fā)生較為頻繁,十八世紀中期以后潮災發(fā)生頻率較前有所提高;最后,潮災不僅與季節(jié)和汛期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且和江蘇沿海海岸的形成特點有著特定的聯系。此外,通過對歷史時期風暴潮災的個案考察,揭示了長江口地區(qū)潮災的特殊性,深化了人們對潮災這種特殊自然災害的認識。第二部分,風暴潮的社會危害。由于風暴潮與其它自然災害的不同,所以造成的社會后果也會有所不同。在這一部分里,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首先,潮災對濱海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害,這是潮災造成的最為直接的后果。其次,潮災對沿海經濟的影響。文章著重從潮災對農業(yè)和鹽業(yè)生產的影響進行了探討。其中對農業(yè)的影響是長期性的,對鹽業(yè)生產是摧毀性的。再次,潮災對海岸和海塘的影響也很大,這往往是造成滄海桑田的一個原因。另外,潮災不僅會造成堤潰人亡的慘劇,還會給人們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最后,風暴潮造成的次生性災害是多方面的,如環(huán)境污染、瘟疫流行等等。人們在短時間內難以消除其影響,給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帶來長期困難。第三部分,風暴潮之下的社會反應。該部分著重從沿海地區(qū)人們對潮汐的認識入手,借助于對當地潮變規(guī)律的長期觀察,揭示了人們在與這種自然災害進行斗爭的過程中所取得的輝煌成果,特別是對風信等氣象和潮候變化規(guī)律的總結,尤為值得稱道。然而,在古代,由于時代的局限性,人們對災害的認知程度是有限的,所以求神拜佛等迷信活動也就在所難免了。作為一種現實的防潮災手段,人們把建設堤塘作為首要的任務。該部分通過對明清時期大規(guī)模堤塘修建的歷史史實的陳述,突出了這一時期人們在與這種自然災害作斗爭時做出的重要物力和人力的貢獻,肯定了人們所取得的成績和彰顯出來的勇氣。認為:歷史時期中,這種斗爭方式和經驗是一種寶貴的財富,仍然值得當今人們去借鑒。 潮災作為自然災害之一,人們在很大程度上無法影響它的發(fā)生。不過,為了穩(wěn)定社會秩序,維護統(tǒng)治,每次潮災過后,政府總要進行相關的救援活動。文章通過對幾次救災過程和效果的分析,認為:救災成效不僅取決于政府反應速度和適當的措施,還跟吏治的清明與否不無關系。
【關鍵詞】:明清時期 江蘇 風暴潮災 海塘 社會反應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K248
【目錄】:
- 內容摘要3-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一、明清時期蘇滬沿海地區(qū)風暴潮災概況、時空特點及其分析10-26
- 1、蘇滬沿海地區(qū)風暴潮的概況及時空分布特點10-17
- 2、蘇滬沿海海岸形成特點及其與風暴潮的關系17-21
- 3、江口地區(qū)風暴潮特殊性及歷史時期風暴潮的個案考察21-26
- 二、風暴潮的社會危害26-35
- 1、對生命財產的危害27-29
- 2、對沿海經濟尤其是農業(yè)和鹽業(yè)的巨大影響29-31
- 3、破壞防護海塘和侵蝕海岸31-33
- 4、次生災害33-35
- 三、風暴潮之下的社會反應35-51
- 1、沿海人民對潮變規(guī)律的認識和探索35-39
- 2、明清時期對海塘的維護與修建39-47
- (1) 祭神立廟39-40
- (2) 修筑海塘堤堰40-44
- (3) 修筑閘壩及防潮墩44-47
- 3、賑濟災民及效果分析47-51
- 結語51-52
- 參考文獻52-55
- 附錄55-63
- 后記63-64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王雪峰;山東沿海風暴潮災害的歷史規(guī)律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邱世霞;中國古代海潮災害的歷史文獻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0985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1098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