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人為目的到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本文關鍵詞:論馬克思對西方哲學傳統(tǒng)的揚棄——兼論馬克思的實踐、自由概念與康德的關系,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華南師范大學》 2003年
從以人為目的到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林俊風
【摘要】: 以人為目的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宗旨,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方向。以人為目的必然推出作為最終目的的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以人為目的的具體化表述。二者同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價值導向,方向是一致的,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檢驗社會制度優(yōu)劣的標準,一個改變人類現(xiàn)狀的指針,一個個人成長的路標。 康德以前人所沒有過的方式清晰地提出“以人為目的”,并從人的理性出發(fā)找到人是目的的根據(jù),論證了人是客觀目的、自然的目的、歷史的目的,指出:人不能只是工具?档隆耙匀藶槟康摹彼枷胍竺總人遵循道德原則,進而推出法的原則,要求建立法治國家和世界公民狀態(tài)下的國家普遍聯(lián)合。其思想既有合理性,,又有不可克服的困難。 馬克思在康德的基礎上繼續(xù)前進。他首先看到了實然和應然的矛盾,進而創(chuàng)立了社會批判理論。他從現(xiàn)實的人出發(fā)、從勞動出發(fā),推出了“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深刻歷史規(guī)律和最高價值理想。他在唯物史觀的堅實基礎上對“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進行了深入闡述,指出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關系的變革是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外部條件,無產階級是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主體,并身體力行投入社會實踐中。 本文不僅探索了康德和馬克思這兩位經典作家提出的、對人類社會發(fā)展具有重大深遠意義的這兩大命題的原初涵義,為當代的人文建設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并且籍此兩大命題,對康德和馬克思的思維方式進行比較研究,彰顯了馬克思與康德相通的價值祈向和相別的達成路徑,指出了馬克思對康德的合理性繼承與發(fā)展,并著重指出馬克思對康德的超越。這其實就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哲學對近代哲學思維方式上的重大轉變。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華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3
【分類號】:B03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海娟;隱私權的價值關懷及法律保護[D];黑龍江大學;2006年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金守東;試論康德“人是目的”命題的理論內涵[J];安徽大學學報;1997年06期
2 韓秋紅,薛文華;論康德人是最高目的的目的論體系[J];東北師大學報;1998年02期
3 陳學明;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與當代人的生活取向[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4 賴大仁;馬克思主義人學及其當代意義[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04期
5 丁元;馬克思恩格斯對“和平發(fā)展理論”的探索[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6 李洪文;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的再認識[J];濟寧師專學報;2000年02期
7 俞吾金;論馬克思對西方哲學傳統(tǒng)的揚棄——兼論馬克思的實踐、自由概念與康德的關系[J];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03期
8 黃克劍;康德哲學辨正──兼論哲學的價值課題[J];哲學研究;1994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宣慶坤;試論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及其現(xiàn)實意義[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2 吳興華;理性主義自由觀的實踐論轉向——論康德的自由觀及其價值[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3 劉彩平;郭義軍;;當代學校武術教育價值——人的社會適應能力發(fā)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4 陳志鴻;;以人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5 易培強;可持續(xù)發(fā)展理論的先聲——馬克思恩格斯社會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思想探析[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6 李靜,賈恒欣;試論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與人的全面發(fā)展[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7 梅娟;劉素民;;和諧社會:個人價值與個人德性的統(tǒng)一[J];大連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8 陳金釗;目的解釋方法及其意義[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9 黎玉琴;范式轉換與馬克思的自由概念[J];東岳論叢;2002年02期
10 黎玉琴;現(xiàn)代自由理念中的真理原則[J];東岳論叢;2003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賴大仁;;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當代拓展[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達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學;2011年
2 冷舜安;當代中國性別和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3 戴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價值取向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1年
4 鄧伯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在中國研究史[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5 林海燕;馬克思自由觀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華僑大學;2011年
6 李丹;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7 趙雪綱;論人權的哲學基礎[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曹海玲;理想與現(xiàn)實——人的自由發(fā)展與社會主義[D];天津師范大學;2003年
9 陳海靜;審美自由論[D];復旦大學;2003年
10 亢安毅;人的全面發(fā)展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珊珊;馬克思實踐本體論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衡論[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3 章亮;以人為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4 姜文英;馬克思自由思想研究[D];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2011年
5 李光輝;經濟增長與經濟倫理的對稱性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6 吳春洲;學校教育思想與人的全面發(fā)展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1年
7 馬騰;人的發(fā)展及其在生態(tài)文明建構中的意義[D];北京郵電大學;2011年
8 蘇碧蓮;論馬克思的自由觀[D];蘭州大學;2011年
9 邵智;馬爾庫塞理性批判思想探析[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冬潔;馬克思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視域下大學生法律素質培養(yǎng)研究[D];汕頭大學;2011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花俏溪,花玉新;關于隱私權的價值思考[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2 李秀芬;論隱私的法律保護范圍[J];當代法學;2004年04期
3 徐繼超;論隱私權[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4 馮菊萍;隱私權探討[J];法學;1998年11期
5 張革新;隱私權的法律保護及其價值基礎[J];甘肅理論學刊;2004年02期
6 張久相;論隱私權的法律保護[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7 劉煉科 ,張修敏;論隱私權[J];江淮論壇;2003年01期
8 郭志祥 ,章小兵;法治社中的隱私權保護[J];科技與法律;2002年04期
9 王秀哲;隱私、隱私觀念與隱私權[J];理論與改革;2005年01期
10 李二桃,孫利偉;論我國公民隱私權的法律保護[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于微;康德自由理論的“哥白尼式革命”[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2 劉信業(yè);隱私權法律制度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二級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康克欣;試論隱私權的憲法保護[D];甘肅政法學院;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訪歐紀要之二:歐洲學者談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J];馬克思主義研究;1996年02期
2 俞吾金;美學研究新論[J];學術月刊;2000年01期
3 張文喜;對人及其全面發(fā)展問題思考的二重路向[J];浙江社會科學;1998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國榮;從孔子看儒家的人格學說[J];天津社會科學;1992年01期
2 陳平輝;論毛澤東文藝思想對文藝的人學意義的開掘與發(fā)展[J];撫州師專學報;1995年04期
3 ;現(xiàn)代人文精神之特質[J];求是學刊;1996年06期
4 李應龍;當代文藝學的基本問題[J];南昌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01期
5 呂耀懷;經濟理性與道德理性[J];學術論壇;1999年03期
6 況長清,周建林;董仲舒天人觀的理性主義內涵探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年02期
7 楊建祥;市場經濟與獨立人格——一種文化價值觀的契入[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1年02期
8 陳慧平;試論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于重構形而上學的意義[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9 武錫申;論馬克思人的全面發(fā)展思想[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10 熊小青;經濟倫理視野的生態(tài)轉換[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胡家祥;;中華文化講求生態(tài)美的哲學基礎[A];全國第三屆生態(tài)美學會議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洪麗萍;[N];中國文化報;2000年
2 西安高新區(qū)發(fā)展研究室主任 王農;[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2年
3 ;[N];光明日報;2002年
4 張愛華;[N];光明日報;2004年
5 中國企業(yè)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孟凡馳;[N];中國國門時報;2003年
6 張帆 鄧生斌;[N];河北日報;2004年
7 劉明;[N];湖南日報;2004年
8 許曉平;[N];人民日報;2004年
9 錢伯華;[N];人民日報;2004年
10 ;[N];人民日報;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林俊風;從以人為目的到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陶立霞;康德美學中的主觀合目的性探析[D];黑龍江大學;2006年
3 楊闔;康德美學思想的人文精神[D];四川師范大學;2002年
4 王翠梅;對話物理教學及物理教師的角色定位[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王曉平;孔孟仁政德治思想研究[D];揚州大學;2002年
6 劉利珍;法的價值與人的發(fā)展[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關鍵詞:論馬克思對西方哲學傳統(tǒng)的揚棄——兼論馬克思的實踐、自由概念與康德的關系,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725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72585.html